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过程讲义(PPT 29页)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过程讲义(PPT 29页)


层各种直接经验方


观摩示范


演戏的经验
式之不足。 3. 教学活动应从具
体经验入手,逐步 进入抽象经验; 4. 在学验)“做”的经验
用各种媒体,可以 使教学活动更具体, 也能为抽象概括创
有目的的直接经验
造条件
2、视听传播论
1)“视听与教育传播过程的关系”理论模型:加州大学博 士生埃博克表1962年的论文《关于视听传播领域的过程与 系统结构“中首先提出。
学设计
• 基于建构主义的以
?“学”为主的教学 设计 • 绩效技术 • 知识管理技术等
视听教学方法的发展
从20世纪的视听教育运动 演变而来
视觉教学
视听教学
视听传播
(1918-1928), 视觉教学运动, 教育技术的发端
(1928—1942— 1955)媒体教育技 术研究的主体
(1955—1965) 教育技术观念的媒 体论向过程论和系 统论过渡
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和选用原则
该模式以教具为基 准,越向上,具体 性逐渐减少而抽象 性逐渐增加。言语 最抽象,实地见习 最具体。
二、视听教学——媒体教育技术研究的主体 (1928—1941—1955)
– 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 特征:
• 教学媒体中增加了“声音” • 开始关注“媒体理论” – 典型事件: • 1946年戴尔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 》,“经验之塔” • 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将“视觉教学部”正式改名为
• 不但延续了霍本的理念,而且进一步详细论述了具体 学习经验的重要西,强调抽象的学习经验必须以具体 的学习经验为基础。
• 1947年, “视觉教学部”改名为“视听教学部” • 评价:与视觉教学没有太大差异。 • 经验之塔理论成为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依
据和指导思想
运用理论要点是
于今
语言 符号
“视听教学部”(Division of Audio-Visual Instruction)
三、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观念的媒体论向过程论和 系统论过渡 (1955—1965)
– 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 特征:
• 教育电视、语言实验室、教学机器、计算机、电 视……
• 开始关注“教育传播理论” – 典型事件:
四、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发展 1、开始的CAI主要用于答疑、练习、个别指导、模拟教学 测验、评价等方面,亦用于系统的学科教学 2、60年代早期的CAI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 代替教师的部分工作
PLATO系统 TICCIT系统 3、70年代末的微机发展推动了CAI运动 4、80年代,微机广泛使用,CAI在学校中得以开展
斯金纳学习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程序教学
1953年秋天,斯金纳旁听了自己孩子所在小学四年级的课。这就是他 日后设计程序学习的开始。课堂教学是由一名教师讲解,许多儿童在 这一位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儿童存在着很大的个别差异, 但教学去只能按照班里的平均水平进行。总之,班级教学很难按照每 个儿童的个别差异进行教学。因此,他设计了适应个别差异教学的 “教学机器”。
五、程序教学的基本原理
1、早期程序教学的特点:
小步子、积极反应、即时反馈、自定步调、低的错误率
2、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刺激-反应-强化
斯金纳(B.F.Skinner)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创始人, 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
斯金纳的学习实验研究 斯金纳(B.F.Skinner 1938)在特制的实验箱(斯金纳箱)内研究了白鼠的学习。 箱内装有一个杠杆,杠杆与传递事物的机械装置相连,只要杠杆一被压动, 一颗食便滚进食盘。白鼠被放进箱内,自由活动,当它踏上杠杆时,有食丸放出, 于是吃到食物。它一旦再按压杠杆,食丸有滚出,反复几次,白鼠就学会了 按压杠杆来取得食物的条件反射。斯金纳将这种条件反射叫做操作性条件反射。此 外,斯金纳还做了鸽子啄圆窗反应的实验。
3、程序教学的要素
程序学习的过程是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按一定顺序呈现给学生,要 求学生一一回答,然后学生可得到反馈信息。问题相当于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的 “刺激”,
学生的回答相当于“反应”,反馈信息相当于“强化”。
所包含的要素如下
小步子逻辑序列:把教学内容分成具有联系的小步子
积极地反应:要求学生作出积极的反应
从技术的角度
发展阶段 技术特征
传统教育技术 (手工技术时代)
视听媒体教育技术 (机电技术时代)
信息化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时代)
物化形态 的技术
• 竹简
?• 粉笔、黑板
• 印刷材料 • 实物 • 模型等
• 幻灯、投影
?• 广播、电影
• 教学机器 • 电视、录像 • 卫星电视等
• 多媒体计算机
?• 人工智能技术 • 校园网 • 因特网 • 虚拟现实等
• 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的盛行 • 1961年,美国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组成“定义”
和“术语委员会”
四、视听教学的基本理论
1、戴尔 “经验之塔”
• 理论要点: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教 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 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位于中间部位的视听教材和视 听经验,比上层的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 的限制,弥补下层不足。
观念形态 的技术
• 口耳相传 • 诡辩术 • 讲演术
• 孔子的启发式教
?学
• 苏格拉底的产婆 术
• 直观教学法等
• 经验之塔理论 • 教育目标分类学 • 标准参照评价 • 程序教学
?• 先行组织者理论
• 基于行为主义的教 学系统设计
• 系统方法 • 细化理论 • 成分显示理论等
• 网络课程开发理论 • 基于认知理论的教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过程
教学改革实践运动
(视听教育运动)
程序教学运动
系统化设计教学
专门的实践领域
(运用技术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领域)
专业与学科
(教育技术学)
第一章 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从技术的角度
传统的教育技术 视听媒体教育技术 信息化教育技术
★从教学方法实践的角度
视听教学方法 个别化教学方法 系统化设计教学方法
4、重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二、程序教学的发展
1、1925年,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设计了第一个自动教学机,实 现了测试的自动化。
2、1930年,彼特逊的化学板
3、1954年,斯金纳发表了《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 提出了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的思想,推动了程序教学运动的发展。 斯金纳被称为当代程序教学运动之父。
2)教学传播的过程
A)明确教学目标,并使教学目标具体化
B)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讯息,即教 学内容)
C)进行视听传播
考虑”传播什么“,”由谁传播“,”通过什么 传播”,“如何传播”,“在哪传播”
D)把视听传播设计的产物-教学系统投入教学情境中 使用。
呈现教学内容 学习者接受教材刺激,作出反应
受20世纪50年代程序教学运动 的影响
早期的个别化教学 (20世纪初)
程序教学 (50年代)
计算机辅助教学 (60年代)
一、早期的个别化教学阶段
特点:
1、教学目的明确
2、试图使学习适合学生的个别差异,打破传统教学固定步调 模式,学习者能自定步调,
3、采用掌握学习法(即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教学要求才能下 一步的学习)
程的方法,又称为教学系统方法。 系统设计教学的方法实质是设计和改进教学的一种 经验主义方法(方法)
1、系统设计思想的形成
1)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应用归纳法来分析和改进教学过程
2)19世纪中叶,约翰。赫尔巴特提出以科学研究指导教学实践。
3)20世纪初,桑代克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教育测量学》
4)20世纪20年代,博比特、查特斯倡导实验方法解决教学问题。 1924年出版博比特《课程建设》,提出了系统设计课程的功能理论 及具体步骤。 5) 20世纪30年代 美国经济大萧条及进步教育运动的兴起,客观上 阻碍了以实验方法为基础的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 6)“二战”后,于5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程序教学是教学系统方法 概念发展中的又一重要因素。 7)20世纪60年代初 加涅、格拉泽、布里格斯 提出早期“系统的设 计教学”模型,当时称为“系统化教学” 8)60年代后期布朗等 在《视听教学:媒体与方法》中提出了系统化 教学的模型
信息的及时反馈:对学生的反应要作出及时的反馈和强化
自定步调:学生在学习中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步调,进 度不必一致
减少错误率:学生尽可能作出正确的反应,降低错误率
4、程序教学的设计 模式
直线式:斯金纳提出 分支式:60年克劳德提出
学习内容1 学习内容2
…………
学习内容2
学习内容11
学习内容1 学习内容2
依靠教/学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思想 利用媒体辅助教学和传播教育信息的教学方式
一、视觉教学——教育技术发端(20世纪初,1918-1928年)
-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 – 特征:直观教学
• 17世纪,“图解”教科书 • 18-19世纪,教具(图片、实物、模型,照片、磁铁、地球仪) • 19世纪后期-20世纪,教学媒体(幻灯、无声电影) – 视觉教学运动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思想的发展 •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直观性原则,17世纪50年代第一本带
教师对学习者的反应进行评价。
E)对评价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改进教学
五、小结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媒体成为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要 素之一,从而形成了促进有效教学的一种模式-依靠 教学资源来促进有效教学的思想和媒体辅助与传播的 教学方式,或称为大众传播的教学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