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速公路路面图纸说明

高速公路路面图纸说明

说明一、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1.采用初步设计推荐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方案,并按部审意见全线采用双层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

K219+900~K221+830段路面结构层厚度按重、特重车道方向分别进行设计。

特重交通方向(乡宁至临汾)路面结构为:4+6cm沥青混凝土+12cm沥青碎石(ATB)+40cm水稳碎石+20cm水稳碎石(岩石段15cm);重交通方向(临汾至乡宁)路面结构为:4+6+8cm沥青混凝土+36cm水稳碎石+20cm水稳碎石(岩石段15cm);K221+830~K269+260.135路面结构层厚度按重交通进行设计,路面结构为4+6+8cm沥青混凝土+36cm水稳碎石+20cm水稳碎石(岩石段15cm);匝道路面结构为:4+6cm沥青混凝土+34cm水稳碎石+20cm水稳碎石。

2.主线收费广场路面采用30cm(匝道28cm)厚的水泥钢筋混凝土。

3.根据交通厅晋交建管【2010】329号文件“关于临汾至吉县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的批复”中短隧道、长及特长隧道洞口300米内隧道路面结构为:4+6cm沥青混凝土+26cm水泥砼+15cm贫混凝土,无仰拱时增设10cm贫混凝土调平层。

二、施工图标段划分情况及文件组成内容1.K219+000至K269+260.135路面共划分为2个标段:第三合同段(K219+000至K240+350)、第四合同段(K240+350至K269+260.135)。

2.路面标段设计文件包含路面施工时必要的图纸和工程数量。

图纸由中间带设计图、中央分隔带设计图及路面结构图组成;工程数量包括路面、边沟、边沟下渗沟、超高段的中央分隔带排水沟、拦水带、水簸萁及碎落台的工程数量。

三、设计依据1.国家高速公路网青岛至兰州公路山西境临汾至吉县段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国家高速公路网青岛至兰州公路山西境临汾至吉县段高速公路LZ2合同段《初步设计》;3.国家高速公路网青岛至兰州公路山西境临汾至吉县段高速公路《初步设计的批复意见》;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 D40-2002);6.《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8.《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9.《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山西省地方标准)(DB14/T160-2007);1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11.《山西省大运高速公路沥青面层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

四、设计指标根据《国际高速公路网青岛至兰州公路山西境临汾至吉县段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交通量调查分析结果,交通及交通组成见表1,路面设计技术指标见表2:五、结构组合和路面厚度计算(一)结构组合根据交通量及道路等级对路面的使用要求并结合当地气候、水文、地质及沿线筑路材料的分布情况,其结构组合见表3.路面结构表表3(二)路面厚度计算路面厚度采用路面计算专用程序HPDS2006计算,采用多层弹性连续体系理论,在双圆均布何在作用下,以设计弯沉值为路面整体刚度的设计指标进行设计计算,并对沥青路面面层和半刚性基层、底基层进行拉应力验算,并结合各结构层最小施工厚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路基顶面及路面各结构层交工验收弯沉值交工验收时需在路表面检测路表弯沉值,因路面结构层的强度、刚度与龄期有关,设计厚度时采用了标准龄期的材料模量值。

施工中应根据检测时结构的实际龄期所对应的材料模量值、施工厚度来计算各结构层的表面弯沉,以此作为检测各检测各结构层的标准弯沉值。

设计计算的各结构层交工验收弯沉值如下: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179.1(0.01mm)重车道路面各结构层及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第1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16.6(0.01mm) 第2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17.9(0.01mm)第3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20.0(0.01mm)第4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23.7(0.01mm)第5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98.2(0.01mm)特重车道路面各结构层及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第1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14.0(0.01mm)第2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15.0(0.01mm)第3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16.4(0.01mm)第4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20.3(0.01mm)第5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86.0(0.01mm)六、结构层材料组成设计(一)面层1、面层材料级配组成K219+000~K221+830 乡宁~临汾方向(特重交通):上面层采用4cm细粒式AC-13 密级配SBS 改性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采用6cm中粒式密级配AC-20型SBS 改性沥青砼;K219+000~K221+830 临汾~乡宁方向、K221+830~K269+260.135 (重交通):上面层采用4cm细粒式AC-13密级配SBS 改性沥青混凝土,中面层采用6cm中粒式密级配AC-Z0型SBS改性沥青砼,下面层采用8cm粗粒式密级配AC-25 型沥青砼。

其材料组成分别见表4、5、6、7。

AC-13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方孔筛)表4AC-20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方孔筛)表5AC-25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方孔筛)表6ATB-25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方孔筛)表7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技术要求按《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山西省地方标准)(DB14/T160-2007)P16表26执行。

2、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各标段应对工地原材料进行试验,符合要求后进行配合比,并按马歇尔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以确定最佳沥青用量和相关的技术指标,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应复核表8。

改性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表83、沥青的选择对改性的基质沥青采用90号B级沥青,其余采用70号A级沥青,其技术指标应符合道路石油沥青的技术要求,见表9.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表94、SBS改性沥青SBS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0的规定,各项技术指标的试验应按现行山西省地方标准《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要求规范》(DB14/T160-2007)规定的方法执行。

SBS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表105、SBS 改性沥青混合料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遵循现行山西省地方标准《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DB14/T160-2007)中关于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及试 拌试铺验证的三个阶段,确定矿料级配及最佳改性沥青用量。

SBS 改性沥青混合料应进行马歇尔试验以确定合适的改性沥青用量及矿料级配,试验结果应 符合现行山西省地万标准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DB14/T160-2007) 的有关技术要 求。

6. SBS 政性沥青的制备、SBS 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运输、摊铺、压实、接缝施工应严格 执行现行山西省地方标准《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DB14/T160-2007) 的要求。

桥面防水材料的技术要求应严格执行现行山西省地方标准《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规范》(DB14/T160-2007) 4.4.3 表16 的规定。

7、集料的技术要求路面面层骨料选用质地坚硬的玄武岩、石灰岩加工碎石,上面层采用洪洞县明姜镇圣王 玄武岩石料场加工碎石,该石料曾用于大运高速公路工程中;中、下面层可采用乡宁县管头 善村的石灰岩加工碎石。

根据现行山西省地方标准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DB14/T160-2007)的要求;矿粉由石灰岩加工,其质量技术要求见表11。

沥青面层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见衰12。

路面用砂应坚硬、清洁、干燥、无杂质,泥土含量应小于3%,沥青面层用细集料质量 要求见表13。

沥青面层用矿粉质量技术要求 表11沥青面层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表12注:①坚固性试验根据需要进行。

沥青面层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表13注:①坚固性试验根据需要进行。

②当进行砂当量试验有困难时,也可甩水洗法测定小于0.075m 部分含量(仅适用于天然砂),对高速公路要求不大于3%。

8.抗剥落剂如路面上面层碎石与沥青的粘附性不能满足规定要求,则需掺配总质量为1.5%~2%的消 石灰,便其粘附性达到规范要求的4 以上。

9.透层沥青、下封层及粘层沥青在铺筑路面面层前应在基层上洒布透层油,透层油要求在上基层铺筑碾压、表面稍干后及时 喷洒,喷洒透层沥青后,应立即洒布2~3m3/1000m2的石屑。

下封层采用稀浆封层,可采用热沥青或乳化沥青,热沥青技术要求表9;乳化沥青用90 号A 或B 级石油沥青,基质沥青含量大于50%,技术要求见 (山西省地方标准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DB14/T 160-2007))表14,下封层沥青洒布量折合沥青用量为(0.8-1.0) kg/m2。

为确保沥青面层层间粘结,在沥青面层的层间洒布粘层油。

重载交通路段粘层油应采用改性 乳化沥青。

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见 (山西省地方标准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DB14/T160-2007)表15。

(二)基层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水泥剂量应控制在5%-5.5%之内,最终剂量 应以试验的7d 浸水抗压强度符合设计要求为准。

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其标号不低于32.5级,不得使用快凝水泥、早强水泥及受潮变质水泥。

集料压碎值不应大于30%,碎石采用当地石灰岩加工,规格要满足设计要求,见表14。

水泥稳定集料的颗粒组成范围(方孔筛) 表14(三) 底基层底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剂T 在4%~5 %之内,最终剂量应以试验的7d 浸水抗压强度符合设计要求为准,水泥、砂砾等技术指标同水稳碎石基层材料的要求,级配组成见表15。

水泥稳定集料的颗粒组成范围(方孔筛) 表15基层及底基层强度要求:在铺筑路面面层和基层前,首先应对各结构层进行强度试验,必须 满足《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中对抗压强度的要求,对不满足其强度要求的不能铺筑;基层选用乡宁境内的石灰岩碎石,底基层可选用石灰岩碎石及吉县境内的砂岩碎石。

基层、底基层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准) 及7天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见表16、17。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压实度及7d 侵水抗压强度 表16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压实度及7d 抗压强度 表17(四) 垫层潮湿路段设砂砾垫层,采用沿线河沟中的砂砾,其通过0.07m 筛孔的颗粒含量不大于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