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课件

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课件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
同情。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幻灯片 20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丧子之苦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困窘之苦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应征之苦
三、生字词
háo
juàn cháng
怒号 挂罥 长林梢
bì 庇护
wù qīn ch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g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ào 沉塘坳
zhuǎn qǐng sāng shà xiàn 飘 转 俄 顷 丧 乱 厦 见 此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深)(怒吼)(虚数,泛指多) (纷纷下坠,散落) (挂)
唐诗三首
• 石壕吏/杜甫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 卖炭翁/ 白居易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 作者简介
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 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 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 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 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 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 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 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 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 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思考:这节诗表现了怎样的情形?诗人此 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喊得口 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只能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 表现了诗人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 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 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 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 用 了一个诗“人老饱”经字战呢乱?之是苦不,是是用未得老不先正衰确、呢?


宗 夫
岳如

齐 鲁 青 未 了
造 荡会 化 胸当 钟 生凌 神 层绝 秀 云顶 阴 决一 阳 眦览 割 入众 昏 归山 晓 鸟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绝 句
两一 个行 黄白 鹂鹭 鸣上
青 翠天
窗 含 西 岭 千 秋 雪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 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 处?
还有:“飞”——“洒”——“挂”—— “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 飞扬的动感场面。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风卷茅
这一段的叙述包含着诗人怎样的 内心情感?
• 诗人对茅草的关注,透露着对现实的焦 虑,侧面反映着诗人处境的艰难窘迫。 根根茅草的动向都牵动着诗人的视线, 拨动使人痛苦的心弦。
• 通过我们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出:
差役是凶(恶、蛮)横的 老妇是(可怜 )的
战争是( 残酷 )的 作者对老妇一家是(同情)的
作者对战争是(憎恶 )的
请思考并回答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 件分别是什么?
时间:晚上 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 事件:官吏抓壮丁。
2、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老妇人和官吏。 3、为什么“捉人”是在“夜晚”?
门 泊 东 吴 万 里 船

生好 无随 独野
雨 声风 明径
春 夜 喜
知 时 节
潜 入 夜
云 俱
雨当 润


乃物
江 船
发细 火
官晓 城看
红 湿 处 花 重 锦



甫 诗



杜 甫
杜甫,字 子美 , 唐 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 诗人,他的诗作总体 上反映了唐王朝有盛而衰的变化 过程,号称“史诗”,他本人被 后世尊称为“诗圣”。 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 曾自称“ 少陵野老”,世称 “杜少陵”,又因一度挂着检校 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 为“杜工部”,著有《春望》、 “三吏”“三别”等诗作。
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 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幻灯
片16 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9、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有吏夜捉人”。
石壕吏
主题幻灯片 18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这首诗是书写民间疾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苦的叙事诗。全诗通过
写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 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 万围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 河南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 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 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唐 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省 孟西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傍晚 投宿
差役 抓壮丁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越过 跑,逃跑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喊,叫嚷 多么 哭 悲苦,凄苦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 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
差役的叫嚷的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
插上想象的翅膀: 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
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 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 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 景。
石壕吏:___汝__家__有__男__丁_否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尚__有__他__人__否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__内__室_是__何__人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一__定__还__有__人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还__有__他__人__否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
指男人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为“有孙”,所以“母 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未去”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
跟从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应征 兵役 还能够
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怜)她 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我虽然年老力衰, 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 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
词语渲染了风的威力?
明确:秋风肆虐之中,诗人茅屋的屋顶茅草被风卷 走的惨状。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 等一系列的动词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 “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 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
4、最终抓到人没有?
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请思考并回答
6、思考妇人交代的内容,可分几层意思?幻灯片15
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
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试用自己 的话概述 这个故事, 并与同学 分享。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 道不完的灾难, 我们要珍惜和平, 保卫和平, 让白鸽飞遍全球, 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 幸福之中
至此,我们对杜甫诗三 首的学习就告一段落了。 同学们对诗人有了什么 新的认识?你从他身上 学习到了什么?请与同 学们分享一下吧。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指夜深
好像 低声的哭泣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指向前赶路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我好像 听到有人低声的哭泣。天亮登程赶路的 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了别。(老妇已 被差役抓去服役了。)
第一段:投石壕村 第二段:老妇苦述 第三段:老妇应役 第四段:作别老翁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上前
儿子 防守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捎信回来 新近,刚刚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幸存的, 苟且活着 活着的
永远的完结
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 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 儿子最近战死了。幸存的暂且苟且活着,死去 的人就永远的完结了。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 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 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 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 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1、了解 “歌” 的体裁。
2、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3、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
4、背诵诗歌。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 明了大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 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 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杜 甫


诗 忧国忧民心 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