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骨骨折100例X线及CT诊断结果探究
【摘要】目的比较肋骨骨折x线及ct诊断结果,探讨两种影像学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2月至2012年收治的100例肋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50例,参考组患者采用x线进行观察,参考组患者采用ct诊断,两组患者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诊断率为95.5%,参考组患者诊断率为86.7%,两组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x线诊断方法:使用仪器为美国ge飞天6000dr摄片机。
设置参数为:100khz、65/80kv、0.6/1.2mm2。
ct扫描机仪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型双源ct机,参数设置为300ma,120kv,螺距为1.4,准直64层×0.6mm,视野范围为(349×349)mm2。
得到患者胸部ct影像图后进行重建,重建间隔为1.0mm,层厚为1.0mm。
将所得影响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记录诊断准确率,观察两组诊断结果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诊断率为95.5%,参考组患者诊断率为86.7%,两组
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诊断结果显示对肋骨骨折及五类股骨折处的灵面度及特异度均明显高于参考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一:
3讨论
肋骨骨折中常见胸部外伤引起,由于胸部的肋骨间及气肺组织之间密度组织较好,因此采用x线片能够对肋骨的形态结构形成良好反应,近年来,随着x线片技术的不断改进,如dr、cr在临床的广泛使用,肋骨骨折的诊断正确率明显提高,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准确的依据。
相较其他诊断方式,x线片简单方便、成本较低且空间分辨率较高,因此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推广。
然而肋骨的解剖较为特殊,比如肋骨的半环状且骨质扁薄,因此在诊断时,肋骨距离胶片存在一定的位置,导致一些特殊部位及细微骨折不能被准确诊断,从而导致漏诊的出现,而一些移位不明显的骨折更易出现漏诊,因此在一些疾病治疗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近年来,螺旋ct的发展较快,相较x线片,ct诊断具有容积性数据采集、连续快速扫描等优势,能够通过三维重建来对所得图像逼真、直观的进行反应,而结合ct横断面扫描图像、vrt、ssd及mip对图像进行重组,能够对肋骨骨折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骨折的数量、位置等均能够得到准确体现,方便医生诊断。
然而在使用中,ct辐射较大,使用费用较高,因此在临床推广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在临床的一些诊断如肋骨不完全陈旧性骨折或者断端无明显错位的陈旧性骨
折的诊断中均会出现误诊。
而一些患者骨折愈合后,骨折线消失,
导致ct无法准确诊断,从而出现漏诊现象。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mri、mip、sct等多种诊断方式在临床诊断时逐渐使用,相较x线片及ct诊断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然而由于造价较高等,不利于在临床普遍推广,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要依照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影像学检查方式,可通过x线片及ct联合诊断,从而提高手术的诊断准确率,避免漏诊、误诊现象的出现。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诊断中,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均明显优于参考组,<0.05,由此可见,在肋骨骨折诊断中,ct诊断临床价值更加显著,为了避免漏诊、误诊现象的出现,在临床诊断时,可将两种诊断方式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诊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李全,胡春明,黄东琼,等.dr双能量减影技术与螺旋ct对外伤性肋骨骨折诊断价值的比较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2):1873-1875.
[2]朱昭环,耿敬标,潘素萍,等.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j].重庆医学,2012,41(4):370-372.
[3]牛玉军,何翠菊,闰晓虹,等.肋骨骨折各种影像学诊断价值及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4):2162-2165.
[4]王淑丽,王林森,孙鼎元,等.多层螺旋ct在肋骨微细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2):1289-1292.
[5]jiewen dai,jia wang,jingting lu,etal.the effect of
co-culturing costal chondrocytes and dental pulp stem cells combined with exogenous fgf9 protein on chondrogenesis and ossification in engineered cartilage [j].biomaterials ,2012,33(31):7699-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