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 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民主: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科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③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 言,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1917年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经过新文化运动,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3、发展:1917年初,《新青年》杂志社迁往北京。
4、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5、重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6、口号(旗帜、核心)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首先在《敬告青年》首先提出。
民主Democracy 德先生、科学Science 赛先生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
用。
P45
② 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2、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3、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关系是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起了
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内容: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 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是‘吃人’!” ——节选自鲁迅《狂人日记》
事件: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相同点: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不同点: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戊戌变法主要学习西方先
进的政治制度。
6、中国近代化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开启性事件是: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7、近代化探索中在政治民主化方面取得的成果是建立中华民国。
近代化探索中在经济工业化方面采取了什么尝试?
近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在中国近代史上,不同的阶级、 阶层都进行过近代化的探索。
(1)请围绕“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学习主题,完成下列图示:
1、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或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些变化)和启
示?
特点:由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到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先进的思
想文化(由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
启示:①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都不能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③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从中国近代史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无论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
①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②戊戌变法鼓励私人创办工矿企业,发展工业。 P30
质,都不能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③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
通④落后就Leabharlann 挨打。P31P45
P58
3、中国近代史上三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4、19世纪后半期,清政府两次为适应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采取了哪些具体行动?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5、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两次向西方学习的重大事件是什么?两者有何异同?
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敬告青年》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想革命①②文学革命③
思想革命: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③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评价新文化运动
1、意义(积极性):
①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
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 运动
戊戌 变法
辛亥 新文化 革命 运动
中国近代化的特点:从学习西方生产技术,到学习西
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经济变革 政治变革 思想变革
P20
制度变革 文化变革
P28 42
新文化运动 思想变革(文化变革) 新文化: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旧文化:主要指中国的封建文化。 “新”指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封建文化。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中华民国政治混乱。②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
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
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
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开始的时间和开始的标志: P29
P41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
性 质:资产阶级思想大解放运动 特 点: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阶级阶层:资产阶级激进派 救国主张:民主与科学 目 的: 挽救民族危亡(救亡图存)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 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 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1923年《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