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科母婴床旁护理临床应用研究

产科母婴床旁护理临床应用研究

产科母婴床旁护理临床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3-03-05T13:39:07.3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51期供稿作者:张建梅钟小红胡寿涓[导读] 在当今世界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环境下,由于文化、习俗、风俗习惯的影响,母婴保健知识获取参差不齐。

张建梅钟小红胡寿涓(江西省新余市妇幼保健院江西新余 338025)【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1-0026-02 【摘要】目的 “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完善护理服务规范,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方法护理人员在产妇住院期间,进行床旁护理一对一手把手传授与育儿相关知识及技能。

结果(1)满意度:观察组满意292例与对照组205两组之差产妇及家属对护理人员满意度提升率29%;两组之间满意度相比经SPSS13统计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2)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观察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与对照组相比,除臀部护理差异显著(P<0.05)外,其余均为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3)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观察组265例与对照组158例两组之差产妇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提升率是35.67%。

两组之间掌握情况相比经SPSS13统计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讨论创建优质服务示范病区,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及护理服务质量。

提高产妇及家属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

【关键词】床旁护理
在当今世界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环境下,由于文化、习俗、风俗习惯的影响,母婴保健知识获取参差不齐。

我科在2011年6月申请为优质护理示范病区,在产妇住院期间,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最大限度实现了以家庭为中心式护理模式,产科护理除提供日常生活和产科特殊照顾外,工作重点转向一对一手把手地传授与育婴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使产妇、家属及整个家庭的参与,提供了产科健康教育及咨询服务,教导产妇接纳新生儿,和产妇一起担负起初之人母的角色,使产妇在围产保健有促进作用。

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护理模式,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新的护理模式转换,从而提高了医院和科室服务满意度,促进良好融洽的医患关系,减少了医疗纠纷,提高了患者的满度,建立以现代产科高质量护理新模式。

现将我科对照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资料全部来自我科病房分娩,入选条件:身体健康,无慢性病的初产妇,无精神疾病、严重的躯体疾病,母婴床旁护理事先征得产妇同意。

于2011年10月~2012年6月将在我科住院的600对母婴按住院号末位数单双分为观察组300对和对照组300对,两组开始实施产妇及家属集中学习育儿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在出生24小时后观摩一次(沐浴、臀部护理、脐部护理、抚触),让产妇及家属初步了解育儿知识及技能,然后观察组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对照组实行传统封闭式护理,并将其结果进行比较。

两组产妇家庭社会背景、文化水平、年龄、孕周、分娩方式及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观察组对新生儿沐浴、注射(含接种疫苗等)、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均在病房产妇床旁进行,使产妇可亲历新生儿各项护理,对喂哺技巧是否正确,也可以得到及时纠正并正确指导。

即产科护士边操作边讲解给产妇听,同时指导家属参与操作。

讲解内容包括母乳喂养的优点与注意事项、乳房的保护方法、产后营养指导、产褥期会阴部的护理、区分新生儿常见的生理与病理现象并作相应的处理方法等。

在母婴住院期间观察组每天进行1次床旁护理,每次护理时间30~40min左右[2]。

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封闭式护理模式,集中沐浴、脐带消毒、新生儿抚触等均由当班护士新生儿抱到专设的婴儿沐浴间进行;预防接种集中到治疗室进行;健康教育在产后住院期间将产妇集中到宣教室由护士长对产妇进行集体讲解的方法进行。

虽然健康教育内容相同,但效果差异很大,观察组是一对一进行,针对性强,能具体解决问题,所以收获大。

1.2.2观察指标我们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表》及《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和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操作考评》登记本,在产妇出院前进行问卷式调查,共发放调查表600份,均当场收回。

有关满意度调查表中设12个条目,其中有:健康教育、操作水平、服务态度等,每个条目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选项。

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和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操作考评登记内容有:产前、产后饮食、母乳喂养知识等内容及产妇护理护理新生儿技能考评项目内容。

对新生儿护理技能并在出生24小时后观摩一次。

考核采用在出院前请产妇实际操作1次,两组均固定由1名母婴专科护士负责,根据操作考核评分表的要求每项操作满分为100分,掌握为80~100分,部分掌握为60~79分,未掌握为不到60分者。

1.2.3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采用spss13统计学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均固定由母婴专科护士负责调查统计,满意度采用问卷及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由产妇或家属回答,护理技能于出院前请产妇对新生儿护理实际操作1次做出评定。

结果见表1, 表2,表3。

2.1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满意292例与对照组205两组之差产妇及家属对护理人员满意度提升率29%;两组之间满意度相比经SPSS13统计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见表1
表1 两组间满意度比较n(%)
注:两组满意度比较:x2=88.714, p<0.01。

2.2两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观察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与对照组相比,除臀部护理差异显著(P<0.05)外,其余均为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 01)。

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比较n(%)
2.3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观察组265例与对照组158例两组之差产妇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提升率是35.67%。

两组之间掌握情况相比经SPSS13统计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见表3。

表3 两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n(%)
注:两组产妇掌握情况比较,x2=91.975, P<0.01。

3 讨论
3.1产妇满意度提高了
本研究实施母婴床旁护理,符合产妇的心理需求及新生儿护理特点,产妇在分娩后可亲历各项婴儿护理服务,促进母婴情感交流,保障母婴喂养成功,使产妇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感和幸福感。

增加产妇回家后继续护理新生儿的信心,帮助产妇顺利实现初为人母的转变过程,减少产后抑郁,缓解家庭成员的不安和焦虑,新生儿一直陪伴在母亲身旁,产妇不再有新生儿离开时的种种担忧。

做到了产妇和家属需求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监护权和隐私权等,充分尊重了产妇的多种权益,能满足不同层次产妇和家属的需求[2],因而受到产妇及其家属的欢迎,从而使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3.2产妇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提高
产妇对护理人员的的信任度提高,医疗纠纷减少,新生儿护理操作一对一床旁进行,产妇直接观看,解除了产妇的担心和猜测,甚至不必要的误会,大大提高了产妇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减少因误会引起的各种医疗纠纷。

3.3 护理人员自律性提高
一对一床旁护理模式的实施,新生儿所有护理操作均在产妇床旁进行,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进行新生儿护理操作时要有很好的自律性,严格要求自己技术要规范,动作要轻柔,对新生儿时刻要充满爱心,与其交流时语言要温和,要面带微笑,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产妇的满意,避免了封闭式操作模式下做好做坏态度无人知晓,新生儿不会表达更无所顾忌的憋病。

3.4 新生儿护理质量提高
通过一对一床旁护理模式的实施及管理,可以降低“母婴分离”、“婴—婴”同室护理引发的交叉感染,降低产科出错风险,随着护理人员的自律性提高,新生儿可以得到更加舒适、安全、和善的服务,此外,护理人员在信任的基础上构建了更加和谐的关系,护理人员看到产妇对自己工作满意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感,工作热情不断提高,相互理解和信任,相互配合,使新生儿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总之,母婴床旁护理针对性强,具有程序化、连续的护理过程,母婴床旁护理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熟练的产科护理技能的掌握,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健康行为“知、信、行”模式和健康信念模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方法将产褥期卫生保健及新生儿护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产妇及其家属。

由于母婴床旁护理是将产科护士与产妇及其家属融为一体,所需用的物品和过程清晰地放置在产妇及其家属面前,产科护士在床旁采取边讲解、边操作的示范形式,使产妇及其家属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另外,产妇或家属有任何疑问均可直接提出,且有多次演练和讨论交流的机会,使产妇和家属更快学会相关知识及护理技能[1]。

通过床旁护理的讲解使健康教育避免向产妇一次性宣讲得太多,而使产妇难以接受与理解,能使产妇逐步接受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了对产妇健康教育的实效[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健康教育知识及技能掌握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参考文献
[1]牛慧军.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6):118-119.
[2]黄巧.300例母婴床旁护理的观察和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9):2125-2126.
[3]孙娟,曹松梅.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及其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1097-109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