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概念辨析

民法概念辨析

一、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权利民事权利是指民法规范所确定的、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自由。

民事权利包括的内容:(1)权利主体有权依法为一定的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自由;(2)权利主体有权要求义务人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3)权利主体的权利受非法侵害或者受到非法妨碍,有权请求法院依照诉讼程序责令不法侵害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并赔偿损失。

民事权利受国家法律的保护。

但民事权利的行使不是绝对自由的,民事主体在行使白己的民事权利时,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和公共道德.并不得滥用自己的权利。

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从而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权利能力是民事主体享受具体民事权利、承担具体民事义务的前提。

民事权利能力的特征是:(1)民事权利是一种资格,而不是实际的权利。

(2)民事权利能力的内容既包括民事主体取得民事权利的资格,也包括主体承担义务的资格。

(3)民事权利能力的内容和范围具有法定性。

(4)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主体人身具有不可分离性。

民事权利与民事权利能力主要区别表现在:(1)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所实际享有的利益,它必须通过实际的行为才能创设或取得;而民事权利能力仅是一种资格,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都普遍享有的。

(2)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是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互相对应、各自独立的两个不同概念。

民事主体实际取得的权利,并不必然包含民事义务在内;而民事权利能力则是享受权利的资格和承担义务的资格的统一。

(3)民事权利的内容和范围直接取决于民事主体的意志,可以依法转让和放弃;而民事权利能力是一种法定资格,它与民事主体的个人意志无关,不能由其自由转让、放弃。

二、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从而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权利能力是民事主体享受具体民事权利、承担具体民事义务的前提。

民事权利能力的特征是:(1)民事权利是一种资格,而不是实际的权利。

(2)民事权利能力的内容既包括民事主体取得民事权利的资格,也包括主体承担义务的资格。

(3)民事权利能力的内容和范围具有法定性。

(4)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主体人身具有不可分离性。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以自己的行为独立从事民事活动,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从而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和资格。

民事行为能力的特征是:(1)民事行为能力具有法定性。

(2)民事行为能力与自然人的年龄和精神状况相关。

(3)民事行为能力非依法定条件和程序不受限制和撤销。

二者却有着明显区别:1. 民事权利能力自公民出生时就有,而民事行为能力则与公民的年龄和智力状况直接相关,只有达到一定年龄、智力状态正常的公民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 法律对民事权利能力的规定具有统一性,而法律根据不同年龄和智力状态赋予公民不同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者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独立为法律行为的资格,是实现权利能力的基本条件,亦是实现其权利能力的手段。

如果法律仅仅赋予主体权利能力而不承认其独立行为的资格,那么自然人的人格则无从落实。

(2)民事主体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则是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如无主体权利能力,以自己的行为独立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的资格(民事行为能力)毫无意义。

三、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责任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以自己的行为独立从事民事活动,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从而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和资格。

民事行为能力的特征是:(1)民事行为能力具有法定性。

(2)民事行为能力与自然人的年龄和精神状况相关。

(3)民事行为能力非依法定条件和程序不受限制和撤销。

民事责任能力,指民事主体据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资格。

特征是:(1)民事责任能力的独立性. 民事权利能力主要考察民事主体独立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能力;民事行为能力主要考察民事主体独立实施行为的能力;民事责任能力则主要考察民事主体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

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决定着主体人格的程度,并不能互相替代或包容。

权利能力决定主体人格之范围大小;行为能力决定主体人格的自由度;责任能力则决定着主体人格的完整性。

民事行为能力实际上仅指民事主体从事合法行为、尤其是法律行为的能力。

民事责任能力则是民事主体实施违法行为后,能否独立承担其法律后果的能力。

无行为能力人虽不能实施有效的法律行为,但其实施的民事行为归于无效后,必然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必须讨论其民事责任能力问题。

区别:(一)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责任能力的范围不同。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它具有一定的范围,不同的民事主体的民事行为能力是不同的。

民事行为能力总是具体的,有一定的范围。

民事责任能力乃是抽象的,并无一定范围。

无论何种主体,尽管各有其不同的民事行为能力范围,但它们的民事责任能力并无区别。

主体的行为超出其民事行为能力范围将不生效,但其违法行为无论是否超出民事行为能力范围,均为“有效”,即应受法律追究。

(二)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不同。

民事行为能力制度是为了使民事主体能够充分行使权利,实现自身的权利。

意识能力和年龄往往是判断自然人行为能力的基本依据,自然人主体一般据此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无行为能力人三种类型。

由于民事责任能力是抽象的,范围不确定,因而其判断标准比民事行为能力的判断标准复杂。

在我国法律规定中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但可以民事行为能力和财产状况作为判断民事责任能力的主要标准。

四、自然人与法人民事权利能力差异:法人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人作为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1、法人不能享有某些自然人专属的权利。

法人可以享有名称权、荣誉权,但不能享有肖像权、健康权等以身体为前提的权利。

2、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受到法律、行政命令和法人章程的限制,不同的法人民事权利能力不同,自然人可以在不违法的情况下,享有任何权利。

3、权利取得和消灭时间不同。

法人民事权利能力始于法人成立时,终止于法人依法撤销或终止时;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五、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双方当事人在民事行为中设立一定的事由作为条件,以条件的成就与否作为决定民事法律行为效力产生或解除根据的民事法律行为。

特点是:1、条件是将来发生的事实,具有未来性。

2、条件是将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实,具有或然性。

3、条件应是当事人选定的事实,具有非法定性。

4、条件应当是合法的事实。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双方当事人在民事法律行为中约定一定的期限,以期限的到来决定其效力发生或者终止的民事法律行为。

特点是:1、期限应当是还未到来的期限,具有未来性。

2、期限是当事人合意确定的而不是法律规定的,具有意定性。

3、期限设置的目的在于限制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具有目的性。

二者联系:都是当事人约定的对民事法律行为的某种限制。

区别:1.条件是不确定的偶然性事实,期限是确定的必然性事实。

2.条件之事实成就与否是不确定的,期限是肯定会到来的。

六、无效民事行为与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区别:无效民事行为是指因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而不产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

特点:1、具备了民事行为成立的要件,但不具备有效要件。

2、无效民事行为是绝对确定无效,任何事实都不能使之生效。

3、自始当然无效,无需他人主张。

可变更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是指由于欠缺有效条件,当事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的民事行为。

类别:(1)因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

(2)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3)受欺诈、受胁迫而实施的且非损害国家利益的民事行为。

(4)乘人之危的合同行为。

区别:1、无效条件不同。

是否需要人主张,无效民事行为无需任何人主张,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需要当事人提出申请并经法院或仲裁机关认可。

2、无效的时间不同。

无效民事行为自始无效,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在被撤销之前已经发生了效力,只有被撤销后,才无效。

3、是否受除斥期间限制不同。

4、主张无效的人不同。

无效的民事行为,双方当事人或利害关系都可以主张无效,法院或仲裁机构也可以主动确认无效,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只有享有撤销权(因该行为遭受不利的一方)的当事人才可以撤销。

七、无效民事行为与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区别:无效民事行为是指因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而不产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

特点:1、具备了民事行为成立的要件,但不具备有效要件。

2、无效民事行为是绝对确定无效,任何事实都不能使之生效。

3、自始当然无效,无需他人主张。

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是指法律行为虽已成立,但是否生效尚不确定,有待享有形成权的第三人作出追认或拒绝的意思表示来使之有效或无效的法律行为。

类型:(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依法不能从事的法律行为。

(2)、无权处分人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

(3)、无权代理人以他人名义从事的法律行为。

区别八、合同解除和撤销的区别:合同的解除,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尚未开始履行或者尚未全部履行之前,因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关系归于消灭的行为。

特征:1、时间上看,发生在合同有效成立后至全部履行这段时间。

2、解除需具备一定的条件。

3、解除行为可以是单方法律行为,也可以是双方法律行为。

4、合同解除的后果是使基于合同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消灭。

可变更可撤销合同是指因意思表示不真实等原因,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有权予以撤销进而使其无效的合同。

类别:(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2)显失公平的合同。

(3)受欺诈、受胁迫而订立的合同。

(4)乘人之危的合同行为。

合同解除和合同撤销虽然都是导致合同关系终止的制度,但两者并不相同。

第一,行为对象不同,撤销适用于虽已生效但欠缺生效要件的合同,而解除适用于确定生效的合同。

第二,从发生原因上看,撤销的原因由法律直接规定;而解除的原因既有法律规定,也有当事人之间约定的。

并且,合同撤销的原因在合同成立时已经存在;而合同解除的原因大多发生在合同成立以后。

第三,从程序上看,合同撤销需要通过诉讼或仲裁程序,撤销权人须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撤销合同;合同解除则不需要经过诉讼或仲裁程序,仅在合同双方对合同解除产生争议时才有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的必要。

第四,从发生的效力看,合同撤销有溯及力,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无效;而解除虽然原则上有溯及力,但当事人有特别约定或解除的对象是继续性合同时,无溯及力。

九、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中的撤销权与债的保全中债权人的撤销权的区别: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中的撤销权,即是指撤销权人(民事法律行为中遭受不利的一方)因民事法律行为欠缺一定生效要件,而享有的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申请撤销民事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