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适 燕歌行

高适 燕歌行

高适燕歌行题解关键词高适字达夫;世称高常侍;唐代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高、岑”;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

内容提示本诗描写了唐军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高度赞扬了他们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也表现了他们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并给以深切同情;同时还揭露了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了将帅的腐败无能。

此诗全景式地展示了戍边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诗作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真实地表达了士卒在不同情景下内心情感的变化。

作者把叙述、描写、抒情与议论等手法结合起来,格调时而雄迈高昂,时而苍凉深沉,诗的韵律节奏也随之变化,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诗用乐府旧题,也称七言歌行。

诗中多律句,善用对比与对照手法,艺术效果非常强烈。

结构此诗构思严谨,围绕一次战争的场景来写。

全篇共二十八句,分为四层: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音韵全诗平仄相间,抑扬有节。

第一层八句,前四句押入声职部(北、贼、色),后四句押平声删部(关、间、山);第二层八句,前四句平声支(衰)、微(稀、围)通押;第三层八句押上声有部(久、后、首、有、斗);第四层四句押平声文部(纷、勋、军)。

此诗为歌行,属古诗范畴,但又多律句(有的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律句),对偶工整,将古、近体诗律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

用词此诗在用事遣词各方面,处处顾到“燕”字,像“榆关”、“碣石”、“翰海”、“狼山”、“蓟北”等词,都和燕地有密切的关系。

结末用李广事,因广守右北平,也和燕地有关。

可见在诗中用事,总要切地、切事、切人,使得这首诗,移不到他处,才见精彩和绵密。

否则只是泛咏征战之苦,不能切题,又有什么意义。

(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手法在《燕歌行》中,对比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和充分。

诗中有敌我力量的对比,我方是“摐金伐鼓下榆关”,敌方是“胡骑凭陵杂风雨”,表现出敌人的凶残和抗敌战士的英勇。

特别是士兵和将军生活的对比:士兵是“战士军前半死生”,“力尽关山未解围”,浴血奋战,出生入死;而将军则是“美人帐下犹歌舞”,享乐腐化,不恤士卒。

这对比多么强烈!还有家人的痛苦和征人的思念的对照描写:“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有古代“李将军”和当代“将军”的对比等。

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但突出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而且大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高适》,萧涤非、佘正松撰文)讨论一、关于“以汉喻唐”本诗中“汉家”、“汉将”采用了“以汉喻唐”的手法。

唐代文人常“以汉喻唐”,如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等。

二、关于“李将军”李将军,一说“李广”,西汉时人,详见《史记·李将军列传》;一说指“李牧”,战国时赵人,其事迹详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附《李牧传》。

两可,如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称:“李广爱惜士卒故云,或云李牧亦可。

”唐如洵《唐诗解》卷十六此述征戍之苦也,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

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遇,能不生边衅乎?于是鸣金鼓,建旌旆,以临瀚海,适值单于之猎,凭陵我军,我军死者过半,主将方且拥美姬歌舞帐下,其不惜士卒乃尔。

是以当防秋之际,斗兵日稀,然主将不以为意者,以其恃恩而轻敌也。

何为使士卒力尽关山未得罢归乎?戍既久,室家相望之情极矣,则又述士卒之意曰:吾岂欲树勋于白刃间耶?既苦征战,则思古之李牧为将,守备为本,亦庶几哉!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此叙蓟北从军之艰辛也。

首言汉将出征,甚得君之信任,继言战争激烈,士卒半死,而主帅不恤,犹然自赏歌舞。

当此穷秋草衰,孤城日暮,斗兵甚稀,以身受恩遇,故轻敌力战,而苦于未得解围驰突也。

斯时城南少妇,望征夫之归,几于断肠,征人则在蓟北之地,空自回首,不得返乡也。

边庭风剧难越,绝域苍茫何在(据“更何有”解),杀气方盛,刁斗夜传,血染白刃,死节岂为立勋耶?沙场征战苦辛,故今人犹忆李牧之将才,以其善于筹划卫边也。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燕歌行》)这首诗的特点是不只描写一时一地或某次战役的情景,而是描写了征战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慷慨应战、转战绝域,以至久战不归、两地相思、军中苦乐悬殊和荒凉的塞外图景,一一写入诗里。

有时雄迈高亢,有时幽怨缠绵,各种不同的情感复杂矛盾,错综交织,苍凉悲壮,给人带来沉重的忧伤之感。

它所表现的情调表面看来是不统一的,然而正是这样,它真实地表现了征戍者在不同情况下内心感情的种种变化。

诗的音韵随着诗的内容的转变也在纡徐的转变着,音节的美和富有诗意的画面取得了谐和的统一。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修订本)开元二十六年,他在梁宋创作了他边塞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行》:……开元二十六年,御史大夫兼河北节度副大使张守珪的部将在和叛变的奚族人作战中打了一次败仗,“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见《旧唐书·张守珪传》)。

从诗的序来看,这首诗和张守珪的事是有关系的,但诗中所写的也并不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他热情地歌颂了战士们英勇爱国的精神,描写了战斗的激烈和艰苦,并且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沉痛的诗句,揭露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以及他们对卫国战争的不同态度。

也描写了战局的危险和战士们思念亲人的复杂心情。

“相看白刃”两句,在表现战士们英勇无私的爱国精神的同时,也对“妄奏克获之功”的张守珪作了委婉的讽刺。

结尾回忆李广,希望将军体恤士卒,点出了全诗的主题。

诗的思想内容极为复杂,但写得宾主分明。

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全诗四句或八句一转,虽语多对偶而能避免整齐呆板的缺点,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也很有创造性。

不愧是唐代边塞诗中的现实主义的杰作。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新唐书》说他“年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

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

”《旧唐书》也有相同的记载。

但这些记载并不完全真实,五十岁前,他写过很多的诗,如名篇《燕歌行》,便是五十以前之作。

……《燕歌行》一面表现出战士们的爱国热情,同时又讽刺将军们的淫侈生活,反映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复杂关系。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燕歌行》)这首诗突破了以前同题诗作铺陈、渲染征人思妇缠绵相思之情的格局,而大大开拓了歌辞的内容。

举凡出征的军容、军情的紧急、塞漠的荒寒、战争的酷烈、军中的苦乐不均、战士的勇武、别离的悲怆、和平的祈愿等等,俱熔为一炉。

诗中骈散相间的句式和平仄互换的用韵,以及援声律入古体的写法,和卢、骆以来的歌行并无二致,但局势的动荡排阖却非前人可比。

诗人的笔触并不固定在某种单纯的情思上,而是在复杂的内心波澜间跌宕回旋,在激越的抒情中又不时变换着场景,形成规格整炼而又一气斡旋,淘洗藻饰而又意象鲜明的特色。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燕歌行》)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

作者对当时边塞用兵而将非其人的情形是有看法的,亦不讳言征战的艰苦,但不失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

故此诗虽多用偶对,却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

(1)高适生活在唐代的什么时期?(单项)A.初唐B.盛唐C.中唐D.晚唐(2)高适《燕歌行》一诗在体式上属于(单项)A.新乐府B.汉乐府C.南朝乐府D.乐府旧题(3)高适《燕歌行》中“铁衣远戍辛勤久”后的诗句是(单项)A.玉箸应啼别离后B.征人蓟北空回首C.少妇城南欲断肠D.死节从来岂顾勋(4)“旗亭画壁”讲的虽不是真实的故事,却反映出诗歌在唐代当时的流传的盛况。

“旗亭画壁”故事里讲到的诗人是王昌龄、王之涣和(单项)A.高适B.岑参C.王维D.李白(5)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将《燕歌行》归入哪一类歌辞内?(单项)A.郊庙歌辞B.鼓吹曲辞C.相和歌辞D.清商曲辞(1)高适《燕歌行》作于唐玄宗(2)高适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

(3)高适《燕歌行》:“(4)从内容看,高适的《燕歌行》是一首(5)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赞扬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

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

(1)开元(2)七古(3)战士军前半死生(4)边塞(5)高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