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规范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规范

痹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治规范
一、病证名
中医诊断:痹病
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初起多以小关节呈对称性疼痛、肿胀、多发于指关节或背脊晨僵,活动不利。

晨僵至少持续1小时,持续6周以上。

2、有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持续6周以上。

3.腕关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肿胀至少6周以上。

4、对称性关节肿胀至少6周。

5.有皮下类风湿结节。

6、查类风湿因子阳性。

7. 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改变,或关节骨面侵蚀呈半脱位或脱位,以及骨性强直,关节面融合等。

符合上述7项中的4项或4项以上者,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三、证候分类:
1、风寒湿阻: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局部畏寒怕冷,舌质苔薄白脉沉紧或浮紧。

2、痰瘀互结:关节漫肿日久,僵硬变形,屈伸受限,疼痛固定,痛如锥刺,昼轻夜重,口干不欲饮。

舌质紫暗,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

3、风湿热郁:关节红肿疼痛,晨僵,活动受限,兼有恶风发热,有汗不解,心烦口渴,便干尿赤,舌质红苔黄或燥,脉滑数。

4、肾虚寒凝: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活动不利,畏寒怕冷,神倦懒动,腰背酸痛,俯仰不利,天气寒冷加重,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5、肝肾亏虚:病久关节肿胀畸形,局部关节灼热疼痛,屈伸不利,形瘦骨立,腰膝酸软,伴有头晕耳鸣,盗汗,失眠,口渴不欲饮或饮不多,舌质红或淡,舌苔白或滑或少津,脉沉细数或沉细弱。

6、气血亏虚:关节疼痛、肿胀僵硬,麻木不仁,行动艰难,面色泛白,心悸自汗,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四、入院指征:
1、患者有潮湿地居住史;
2、初起以小关节对称性疼痛、肿胀或关节晨僵,活动不利,病久则关节变形,周围肌肉萎缩。

3、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类风湿因子阳性,X线摄片可见骨质疏松,或关节面侵蚀呈半脱位或脱位,以及骨性强直,关节面融合等。

五、治疗常规:
1、针灸治疗以补虚泻实为主;
①虚证取中脘、天枢、足三里、血海、阴陵泉、三阴交以补益气血。

②实证如关节疼痛,肿胀取:肩骨禺、曲池、合谷、八邪、犊鼻、膝眼、中封、丘墟、昆仑、太溪、以祛风除湿通络。

③对于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者应调和营卫,祛风通络。

风池膈俞曲池委中
昆仑中脘天枢血海
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
④风寒湿阻:治疗以局部取穴外,配合祛风除湿温阳之穴:
风池风市阴陵泉三阴交关元命门
⑤痰瘀互结: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互相结合,配以祛痰化瘀之穴:
阴陵泉三阴交丰隆血海
⑥风湿热郁:以局部取穴外配合祛风除湿清热之穴
风池曲池阴陵泉三阴交大椎
⑦肾虚寒凝:局部取穴配合温补肾阳,散寒止痛之穴
命门关元气海三阴交太溪神阙( 隔姜灸)
⑧肝肾阴虚:局部取穴配合补益肝肾之穴:
太溪太冲
⑨气血亏虚:局部取穴配合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足三里阴陵泉天枢膈俞膻中血海
另:在治疗总则上应遵循针灸:"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的原则,对于关节红肿热痛当用三棱针局部点刺放血或刺络拔罐,手法均用泻法;对于关节因寒凝疼痛者可用温针灸或隔姜灸,深刺留针;对于关节顽固性疼痛者可采用水针,药用当归注射液或雪莲注射液,每次0.5-1ml,每隔1-3日
治疗一次。

2、中医辩证用药:
①风寒湿阻:治疗以祛风散寒除湿;
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草川芎蔓荆子
②痰瘀互结:治疗以燥湿化痰,化瘀通络。

方用二陈汤加减:
半夏陈皮茯苓川芎当归红花赤芍泽泻
③风湿热郁:治疗以清热燥湿,祛风通络。

方用四妙散:
黄柏薏仁苍术川牛膝奏艽防风银花藤
④肾虚寒凝:治疗以温补肾阳,通络止痛
方用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
肉桂防风川芎党参甘草当归芍药
⑤肝肾阴虚:治疗以补益肝肾
方用六味地黄丸:
熟地山茱芋山药泽泻茯苓丹皮
⑥气血亏虚:治疗以补益气血
方用八珍汤:
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熟地白芍川芎当归
六、特色疗法:
1.火针治疗:温经化痰,活血疏筋,取穴:局部压痛点,关节活动时的疼痛点。

关节周围穴,刺法:先用毫针刺关节周围穴,留针,起针后用火针点刺局部压痛点和动痛点。

2.温针治疗。

3.腹针治疗
4.中药外敷治疗:
5.艾条热敏灸
6.中药足浴
七、病种疗效标准:
1、治愈:关节疼痛、肿胀消失,活动功能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
2、好转:关节疼痛、肿胀减轻,活动功能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关节疼痛、肿胀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八、出院指征:
1、自觉症状消失或改善,关节活动自如,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

2、各项化验正常或基本趋之正常。

3、住院天数:26.6天。

4、住院费用:3900元。

九.难点及解决方案
1.取穴定位及穴位刺激(手法)的难度,解决方法:穴位定位严格按照教材指导医师取穴定位方法。

刺激手法以小关节捻转为主,强度以病人耐受为限宜轻柔和缓。

2.关节晨僵及畸形,解决方法:晨僵,加强肢体各关节功能锻炼,例如:
双手空握拳,搓手等。

畸形:早期康复,摆正体位,或用矫正器械。

3.关节肿胀:采用针刺,内服中药,热敏灸等治疗,必要时抽取关节液后加压包扎。

4.复发与预防:定期系统治疗,采用火针,热敏灸等治疗以预防复发。

疗效评定及分析:
近两年住院类风湿性关节炎病29例,其中风寒湿阻18例、风湿热郁8例、痰瘀互结3例;患者通过上述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得出如下结论:治愈率:0%;好转率:98 %;未愈率:2%。

以上数据显示面神经麻痹按2006年的诊疗规范其有效率高达100%以上,该类患者较往年呈递增趋势,说明针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已经得到患者的普遍认同,从临床分型来看,其,风寒湿阻,风湿热郁型最多,考虑与本地区饮食习惯,生活环境有关。

在治疗方法上,应进一步研究,辨证论治,明确补泻原则。

落实本诊疗规范中,也得出针刺得气与疗效的正相关系,说明气至而有效。

还有一
部分患者关节严重畸形,疗效不理想,我们应该着重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早期介入康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