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
腹股沟与股动脉交叉点以下一横指可扪到股动脉,有股骨头 衬托,搏动强而有力。股骨头脱位后,衬托消失,搏动减弱,检查 需两侧对比观察。
3、Allis征或Galeazzi征:
4、外展受限
正常:70°~80° 患儿:<50°
5、Barlow试验:是早期诊断的 有效方法。
?
6、Ortolani征:是新生儿普查最重要 的方法。
尚未明了
胚胎学说:原始的胚基缺陷 韧带松弛学说 :雌激素 宫内位置学说 :臀位、羊水少 基因畸形:家族史(12-30%) 产后位置: 襁褓法? 风俗习惯?
临床表现与诊断
1、单侧患儿 双下肢不对 称:患侧臀 部增宽,腹 股沟纹变短, 臀纹升高或 数量增多。
2、股动脉搏动感觉减弱:
先天性髖脱位 ( CDH ) Congenital Dislocatio议将 CDH 更名 为 DDH
发育性髖关节发育不良 ( DDH )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最常见的髋关节疾患:发 病率为1~3.4‰
保守治疗:金标准
闭复+关节造影+“安全区”人类位(human position)石膏裤固定
闭合复位方法
人体位固定:
屈髋110 °, 外展 70° 术中关节造影、术后普 通CT:
同心圆复位
决定闭合复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 初期复位的质量。
Race等认为可接受的复位标准是内侧造影剂染色池≤7mm, 并能在髋关节外展“安全区”之内保持复位。
国内:>3岁才手术 MacEwen等:行走后保守:66%需手术 杨建平等(中华骨科杂志,1998)
64例70髋:平均随访10.4年
行走后保守:股骨头坏死为57%
年龄
国外:患儿≈2岁(walking age)
切开复位+骨盆截骨(Salter、Pemberton)±股
骨近端截骨 共识、成熟
Dr. Graf,奥地利 1980年开始,应用B超早期诊断 髋关节形态异常 国际上广泛应用
DDH的早期诊断:国外模式
欧洲:全民筛查
生后3-72h,产房B超筛查 可疑对象2月、3月复查
美、加:体格检查+高危人群筛查
新生儿期:家庭医生体检 超声检查: 高危因素或体检阳性
男:女之比为1:4.75或 1:8
习惯背婴儿的民族发生率 低;喜欢用捆绑方法的民 族,其发生率明显增高。
冬季出生的婴儿,其发生 率明显增高。
臀位产发病率较高,国外约23%,上海26%,沈 阳28.5%,正常生产中只占5%;臀位产较头位 产高10倍;
剖腹产较阴道产高,上海统计占30%,有显著 差异,同时发现剖腹产中体重重的婴儿发病率 高。
③ X线摄片或超声检查,股骨颈正对Y型软骨。 佩戴时间:取决于确诊年龄和髋关节不稳定程度。
一般是全天穿戴,至获得稳定髋关节(Ortolani和 Barlow试验阳性)后继续2月左右,然后每天去除 连衣挽具2小时,每2~4周将取下的时间增加1倍, 最后仅需夜间穿戴,直到X线显示髋关节正常为止。
6月~2岁的治疗
年龄越小、治疗方案越简单、成本越低、效果越 好
成年后:早发骨性关节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是关节置换术的常见原因之一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同心圆复位
避免和降低致残率的关键
臀位、女孩 第一胎 有家族史 斜颈、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双胞胎
应常规检查髖关节
新生儿DDH超声Graf法筛查
诊断提前:平均8个月 新生儿期 有效的干预 需手术例数下降
一、天津、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 二、2008年开展,至今很少看到天津市内2~3岁DDH儿童。
?
超声Graf法
<6个月的诊断
Y型软骨联线-H线
Perkin 方格
Shenton 线
35°
髖臼指数增加
22°
正常≤250
DDH:≥300
Pavlik 挽具(吊带 )
前侧带:维持髖屈曲100° 横带:乳头水平 后侧带:维持髖关节外展≈70°
确认脱位复位标准:
① Barlow试验确定充分稳定; ②患儿俯卧位,触摸大粗隆,双侧对称;
影响复位的因素:同心圆复位
CT/MRI,可以对髋关节的病理变化做出科学的判断,对 复位能否成功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1)髂腰肌横过关节囊的前方,可使股骨头与髋臼分离, 然后关节囊发生粘连,形成葫芦状关节囊或形成鼓状覆 盖髋臼口,阻挡复位。
(2)盂唇过大,阻塞了髋臼,影响复位。
(3)头臼不相称,以髋臼过小过浅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