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了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价值的实现。
基于不同的基础和取向,教学理论也形成了众多的学派,并有着各自的体系建构。
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是教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
理解并掌握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明确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对从事课堂教学实践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内容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一、教学的概念二、教学的意义三、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四、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一、教学的概念(一)词源解释教学”两字最早见之于《尚书.兑命》:斅(xiao )学半”对此,孔颖达的解释是,上学为教xiao ;下学者,学习也。
言教人乃是益己学之半也。
”宋人蔡沈的解释是斅,教也….始之自学,学也,终之,教人,亦学也。
”这说明其词义是一种先学后教、教中又学的单方面活动,蕴含着“教”与“学” 不可分离的思想。
《礼记—学记》中曾经写道:“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 英文中教学为“ teachi ng,与学习一词 "lear ning是同源派生岀来的两个词。
(二)定义辩争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2.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思考:哪一种定义更好?二者共同点:强调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的互动;都促进学生的发展;都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种更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第二种则强调师生的平等地位。
三)教学与相关概念辨析1.教学与教育2.教学与智育二、教学的意义三、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一)古代的教学思想我国: 1.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儒家思孟学派《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朱熹: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居敬持志4.我国古代《学记》阐明了教学的作用与目的、制度与组织形式、内容与方法、师生关系。
西方: 1.苏格拉底“产婆术”2.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儿童成长过程的年龄分期,主张体育、德育、智育和谐教育。
3.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提出了对儿童进行早期训练的方法。
(二)近代教学思想我国:梁启超:趣味教学;蔡元培:自动自学、自助自研西方:夸美纽斯、佩斯泰洛齐、赫尔巴特(三)当代教学的新观念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三、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一)教学理论的概念(二)当代主要的教学理论流派(一)教学理论的概念1.概念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它既是描述性的理论,也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
2.教学理论和相关概念辨析(1)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有效的学习理论并不能告诉我们如何教学,但是它确实给我们提供了最可靠的起点,从中可以发现按师生的心理过程和因果关系等方面来阐明教学的一般原理。
从规范性和处方性角度考虑,教学理论关心的是促进学生学习而不是描述学习。
具体地说,教学理论主要研究“怎样教”的问题;学习理论主要描述和说明“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学习开始后会发生一些什么情况”的问题。
2)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a.大教学小课程。
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是包含其中的,只是教学的一个部分,从而教学理论包含课程理论。
代表学者是苏联教育家。
b.大课程小教学认为课程涵盖的范围要宽于教学,教学只不过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这种看法在北美比较普遍,认为教学知识课程的实施与设计,教学理论知识课程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么,课程论和教学论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实课程和教学是相关的,与其说是两件事,不如说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但是,课程与教学在逻辑上又是可分的,从而有各自研究的侧重。
课程主要强调学习的范围,教学主要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
此外,课程与教学属于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两者还可以被认为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正是因为这种“胎连式”关系,“课程-教学”这个词已经被人们接受,并且被广泛采用。
3.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1)形成中国:《学记》是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西方:拉特克最早使用了“教学论”一词(2)发展线索(二)当代主要的教学理论流派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3.认知教学理论4.情感教学理论5.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普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
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这就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基本内容。
(刺激S-反应R的联结)华生-行为主义实验被试是一名出生只有11个月叫做艾伯特的婴儿。
首先让艾伯特接触一个中性刺激小白兔,艾伯特毫无害怕的表现,想用手去触摸它。
然后兔子出现后,紧接着就出现用铁锤敲击一段钢轨发出的使婴儿害怕的响声。
经过3次结合,单独出现小白兔也会引起艾伯特的害怕与防御的行为反应;6次结合后,被试的反应更加强烈;随后泛化到相似的刺激,艾伯特对任何有毛的东西都感到害怕,如老鼠、制成标本的动物,甚至有白胡子的圣诞老人。
(1 )代表人物:布鲁纳奥苏贝尔( 2 )理论基础:环境为个体提供潜在的刺激,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者被加工,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
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而不是刺激- 反应连接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
( 3 )基本主张:a.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教育不仅要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且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理智发展b.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c.学科知识结构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结构的学习d.教学方法:发现法布鲁纳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主要是遵循其特有的认知程序。
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可让学生自己学习的环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
因此,他倡导发现法,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
评价:布鲁纳教学理论是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一种可贵探讨,其理论曾促进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小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但实践证明,这种教学理论在运用时是有条件的,第一,其使用的先决条件是学生具有相当的背景知识和技能;第二,学生使用发现法时,常因为得不到老师的帮助而气馁;第三,班级团体中个体差异会造成学生发现问题答案的先后不一,这种情况可能会造成学生不良的精神压力;第四,采用发现法教学时,一般以团体讨论的方式展开课堂活动,而团体讨论自身固有的一些缺点也决定了发现教学法的局限性。
(1)人物:罗杰斯(2)理论基础:真正的学习涉及整个人,注重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教学本质即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3)基本主张a.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
”b.教学过程:非指导性教学过程,确定帮助的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
c.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无意义学习只与心有关,是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与全人无关,意义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渗透性的,而且是学生自我评价的。
d.师生关系的品质教师要具有真诚、接受、理解的品质,教师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维持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心理氛围。
评价:罗杰斯的教学主张一向被称作?°学生中心的教育?±,这种教学理论降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可否认,情感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人际关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这对于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教育哲学的观点来看,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是很崇高的教育理想。
然而面对社会现实,除非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理想完全实现,它才能避免批评。
缺乏明确的目标、缺乏周详的设计、缺乏评量依据、理念缺乏共识。
评价: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在于反对传统教学中的机械客观主义,主张知识是在主体与环境、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建构的,同事,知识不是绝对的和中立的,而是相对的和蕴含了主体的价值观的。
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本质上是对人的主体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的理论。
第二节课堂教学过程一、教学设计二、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四、教学过程中的几对重要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含义二)教学设计的特征三)教学设计的依据一)教学设计的含义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的特征1.指导性2.统合性3.操作性4. 预演性5. 凸显性6. 易控性7. 创造性 三教学设计的依据2. 1. 现代教学理论 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3. 教学的实际需要4. 学生的需要和特点5. 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一)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基本程序包括:( 1)规定教学的预期 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 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2)确定学生的 起点状态 ,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度到终点状态 应掌握 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 为习惯; ( 4)考虑用什么 方式和方法 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5)考虑用什么 方法 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 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 测量与评价 。
(二)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1. 系统分析模式是在借鉴工程管理科学的某些原理基础上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