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明:怎样用质的研究方法来做课题第四.如何分析质性资料?总的思路是用类属法的化约的思路;可以采用扎根理论中的三级编码作话语分析。
类属法:化约的思路扎根理论中的三级编码:1)开放式:建立代码,尽量使用行动性的本土概念,推测隐含的假设2)聚焦式:形成主题,不仅关注结构,而且关注过程(如“做中学”)。
3)轴心式:在主题间建立联系,提升出最重要主题,形成理论思路(鱼网),把第2级所有的主题都形成一个大的主题,象一串粽子能拎起来。
我自己做过这样一个博士论文。
我是研究中国学生到美国以后跟美国学生交朋友过程中被同化的经验。
我先在中国访谈他们,到美国追踪了一年,在波斯顿地区,他们会谈到很多在中国交朋友的规范和在美国是不一样的,通过他们不同的经验,有很多冲击,他们会问自己,我还是中国人吗?或我交的这个朋友和我在中国的铁哥们一样吗?会发现不一样。
在情感交流上、在行动规范上不一样,会造成这群人在文化认同上有困难,有的人说我还是中国人,有人说我已经变了,西化了,有的人说我半是中国人,半是美国人,情况不一。
在第1级编码时出现很多词,中国的学生会说,我们中国人很讲人情,美国人不讲人情,或者说我们很注意情感交流,他们好像不太注意情感交流。
但我去问美国同学,他们会说,你们中国人没什么情感交流,因为我看不见你们有任何表情;你们坐在那儿,也不知道是高兴还是愤怒,而美国人的表情是非常外露的。
通过分析,我发现,我们说的情感交流不是指向自己的,是指向他人的,我在和你交流时,我会想你是什么感觉,我要和你共感;美国人讲的情感交流是自我导向的,我要表达出来。
所以都是情感交流,但导向不同。
一个是自我导向,一个是他人导向,这和文化有关联。
在第2级编码时会形成如中国人很关注人情,关注情感交流,关注交往,等等。
到第3部分就会说不同的跨文化的人际交往会改变你的文化认同,有的人就会认为自己不怎么象中国人了。
前面可能会有很多很散的代码,但你慢慢要形成主题,最后把它拎起来,变成一个整体。
这样写报告就有思路了。
陈向明:怎样用质的研究方法来做课题(9)请大家看例子:语伴关系研究情境法(把资料打碎后又放回去,把它重构,形成一个故事) ☆还原(重构)的思路☆核心故事线,关键人物,事件,关系等☆叙事分析、生活史、个案研究☆三维生活空间:1)地点(个人所处的位置)2)时间(过去、现在、未来——连续性原则)3)空间(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交互性原则)如一个老师说了一段故事,评选三好学生的故事,他心里想好要选两个好学生,但他的同事要把他的孩子塞到他的侯选单里,这样的故事,他所处的位置是一个学校的场地,他过去的经历,过去和老师的关系,和同学的关系,会决定他怎么行动,还有他对未来的期待,我今后怎么和同事相处。
我怎样在学生面前扮演一个正派的老师这样的形象,都会形成他的行动。
另外,他是一个个人,他的行动反应他学校的结构和我们社会大的结构的互动。
所以你分析一个故事可以从一些维度来看这个人为什么当时这么做,同他所处的地点、时间、空间都有关系。
还有一种做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社会现实的语言建构☆言语行为☆话轮,对话分析☆权威话语和内部说服性话语☆多重声音☆语气我们做的访谈较多,观察也是用语言记录下来,实物最后也要变成语言,分析语言的特点。
我们有红色、黄色、绿色这么多词,但在五六十年代,有人在菲律宾的岛国做研究,发现那里的人只有红的,绿的这样的词,他看的黄啊,粉啊都是红的,蓝的就都是绿的。
关于雪,我们就是雪,飘着的雪,干的或湿的雪,爱斯基摩人就是每一种雪的形态有几十种词来描述,不是加形容词,飘着的雪,固体的雪,飞舞的雪,都有词的。
他们对雪的概念分辨特别细。
我们发现语言对我们认识现实有建构作用,而我们的社会现实也会建构语言。
如原来我们没有“素质教育”这个词,怎么会有的?是我们的现实到了一定程度,发现很需要这样一个词,就出来了。
所以社会和语言是相互建构的,因此才会有很多分析。
如:我有点口渴。
我说这话有意思吗?可能我确实口渴,但是马上有老师给我倒水。
这就叫言语行为。
我不仅仅用语言表意,我还在以言行事。
就是给我倒杯水吧。
结果他帮我倒了水,这叫以言行效。
就是用语言已经有效果了,他已经帮我倒水了。
我们经常会这样,他说有点冷,马上就有人关门了。
教堂里牧师说我宣布你们成为丈夫和妻子,他说了这句话,这两个人就结婚了。
他这句话就有这样的作用。
这都叫言语行为。
言语不仅仅是表意,它是有行为作用的。
还有就是对话轮的分析,如你去看一个课堂,老师通常用的是老师说一个事、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世博会什么时候开始吗?”同学们说“五月一日”,老师说:“对,很好。
”这是课堂上典型的三段对话,老师提问,学生答问,老师评价。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呢?就是以老师权威为主的课堂。
如果我们看到的课堂是学生提问,相互问,或学生问老师,老师说我不知道,怎么说呢?这样的话轮课堂氛围是很不一样的。
还有一种分析就是从这句话看它背后隐含的假设,如,三好生的评选的例子,这老师后来就不得不把他同事的孩子放到名单里,为此他就要劝退一个学生,他和这个张军说:“张军,你已经是体育特长生了,这次评三好生,你就把名额让出来吧。
”因为体育特长生正好是可以加分的,三好生中考也是可以加分的,所以老师和他说,既然你体育特长生加分了,也不能重复加,所以你就让出来吧。
你们看这句话里隐含了很多这个老师的一些假设。
首先就是三好生是可以加分的,这是个客观事实;三好生是可以让出来的,不是评的;你让出来,你是好孩子,你听我的话——老师是可以对学生这样劝告的,即便老师不是命令,他只是说你让出来吧,但有点象命令,因为他是学生。
它隐含了很多客观宣称,如三好生可以加分;主观的就是你要是让出来,我会很高兴的。
他没说,但隐含这意思。
规范的宣称就是“你要是让出来,你就是好孩子”。
认同宣称就是每个人对自己有基本的肯定——我是老师,你要听我的话,我有权威。
所以虽然一句话看上去很简单,但可以推出许多这个老师说的话背后隐含的假设。
所以分析资料,就是把这些资料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意义挖出来,而不是只是把它表面的合在一块,这样就说不出新的有意思的话来。
陈向明:怎样用质的研究方法来做课题(10)课堂练习:一个学生研究一群中年还到北大来读研究生的人,问他们都四十多岁了,在地方大学当老师,为什么人到中年还来读研,你看看怎样分析这段材料。
可以用三级编码的思路,也可以用别的思路。
1.个人分析一段访谈资料(中年读研,见附件)2、小组分享,充实分析思路,形成小组意见3、小组汇报4、全体评议:通过分析这段资料,我们学到了什么?1) 分析质性资料的方法?2) 质性研究的特征和作用?3) 人及其所在世界的复杂性、丰富性?4) 对自我的深入认识?5.教师分享自己的分析研究问题:人到中年为何还来北大攻读硕士老师1:我们在原始资料里划了一些词,挑到开放的一级编码里,一级编码里我们基本有这样一些内容:爱人很忙,孩子上幼儿园,他父母不能帮我们家的忙,出来觉得对不起他,以后好好营造这个家,主观上还是想好好营造这个家,好好爱她。
根据这样的一级编码,我们再提炼二级编码,主要还是觉得从两方面来。
一方面到了中年,家里这样的现状,二级编码留下一个:他出来读书非常对不起家人,对不起他太太,在这个心理状态下他最后的落脚点还是想好好的营造家,所以在二级编码里是,对不起这个家和好好营造这个家。
陈:还有没有不同思路?老师2:补充一点,一级编码和那位老师差不多。
二级编码:中年人来北大读书,第一,家庭负担很重,第二,心理负担也很重,第三,这个人觉得最终不应该辜负家人。
陈:这个人是什么心态?老师3:二级编码后,写了几个词:矛盾,内疚,补偿,平衡。
他有内疚的情绪在里面,对不起家庭,产生心理的矛盾,但他最后决定去了,他认为他可以对前面内疚心理作出补偿,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
陈:非常好,所以你会看到家庭里两个人的关系是平衡问题。
他觉得歉疚,就会用很多口惠,如海枯石烂,他也要求得心理的平衡。
然后在物质上的投入,包括精力上的投入,他现在不能回报,所以他今后还要来回报。
另外他读硕士,从某种意义上也是曲线救家,曲线营造家,今后他可能回到这里,回到大学当老师,有了硕士学位,他也可以使家庭的情况有好转。
所以这中间有个平衡的问题。
非常好。
还有不同的吗?老师4:家庭责任感影响问题:离别导致不幸;出现责任之时不离不弃;责任维系家庭。
陈:强调责任非常重要。
还有不同的角度吗?老师5:矛盾;内疚,拥抱。
陈:这个中年男人是处在矛盾、无奈这种状况:有什么词语来支持这种感觉呢?关于责任和平衡,在自己事业的追求和家庭的责任之间,在爱情的忠贞和怀疑之间,有没有一些词,让你觉得他是这样一种状态?我们讲实证研究就是你有一个感觉,但你一定要说你找的证据是怎么来的?怎么样让你得到这个感觉的?注意到什么词了吗?有一个词用的特别多:得。
用了11次。
“得”是什么意思呢?不得不。
有点勉强,有责任,但也有一点无奈这样的心情在里面。
这个男人是处在什么样的社会历史大环境里呢?高等教育扩招,这有关系吧?对大学老师学历的要求提高;还有社会变迁——假如是70年代以前就没有太多社会变迁;有没有性别差异——为什么他爱人那么担心他,他不担心爱人?通常出来的人是男的,变迁的可能性会大一些,而他出来见到更多的人他变心的可能性也大一些,这里有一个性别的不平等。
有没有时空,生活空间的概念?有没有他站在什么位置,站在北大的校园里?他在时间维度上,过去是怎样的?过去他也可以帮忙干活,他现在不行了,都是妻子一个人干,今后他又想着怎么回报。
所以他现在怎么做是和他过去、未来有一个时空,可以看到他现在天天接送,我今后就要一辈子如何,这就是时间的概念;还有空间的概念,他身在北京,他的妻子在另外一个省。
他讲这个话是有一个时空的,他是生活在一个空间里的,他是和社会结构互动的。
他不是个人的行为。
刚才是我请大家分享我的简单分析。
因为只有很短的一段话,我们只能就这段话分析。
下一步假如我们要继续访谈他,我们可以有一些思路。
首先我认为这段话反应他们双方婚姻基础的假设,就是在感情、责任、社会地位之间有一个平衡,原来在家两个人分担家务,现在他出来就全部倒向妻子,他就用很多情感的回报,口头的承诺。
当他讲中国传统的大话时,你觉得他有多坚定呢?也可能是给自己打气。
但家庭中是有一个平衡的。
一旦平衡打破;双方就会采取行动,在付出与回报之间重新获得平衡。
强势一方用对未来的承诺,弱势一方以眼泪挽留,可能是一种控制。
还有身体的辛劳,存在性别的差异。
男性的流动性可能更大,男性担心更小,女性更大,所以他们恢复平衡的方式也不一样,男性可能会用对未来的重构,女性可能用情感挽留。
各人在时空中有一个过去、现在、未来,我在家时怎样,现在怎样,以后一辈子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