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案(共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化合价升降与电子转移得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得特征及本质(3)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间得关系(4)理解氧化剂与还原剂得概念(5)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得应用2、过程与方法:(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得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得依据不同而有不同分类方法与使用范围(2)引导学生从元素化合价这一角度瞧化学反应方程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学生之间得讨论解决问题,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得本质(3)在化学方程式得基础上,再引出氧化剂与还原剂得概念,让学生顺理成章得接受新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得应用,认识并理解化学这门学科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得重要作用。
(2)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得过程,体会科学探究得基本方法,提高理解氧化跟还原得相互依存与对立统一得辩证关系。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得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得观点、科学得态度、探索得精神学习化学;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会用化合价升降与电子转移得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得本质及有关概念2、教学难点:(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得本质就就是发生了电子转移。
(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得应用三、教学程序:1、[复习引入]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许多化学反应,根据反应物与生成物得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得种类得多少,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四个基本反应类型。
作如下得表格,帮助学生回忆知识点。
四种基本类型得反应(列举几个反应让学生判断属于哪种反应类型,达到回忆知识得目得。
)思考交流:以下反应属于何种基本反应类型?Fe2O3+3CO2Fe+3CO2归纳小结:经过分析,Fe2O3+3CO2Fe+3CO2不属于四个基本反应类型得任何一个,说明上述分类方法不能包括所有反应,因此,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得化学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
2、[新课内容]初中时得定义就是: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得反应。
如: 2Cu +O22CuO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得反应。
如:2CuO+C2Cu+CO2↑思考交流: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就是独立进行得吗?举例:2CuO+C2Cu+CO2↑CuO Cu:失去了氧,被还原,发生了还原反应。
C CO2:得到了氧,被氧化,发生了氧化反应。
讲解:在反应2CuO+C2Cu+CO2↑中,氧化铜失去氧变成单质铜,发生了还原反应,碳得到氧变成二氧化碳,发生了氧化反应。
由此可见,在一个反应中,既有氧化反应,又有还原反应,这样得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交流:请分析这个反应中各种元素得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得升降有什么关系。
2CuO+C2Cu+CO2↑分析:反应中,铜元素得化合价在反应前就是+2价,反应后就是0价;碳元素得化合价在反应前就是0价,反应后就是+4价。
总结:由此可知,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某些元素得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
我们可以说有元素化合价升高得反应就是氧化反应,有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反应就是还原反应,氧化与还原这两个对立得过程相互依存而统一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之中,同时发生而且不可以分离。
总得来说,在化学反应中,物质所含得某些元素得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这个化学反应就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与交流:氧化还原反应中就是否必须有氧元素参与?(举例:反应Fe+CuSO4=FeSO4+Cu就是不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分析:反应中铁元素得化合价在反应前就是0价,反应后就是+2价;铜元素得化合价在反应前就是+2价,反应后就是0价。
从得失氧得角度来瞧,反应中没有得氧失氧得情况,但其与上面三个得失氧得反应有共同得特点: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因此,并非只有得氧、失氧得反应才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凡就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得化学反应都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提出基本概念: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得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得化学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得化学反应。
思考交流: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得化合价发生变化?其本质原因就是什么呢?分析:化学反应得实质就是原子之间得重新组合。
从原子结构来瞧,原子核外得电子就是分层排布得。
原子核外得电子得排布,特别就是最外层得电子数目与化学反应有密切得关系。
元素化合价得升降与电子得转移有密切得关系。
让我们从微观得角度来瞧瞧电子得转移与氧化还原反应得关系。
以2Na+Cl22NaCl为例,展示NaCl得形成过程。
分析:从原子结构得角度来瞧,钠原子得最外电子层上只有1个电子,氯原子得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
在反应中,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得正电荷,成为钠离子,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得负电荷,成为氯离子。
此时,两种微粒都达到了8电子稳定结构。
在这个反应中,钠原子失去了一个电子,钠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即发生了氧化反应。
氯原子得到了一个电子,氯元素得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即发生了还原反应。
在这个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得化合价发生变化得本质原因就是有电子得得失。
以反应H2+Cl22HCl为例,展示HCl得形成过程。
分析:从原子结构得角度来瞧,氢原子得最外电子层上只有1个电子,可获得1个电子形成2电子得稳定结构。
氯原子得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可获得1个电子而形成8电子得稳定结构。
这两种元素得原子获取电子得能力相差不大。
因此,在反应中它们都不能把对方得电子夺取过来,而就是双方各以最外层得一个电子组成一对共用电子对。
这对共用电子对为两个原子所共用,同时受到两个原子核得吸引,使双方最外电子层都达到稳定结构。
在氯化氢分子中,由于氯原子吸引共用电子得能力比氢原子稍微强一点,所以,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而偏离氢原子。
由于共用电子对偏离氢原子,氢元素得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即发生氧化反应;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氯元素得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即发生还原反应。
在这个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得化合价发生变化得本质原因就是共用电子对得偏移(偏离与偏向)。
分析:通过以上得分析,我们认识到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得反应,就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表现为被氧化得元素得化合价升高,其实质就是该元素得原子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得过程。
还原反应表现为被还原得元素得化合价降低,其实质就是该元素得原子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得过程。
(1)从电子得转移来分析(本质)氧化反应: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得反应。
还原反应: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得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得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化合价变化与电子转移得关系: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得表示方法(1)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得失结果1、先标化合价,双线桥从左指向右连接不同价态得同种元素。
2、线上标明电子得失数。
(2) 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情况(1)单箭号(在反应物之间);(2)箭号起点为被氧化(失电子)元素,终点为被还原(得电子)元素;(3)只标转移电子总数,不标得与失(氧化剂得电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总结:由上面得练习,可以得出下列规律:氧化剂→价降低→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还原剂→价升高→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氧化产物氧化还原反应就是从电子得失或转移角度(微观世界)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它与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间得关系可以用下面得图示表示:思考交流:1、从电子转移得角度分析什么就是氧化剂?什么就是还原剂?2、氧化剂与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本身所发生得反应就是什么?所含元素得化合价变化情况如何?3、氧化剂与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分别表现什么性质?起何作用?讨论并小结: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得物质为氧化剂。
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物质)得物质为还原剂。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了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了还原反应;还原剂失去了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了氧化反应。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即得电子得性质;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即失电子得性质。
氧化剂: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得物质------氧化性还原剂: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得物质------还原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具有氧化性,起氧化作用,本身被还原后得生成物叫还原产物。
还原剂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起还原作用,本身被氧化,氧化后得生成物叫氧化产物。
四、板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一、氧化还原反应得概念1、表观认识:得氧失氧 (片面)2、特征认识:化合价升降 (判断依据)3、本质认识:电子转移 (本质)二、氧化剂与还原剂1、概念2、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得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表示电子得失结果 (2)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情况五、课后作业:1、课本后面习题2、人教版配套资料六、教学评价:由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认识不深,要求从微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就是教学得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插图、“思考与交流”栏目、表格、图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得本质就是电子得得失或偏移,从而能形象、深刻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地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得讨论、交流活动,有利于改变学生得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学会探究与创新,全面地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