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课程设计思路 (共50张PPT)
高中地理课程设计思路 (共50张PPT)
美国国家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编写了 一本书,中译本书名为《重新发现 地理学——与科学和技术的新关 联》,提出了地理学看世界的视角。 对地理学研究的领域、研究方法和 空间表述均有精确阐释。
对地理课程内容的调整
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重组
调整
减少必修课的内容,并适当降 低难度,如不安排地球运动及 其地理意义的内容
结
2 海洋地理
构
6 环境保护
选修
3 自然灾害与防治
7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4 环境保护
5 旅游地理
原课程结构
6 城乡规划 7 政治地理
8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9 地理野外实习
(二)确定地理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几点考虑
2 与时俱进:反映地理学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新贡献,突出时代性
文献研究
地理学是一门复杂的系统科学,无论是将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地球的演化过程,都会涉 及到地理学的科学知识,所以探索地理学是人类未来在知识、技术和方法中最复杂的方向。
选择性必修1是对必修1的加深, 使这两个模块形成“T”字形结构。
必修2:以人文地理为基础,适当 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方面的内容
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围绕人 地协调,突出不同区域发展面临 的问题和对策
选择性必修2是对必修2及必修1的 拓展,运用人文、自然地理基础 知识,对区域发展案例进行分析。
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 全,从资源、环境的角度落实国 家安全教育
自然环境的关系。
1.9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基本
措施。
1.1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必修《地理2》与选择性必修《区域地理》内容比较
地理2
区域发展
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 2.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增加部分地球科学内容,如地球的演化、土壤、植 被
增加海洋方面的内容,如海水的性质(温度、盐度 、密度)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气相互作 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增加国家主权意识方面的内容,如海洋权益、海洋发 展战略、南海诸岛、钓鱼岛
增加国家发展战略方面的内容
(二)确定地理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几点考虑
的联系。
1.5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
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的原理, 并解释相 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关现象。
1.6绘制示意图,解释陆地水体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1.7运用示以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7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
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2.9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2.10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
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2.11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地理课程模块设计
(一) 模块结构设计 (二)模块“内容要求”简析
≥42
选修学分 0-6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
0-6 筹规划开设。自主修 0-6 习,学而不考,学而
备考。
0-4 0-4
0-4
0-4 0-4 0-4 0-4 0-4 0-4
≥8 ≥14
(一)依据课程方案的要求
2 模块化的结构设计
科目采用模块设计。模块之间既有相对独立,又体现学科内在逻辑。模块教学时间根 据实际需要设定,一般为18课时的倍数(1学分18课时)。
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能够辨识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人文地理事象的地理特点,简单分析其中少数几项之间的
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观察、 相互作用,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土 1-2根据提示,能够辨识日常生活区域的某些自然地理要素特征;能够简单辨析日常生活区域内某产业的部分区位因素和特点。
1 延续历史:对原课程最大限度地继承,突出经典性
课程类别
模块名称
必修
地理一(自然) 地理二(人文)
地理一(自然) 地理二(人文)
地理三(区域发展)
选修
1 宇宙与地球 2 海洋地理 3 自然灾害与防治 4 旅游地理 5 城乡规划
选择性必修 1 自然地理基础
2 区域发展
新
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课 程
1 天文学基础
1.8运用图表,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9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8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
1.10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 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射功能。
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 2.4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利弊。
2.5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方向。
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2.6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2.6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摘引自傅伯杰院士在北师大地理学部2018年新生开学第一课《新时代的地理学与地理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
坚持新发展理念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01 02
自然地理研究重点
自然地理过程综合 陆地表层系统的集成 陆海相互作用 区域生态与环境管理应用
3 开拓视野:选择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且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突出针对性
侧重自然领域
侧重人文领域
侧重技术与实践领域
天文学基础 海洋地理 自然灾害与防治 环境保护
旅游地理 城乡规划 政治地理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野外实习
与实验版课标相比较,2017 年版课标的选修课,进一步考虑扩大学生视野,关心国际政治经 济形势,提高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国家安全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兴趣等方面,增加了“天文 学基础”“政治地理”和“地理野外实习”三个模块。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
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 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的主要特点。
1.4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
1.5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 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设计思路
目录
CATALOGUE
Contents
目录
1 地理课程框架设计 2 地理课程模块设计 3 对地理教师的几点建议
一、地理课程框架设计
(一)依据课程方案的要求 (二)确定地理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几点考虑 (三)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必课程的关系
(一)依据课程方案的要求
1 高中课程的定位
进行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 关的深度研究 。。。。。。 (李天顺提供)
03
04
国家十三五规划
推进农业现代化 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新型城镇化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
人文地理学研究热点
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 城乡可持续发展 全球化下的生产与消费 健康地理学 多要素的空间流动性 地缘政治关系 。。。。。。 (周尚意提供)
基础教育课程 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课程 为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打基础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发展素质教育
背景:2017年3月,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
2016年,我国高中阶段 毛入学率达到87.5%
2016年在农村高中学校 就读的学生占全国高中
在校学生比例为48.52%
近年来,中央财政资
金投入270多亿元用于 普通高中学校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科目 语文 数学 外语(英日俄德法西) 思想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技术(信息/通用) 艺术(或音、美) 体育与健康 综合辑联系
内容要求:学习哪些内容
教学提示:用什么方法学习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学业要求:学习的结果怎样
模块的“学业要求”与学业质量标准的区别
学业要求(地理1)
学业质量标准
水平1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 1-1在简单、熟悉的情境中,能够辨识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简单分析其中少数几个要素的相互作用,
2010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出版了《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地理科学的战略方 向》一书。其主旨是要评估如何组合地理学方法和技术,进行最有效的部署,力图解决社会和 环境的主要问题。例如,如何理解和应对环境变化,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如何认知和应对经 济社会快速的空间重组,如何促进技术革新更好地改善社会和环境。
(三)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关系
必修课程
总体设计思路:宽而浅,不追求 系统性,加强对地理实践活动的 要求
选择性必修课程
总体设计思路:与必修课程衔接 好,相对增强系统性,更多地展 现案例式、主题式学习的要求
加深 拓展
关系
必修1:以自然地理为基础,适当 融入地球科学其他内容
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突 出自然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和差异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