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

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

中央银行制度建立的3个阶段1.基本建立阶段(1844—1913年)①中央银行数量很少,大多由普通银行自然演进而来②集中垄断货币发行,央行主要为政府和金融机构服务③央行制度建立与法律制度并存,法律法规对央行制度建立作用大;如,美、日2.推广阶段(一战—二战)①大多是运用政府力量认为设立的②普遍建立了货币发行的准备金制度,规范货币发行③开始注重与政府关系的协调④开展了再贴现和集中存款准备金业务,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美国“存款保险制度”3.完善阶段(二战后)①国家对中央银行的控制加强②确立了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③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套运用,中央银行监管的手段不断完善④各国中央银行的国际金融合作不断加强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1.按机构设置划分(1)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①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大多数国家)中国、印度②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美国、德国(2)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前苏联、东欧、1983年前的中国(3)准中央银行制度新加坡、马尔代夫、沙特阿拉伯、我国香港(4)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欧洲中央银行(西非、中非、东加勒比海)2.按资本构成划分(1)股份制性质的中央银行①国家拥有部分股份日本、墨西哥、巴基斯坦等②全部股份非国家所有美国联储、瑞士、意大利(2)国有化的中央银行(大多数国家)中国、英格兰、法兰西、加拿大、荷兰、印度(3)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韩国(4)多国共有资本的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3.按隶属关系划分(1)独立的中央银行制度美联储、德意志、瑞典国民银行(2)由财政部领导的中央银行制度英格兰、法兰西、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3)对政府(首脑)负责的中央银行制度丹麦、前苏联、中国●中国人民银行:一元式、国有化、对政府负责的中央银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单一二元式、股份制(全部股份非国家所有)、独立的中央银行●日本银行:单一一元式、股份制(国家拥有部分)、由财政部领导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单一一元式、国有化、由财政部领导的●德意志银行:单一二元式、独立的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跨国中央银行制度、多国共有资本、独立的中央银行●法兰西银行:单一一元式、国有化、由财政部领导的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设置1.按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大多数国家,美、英、瑞士、澳大利亚、加拿大2.按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前苏联、中国等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3.以经济区划为主、兼顾行政区划划设置分支机构日本、德国、意大利、匈牙利、南斯拉夫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概念的理解衡量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强弱的因素1、法律赋予中央银行的职责及履行职责时的主动性大小2、中央银行的隶属关系3、中央银行负责人的产生程序、任期长短及权力大小4、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的资金关系5、中央银行的财务自主权的强弱6、中央银行最高决策机构的组成●独立性较强:德国联邦银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瑞典银行●隶属财政部、名义上弱实际较强: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独立性较弱:意大利银行、法兰西银行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1.发行的银行2.银行的银行3.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的业务1.资产业务,是指其资金运用的业务,主要包括贷款业务和再贴现、有价证券买卖业务、金银外汇储备业务等;2. 负债业务,是指其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主要包括货币发行业务、存款业务、发行中央银行债券、对外负债和资本业务;3. 清算业务,是指中央银行为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办理资金划拨清算和资金转移的业务。

●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的方式:1.信用放款;2.担保放款;3.抵押放款 ● 黄金外汇储备业务●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货币发行与回笼的程序1. 联邦储备券通过联邦储备银行发行2. 货币发行代理人对联邦储备银行提出的货币发行申请和上交的作为抵押的证券价值审查核实后,将合格的发行抵押品如数交割,换给同等数额的现金3. 对于经流通以后回到了联邦储备银行的联邦储备券,由联邦储备银行送还本储备银行区货币发行代理人存款业务 准备金存款:是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照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准备金,是为保持●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1. 发行库与发行基金调拨2. 业务库与现金调拨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以及应付日常支付需要而准备的资金。

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由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及商业银行存款总额来决定;一部分是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存在中央银行准备金账户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那部分存款,它是由商业银行自愿存在中央银行账户的发行中央银行债券:1.由于金融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不发达,中央银行往往发行中央银行债券作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对象2.当中央银行买进已发行的债券时,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增加,进而货币供应量增加,反之,则货币供应量减少全额清算:每笔支付指令都从付款银行传至中央银行,并分别通过付款银行和收款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账户进行清算轧差净额:第一阶段:双边净额清算、双边轧差涉及到每对银行间应收款和应付款的对冲第二阶段:多边净额清算:多变轧差即把体系中的其他银行都考虑在内,每个银行计算出自己的总的净头寸,也就是每个银行只需进行一笔清算。

支付体系的金融风险1.客户信用风险①客户在银行账户中没有足够的资金,而银行却允许其进行非现金结算,这可能是由于客户向银行保证当日将足够的资金存入账户②客户所接受的支付转账工具不能兑付2.清算代理人风险是一种因提供清算服务的清算代理人破产而引发的系统风险3.清算风险①流动性风险,即当一家银行因某种原因不能履行清算责任时的清算风险②信用风险,即当收款银行假定付款银行当日结束时会将款项转入客户账户,而先行对客户兑付时就产生了信用风险国民账户可以从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总收入(GNI)、可支配国民总收入(GNDI)三个方面来表述其总产量GDP的计量1.生产法(新创造的价值/经济增长发生波动时可以从各部门角度找到波动原因)GDP=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各部门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收入法(一定时期内收入流量的总量及构成状态,从而调节融资的方向和控制部门支出构成)GDP=W+OS+TSP(W—劳动者报酬OS—企业的营业总盈余TSP—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3.支出法(全社会各项最终使用的支出/掌握经济增长的需求总量及构成元素,分析造成经济短期波动的需求原因,为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找到着眼点/考察宏观经济问题的主要分析工具)GDP=C+I+(X—M)(C—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的最终消费I—总投资,固定资本的形成及库存的变化X—商品和非要素服务出口M—商品和非要素服务进口)GNI指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与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之和GNI=GDP+YF(YF—表示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GNDI指本国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原始收入的基础上,进过与国外的转移支付收支之后可最终用于消费和投资的收入GNDI=GDI+TR(TR—净转移)→S—I=X—M+YF+TR(S—国民储蓄)这一公示表明,任何外部的不平衡都会反映在内部(国内)的不平衡上,及居民在国内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金额或称消费和投资的金额,大于或小于国内产量,其差额应该是与国外交易的净额。

国际收支账户:判断经济是否存在对外失衡的问题,并作出是否需要调整政策来纠正这种失衡的决策1.记账方法:①记在贷方:出口、引入本国外汇收入、资产减少、负债增加②记在借方:进口、资产增加、负债减少、储备增加2.经常账户经常账户的失衡——顺差或逆差的产生主要变现为贸易差额和经常账户差额贸易差额是货物进口与出口之间的差额经常账户差额是经常性转移的贷方和借方的差额,等于一国经济中有交易产生的净国外资产头寸的变化3.资金和金融账户4.经常账户的逆差必须通过增加对外负债或减少外汇资产来弥补,这些金融流量就构成了国际收支的资本与金融账户5.储备和融资总体差额:经常账户差额与所有非融资性的资本和金融交易差额之和总体差额的逆差通常通过减少国外净资产来弥补货币账户:货币存量是指一定时点一国流通中的货币量,通常通过其货币账户来反映货币账户分类基础货币(负债):即储备货币,主要有流通中的货币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所组成。

还包括可转让存款、其他存款、中央银行发行的广义货币证券等。

当投资不足,国内储蓄大于投资时,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余额是顺差,资金由国内流向国外,反之,当投资大于储蓄时,经常账户出现逆差,资金由国外流向国内。

货币政策的一般目标: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货币政策之间的矛盾性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3.稳定物价与平衡国际收支之间的矛盾4.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之间的矛盾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1.近期目标①短期利率②基础货币③ 存款准备金 2. 远期目标 ① 中长期利率 ② 货币供应量③ 信贷规模:指银行体系对社会大众及各经济单位的存贷款总额度 直接影响货币供应的总量信贷规模的数量构成包括存、贷款总额两大部分,且存、贷款总额一般表现为同增同减的变动趋势,贷款总额减去存款总额就是流动中的现金 ④ 汇率中介目标的矛盾/选择何种中介目标 1、 来自商品市场的冲击(IS 曲线) ① 以货币供应量为目标,使之保持不变。

商品市场的冲击使得IS →1IS ,总需求 10y y →,利率 10r r →② 以利率为目标,利率被固定在 0r ,IS →1IS →2IS ,需求'2'10y y y →→, 波动明显大于①中的波动2、 来自货币市场的冲击(LM 曲线)① 以货币供应量为目标,稳定货币供给但不稳定货币需求,假定货币需求减少,LM →1LM ,总需求 10y y →,利率 10r r →② 以利率为目标,利率被固定在 0r ,名义货币需求曲线为d M ,初始供给曲线为sM ,初始均衡利率为 0r ,初始货币存量为 0M 。

假定货币需求曲线移到d1M ,由于利率被维持在 0r ,所以不得不把货币供给移到 1M货币需求的减少把LM →1LM ,但利率被固定在 0r ,所以总需求 0y 将由IS 曲线和目标利率 0r 的水平交点决定。

这是因为LM 曲线向1LM 内生性移动,产生了一个适应性的货币供给减少,把该曲线回移到LM ,因此不论货币需求的外生变动如何,总需求总保持在 0y ,利率保持在 0r 。

如果冲击来自商品市场,使总需求波动变动最小化的目标要求以货币供给量为目标,如果冲击来自于货币市场,则要求以利率为目标再贴现作用机制1. 再贴现政策影响中央银行借款的数量——从而改变基础货币和货币价格2. 中央银行对贴现率的控制,使它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控制经济中的利率 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 1. 优点① 其具有告示效应和制约效应② 中央银行运用该政策可以调节货币供应量③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2.缺点①从控制货币供应量来看,再贴现政策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控制工具②告示效应有一定的局限性③如果中央银行把再贴现利率顶在某个固定水平上,市场利率和贴现率之间的利差会使贴现贷款的规模随着市场利率的波动产生较大的变动,进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大幅波动,而这种波动并不反映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反而使得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更加困难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改革1.公开市场操作的改革2.利率市场化改革3.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4.再贴现政策的改革5.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的类型1.根据金融监管权力的分配结构和层次划分的金融监管体制①双线多头的金融监管体制②单线多头的金融监管体制③集中单一的金融监管体制2.根据监管主体数量划分的金融监管体制① 单一全能型② 多头分业型3.按功能和机构划分金融监管体制①统一监管型②分头监管型③牵头监管型④双峰监管型⑤功能监管型金融监管的手段及方法1.手段①法律手段②技术手段③行政手段④经济手段2.方法①现场检查②非现场监督巴塞尔协议的内容1.资本的组成:银行的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资本应维持一定的比例,核心资本应占整个资本的一半,附属资本不能超过核心资本2.风险加权的计算3.资本充足率的目标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