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宋时期灾害文学作品论文

两宋时期灾害文学作品论文

两宋时期灾害文学作品的研究
摘要:由于两宋时期的地理气候特点,水灾、旱灾接连不断发生,共发生灾害1739次,灾害种类14种。

研究古代自然灾害主要依据文学史料记栽,中国是世界少数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灾难与救世观念可以给人们很多启发。

以王禹傅为代表的宋代文学家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记述灾害的文学作品,开创了灾难文学创作史上的辉煌时代。

关键词:宋代;自然灾害;文学描述;
1 引言
自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起,宋朝历经北宋与南宋共320年。

两宋时期自然灾害计有水灾628次、旱灾259次、蝗灾168次、饥荒153次、地震127次等。

灾害总数量多达1739次。

两宋是自然灾害相当严重的时期,自然灾害不仅对社会经济兴衰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当时的文学思潮产生极大的冲击,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灾难文学作品。

2 两宋有关灾害的诗歌作品是研究宋代灾害的文学瑰宝
两宋时期的王禹傅、梅尧臣、王令、苏轼、范成大、刘宰等写实文学家十分关注自然灾害给贫苦大众所造成的疾苦。

据作者不完整的探究,整理出两宋文学作品中有关水灾、旱灾、蝗灾、饥荒的翔实记述(表1)。

上述作家通过他们的传世佳作记述了公元991年到1240年间跨北宋、南宋250年水、旱、饥、蝗四种自然灾害的灾情及地理分布情况。

宋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力贫弱,加上
战事不断,水灾、旱灾、蝗灾导致农作物绝收或者歉收所带来的饥荒灾情尤其严重。

自然灾害是宋代作家创作的素材之一。

从所查阅的上千篇宋诗词作品中可看出王禹偶对灾害的关注最多,他有关灾害记述的作品数最多。

从王禹偶的作品中,可发现991、992年旱灾、水灾接连发生,灾情深重,实为两宋时期多灾连发的代表性年份。

水灾、旱灾、蝗灾使农作物受到损失导致饥荒,这是宋代灾害的一个明显特点。

苏东坡作于1077年的诗《除夕大雪,留潍州》中有“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敲栋。

”记述了1074年到1077年发生在山东的东部、南部的三年旱灾。

苏轼的《吴中田妇叹》作于1072年,诗中写到“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

”此句诗表现了1072年发生在浙江湖州、江苏吴中等地的秋季水灾灾情。

(表1所示)
宋代赵着在其文学作品《郡檄子肃检视旱田以诗寄之》中记述1169年水、旱灾害的情景“是邦且熟无多收,况于水早相为忧。

”1207年大旱之后接着发生蝗灾,刘宰的《开禧纪事二首》描绘当时的惨状“君不见比来翁姥尽饥死”。

戴复古《庚子荐饥》记述1240年发生在江、浙、闽的旱灾所导致的饥荒,他写到“饿走抛家舍,从横死路岐。

有天不雨粟,无地可埋尸。

”从浩繁的宋代文学作品中去探究出表1若干有关灾害的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笔者认识到史学、文学、灾害学三者联系极为密切。

3 结论与讨论
王禹傅、苏东坡等宋代文学家从写实的角度对两宋自然灾害作了翔实的文学记述,他们描写灾情的语句非常生动、贴切、准确。

文人对发生在都城开封、杭州的灾害更为关注,宋代诗歌作品对都城开封、杭州以及中央政府所在的省份河南、浙江的灾害与灾情记述更多。

上述以王禹傅为代表的宋代文学家所创造的不朽作品为学界研究两宋灾害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文学资料,两宋有关灾害的诗歌作品是研究宋代灾害的文学瑰宝。

宋代距今有730年,学术界今日研究两宋自然灾害首先要依据史料,同时也应关注两宋诗词作品中有关灾害的翔实记述。

1976年唐山地震发生后,军旅作家钱钢1986年发表记实文学作品《唐山大地震》,这部作品经过20多年的积淀,已成为记述唐山大地震的佳作。

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有许多作家深入灾区进行文学创作,期待着他们能创作出不愧于这个急剧变化时代的文学精品。

中华民族的演进历史自古就与自然灾害相伴随,宋代多灾多难磨练出华夏民族的坚韧,给两宋文学思潮产生极大冲击的同时,开创了灾难文学创作史上的辉煌时代。

参考文献:
[1]金蓓蕾,南宋时期自然灾害分析和减灾救荒[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38-139
[2]桂慕文,中国古代自然灾害史概说[j].农业考古,1997,(3):230-242,
[3]邱云飞,中国灾害通史(宋代卷)[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
社,2008,
[4]陈安丽,略论宋代的灾害预防思想[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3):26-30,
[5]孙关龙,中国历史大疫的时空分布及其规律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6):123-128,
[6]邱云飞,两宋瘟疫灾害考述[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6):70-72,77,
[7]康弘,宋代灾害与荒政述论[j].中州学刊,1995,(5):123-128,
[8]邱云飞,孙良玉,宋代农业自然灾害史论[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f7):3317-3321
[9]石涛,北宋地方减灾管理述略[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4):142-15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