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分层练习◆基础题1.蒋介石讲:“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
宣言中所举诸项,如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且均与本党三中全会之宣言及决议案相合。
”上述材料中“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是指( ) A.《抗日停战协定》B.“八一宣言”C.《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D.《双十协定》2.邹韬奋在1937年8月19日谈到上海抗战的重要意义时说:“日帝国主义在上海的挑衅侵略,已经引起了我们英勇奋发的抗战,这抗战的最重要的意义,是在事实上表现中国……”依据抗战形势,你认为这里省略的是( )A.的确能够抵抗侵略B.一定会取得战役胜利C.上海一定会失陷D.要持久抗战3.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讲:“依现时的情况说来,离开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建立,和平民主抗战的目的就不能实现,祖国就不能保:卫,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就不能成功。
”这表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B.反对一切帝国主义C.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D.实行党外合作方式4.1940年5月,延安各界公奠一位抗战时为国捐躯将军,“一战淝水,再战临沂,三战徐州,四战随枣,鞠躬尽瘁,卒以身殉,全国人民同声哀悼!”这位将军是( )A.佟麟阁B.左权C.张自忠D.杨靖宇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
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
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
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
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材料二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
与此相对,日本不再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了,并且要在美国的占领和指导下重建经济。
虽然老牌的欧洲殖民列强——英国、法国和荷兰——在战争中获胜,但昔日的威望却大大降低,因为这些国家在战时被日本赶出了在亚洲的殖民地,始于16世纪的欧洲在亚洲之殖民主义的时代终于走到了尽头。
另一方面,美国凭借其在打败日本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崛起为最强大的太平洋国家。
这一转折预示着亚洲国际关系发展中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1)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阐明理由。
(2)据材料二,分析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亚洲国际格局的影响。
◆训练题6.仔细观察下图所示邮票,它的发行日期最有可能是( )A.国民大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7. 仔细研读下面的地图,这一地图反映的战役( )A.是国共成功合作抗战的典范B.是抗战以来最大的军事胜利C.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D.是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动出击的战役8.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历史教科书的教育目标,其中可能属于20世纪30年代教育目标的是( )A.“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C.“特别说明其(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D.“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困建立之本”9.《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中说:“一致认为应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并先采必要之步骤,由国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及召开国民大会各项问题。
”这表明( )A.国共两党坚守和平建国方针B.政治民主化是和平建国的必由途径C.国民政府成功主持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D.该协定被蒋介石集团在军事部署完成后破坏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
……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
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
……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提升题11. 红岩革命纪念馆曾经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本,封皮上有“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的字样。
当时毛泽东在渝市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A.维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C.反对内战,建立民主共和国D.与各民主党派共商民主建国大业12. 中国海军第三批护航编队由国产最新型的导弹护卫舰“舟山”号、“徐州”号、“千岛湖”号综合补给舰等组成。
以“徐州”命名军舰表达了人民子弟兵对徐州拥军工作的敬意。
徐州在近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拥军支前活动发生在下列哪一战役中( )A.淮海战役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13. 1938年,蒋介石发布《告全国军民书》:“我国抗战之根据,本不在沿江沿海浅狭之交通地带,乃在广大深长之内地……吾同胞须知此次兵力之转移……决不可误为战争之失利与退却。
盖抗战军事胜负之关键,不在……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
”上述言论的直接背景是A.平津沦陷,民族危机加深B.上海失守,华东局势危急C.南京失陷,国民政府迁都D.武汉失守,相持阶段来临14甲午战后“公车上书”痛陈利害,力主变法的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五四运动时期疾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既有学生、市民又有工人阶级;而至抗战时期,全民抗战的理念深入人心。
这种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A.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日益壮大 B.精英教育与文化普及同步发展C.民族觉醒与国家认同不断深入D.民众理念与官方思想渐趋一致15.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那将是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罗斯福认为A.中国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B.美国对中国的支持至关重要C.俄国支持我国抗战非常重要D.没有中国,战争就不会胜利答案和解析【答案】1.C2.A3. C4. C5.(1)对中国而言: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
(2)影响:中国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并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日本失去国际政治大国地位,沦为美国的附庸;西欧殖民体系在亚洲解体;美国凭借强大的实力,逐渐形成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
6. C7. D8. C9. B10. (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3)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11. C 12.A 13. D 14. C 15.A【解析】1.关键信息“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说明共产党放弃了与国民党对抗。
A是国共对峙时期,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为反蒋抗日同红军签订的;B没有取消苏区和红军;D《双十协定》签订时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不叫红军。
2. 根据材料信息“1937年8月19日谈到上海抗战的重要意义”可知此时淞沪会战刚刚开始。
B与史实不符;C与题干“重要意义”不符;淞沪会战刚刚开始,当时不会得出中国要持久抗战的结论,D项错误。
3. 根据材料信息“离开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建立”可知,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要政治领导。
A、B与史实不符;D虽然表述正确,但与材料无关。
4. 由材料信息“l940年5月”“四战随枣”可知,这位将军指的是在枣宜会战中牺牲的张自忠。
5.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
第(1)问材料一中“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可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的影响,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影响的史实,综合起来说明“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的理由。
第(2)问分析材料二,从中国、日本、亚洲殖民地和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的变化等方面总结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亚洲国际格局的影响。
6.由图片中的“晋察冀边区”“抗战”等可判断此邮票发行日期是抗日战争时期。
7. 由地图中“八路军”,作战地点涉及山西、河北、山东等信息可以判断该战役是百团大战。
A是太原会战的意义:B是台儿庄战役的意义;C是平型关大捷的意义。
8.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所以中学教学注重揭发列强侵华事实,培养学生的爱国与民族复兴思想,故选C。
9.材料信息“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和平建国方案”是目标,不是现实结果,排除A;C、D两项材料未反映10.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11.解题关键是“民国三十四年”,即1945年,渝是重庆,由此推断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反对内战,建立民主共和国。
12. 根据材料信息“徐州在近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拥军支前活动”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答案是A。
13. 平津沦陷、上海失守、南京失陷的时间均为1937年,与题干中“1938年,蒋介石发布《告全国军民书》”不相符。
武汉失守的时间是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与题干“1938年,蒋介石发布《告全国军民书》”“知此次兵力之转移……决不可误为战争之失利与退却”“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相一致。
故选D。
14. “公车上书”与无产阶级无关,A项错误;参加“公车上书”的主要是士大夫阶层,而民众基本没有参与,因此不能说明精英教育与文化普及同步发展,B项错误;参加救亡运动的主体由士大夫阶层变为学生、市民和工人阶级,再变为全民族,主体不断扩大,反映出近代中国民族觉醒与国家认同不断深入,C项正确;五四运动遭到北洋军阀的镇压,民众理念与政府思想存在矛盾,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