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回归自然”。

一方面,他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中。

另一方面,卢梭还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回归自然”。

他说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

卢梭为之呼号的“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危害人性的教育发出的挑战,“回归自然”、遵从天性,就是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这最大体现于他的《爱弥儿》一书。

在此书中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他们就成了一些早熟的果实,既长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就会造成一些年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这个言论让我们正确认识到儿童的种种需求就如饮水起居一样是人的天性,我们要尊重他们的需要,为学生的自我完善营造一个绿色的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需要。

卢梭注意到儿童天性的个体差异,要求因材施教。

他指出,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它。

他要求教育者必须在了解自己的学生之后才对他说第一句话。

这个理论在当今教育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新课程再三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要抓住其闪光点,创设情境,极力弘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卢梭还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实践行为,他认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书本知识基教育者的口头训示即“填鸭式”的教育是毫无效果的,重要的是要身临其境,身体力行。

他反复指出:“我要不厌其烦地一再说明这一点;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他们在书本中学不到他们从经验中学到的那些东西的。

”他甚至多次提出对儿童要仁慈,认为这是人的“头一个天职和唯一美德”。

——强调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天性的原则。

这一点对我们当前的教育也有深刻的启迪。

当今社会,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心中的宝贝。

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导致不少家长不顾青少年的自由发展规律,一味地给子女施压,迫使他们从小忍受成人之苦,无法享受到一个孩子真正的乐趣,这是违反教育原则的,也不利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

其次,他十分推崇自由,强调要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学习。

这一点也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求自由,崇尚自然是卢梭始终如一的目标。

然而,从总体上看,由于缺乏教育实践基础和科学理论依据,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不免出现主观臆断或过于极端的观点,比如他的“自然惩罚论”就受到后人的责难。

总之我们在理解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内容时必须同时体会到他的激进的启蒙思想。

一、遵从自然教育同其他启蒙思想家一样,卢梭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明确指出,在所有人类一切事业中,教育是最重要的事业。

所不同的是,他并非赞同一切教育对人的影响,而是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强调自然的教育。

“自然的教育可以使一个人适合所有一切人的环境。

”卢梭说:“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

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①。

”然而,教育是什么?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②。

”“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

”因此,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由于中世纪人们的思想行为被牢牢地禁锢在封建礼教之下,人们无丝毫的自由可言。

封建制度严重地压制着人们的天性使人喘不过气,作为反封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一向憧憬和向往充分展现人的自然本性的善良、快乐、自由的人的自然状态。

在他看来,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进入了丧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满竞争、猜疑、倾轧、冲突、贪婪、野蛮的社会状态。

卢梭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自然教育理论的代表,他的关于自然、自然人及自然教育的论述,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和尊重这些规律而不能与其对抗。

而卢梭让儿童天性率性发展的适应自然的教育理论,主要体现在其教育学名著《爱弥儿》一书中,其理论内容是:良好的教育,有赖于自然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这三种教育的有机结合。

卢梭认为,每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是由三种教育构成的,即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

“这种教育,我们或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

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③。

”在卢梭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这三种教育培养起来的。

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愿;如果在同一个学生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自然的教育,这样的学生才是受到良好的教育。

首先自然人是以天性为师,而不是以人为师,从而与“人所形成的人”是有区别的。

自然人作为社会的新人,是大自然培养出来的,但这是不是说,自然人就是要倒退到原始状态的退化之人呢?不是的。

卢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利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

爱弥尔不是一个奔波荒野的野蛮人,他是城市中居住的野蛮人,他懂得怎样在城市中满足他的需要,怎样利用他的居民,怎样向他们一起生活。

这也是这种教育方法的实质。

其次,不为金钱而工作的崇高的教师是进行社会教育培养的主体。

卢梭认为,我们生来就受母亲、父亲、保姆、仆人或家庭教师的熏陶和教育,而教师的教育尤为重要。

教师必须具备优秀品质,不为金钱而工作,不为权利所诱,不为威慑所震。

由于教师接触时间比较多,因此容易成为学习和摹仿的对象。

所以,值得注意的是接触学生的人,即使是仆人也应当受良好的培养。

卢梭还进一步分析:“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决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④。

”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适应自然的教育理论,从本质上说是对于人性的教育,人性的完善。

卢梭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

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

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

”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从历史进程来看,卢梭关于自然教育的思想是旨在反对和控诉封建专制制度对儿童个性与自由的摧残和压制,反对经院主义教育强迫儿童呆读死记宗教教义及其严酷的纪律和体罚,具有反封建的革命进步意义。

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这种“自然人”,从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小就以自然为师获得许多经验,而不以人为师;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头脑聪明,富有见识。

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能够尽到社会职责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回到原始社会的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的野蛮人。

但问题在于卢梭把人的教育单单归结为是教师帮助儿童学会更好地利用其才能何器官的内在发展,这就使得教育显得很被动,撇开了教育的内涵,否定了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动性的作用,而且,他同时也把人的才能看作是与生俱来的,而只需对“本性”加以发展,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中去了。

另一方面,卢梭否定了文化学习的继承性,抹杀了学习系统知识的必要性。

总的说来,卢梭的这些思想尽管表现出了他的历史局限性,有的观点比较矛盾甚至偏激,但至今仍闪耀着光芒。

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之后,随着科学心理学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儿童心理特征的逐步了解和认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西方已不再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不重要,反而正是以卢梭等人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家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西方国家在形成崇尚自由、尊重个性、以人为本的教育风格方面奠定了基础。

二、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卢梭从“归于自然”的理论出发,重视儿童成长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强调要根据不同年龄时期的身心特点实施教育。

卢梭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强调教育过程应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

他认为,儿童的成长可分为具有本质差别的相对独立发展的阶段,不同阶段各有其生理和心理特征。

教育者应当认真研究这些特征,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者的意图,在各个方面获得自然的和均衡的发展(一)从出生到2岁婴儿期的教育按照卢梭的说法,幼儿这个概念是指“不会说话的人”。

“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⑤。

婴儿从他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从大自然受到教育。

在这个阶段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使其身体得到健康的发育。

因而,这一时期的教育应把婴儿的充分而自由的活动放在第一位。

为此,卢梭要求,婴儿的穿衣要宽松,不要紧紧地束缚他,以便于婴儿四肢自由活动。

他说:“身体必须要有精力,才能听从精神的支配”;“身体愈壮,它愈能听从精神的支配”;“虚弱的身体使精神也跟着衰弱”⑥。

身体与精神是不可分的,只有健康的身体才会有健全的精神。

同时,卢梭重视婴儿身体的发育和自由活动又是与人的能力发展相关的。

在他看来,身体的发展是各种感官和能力发展的基础。

因此,婴儿的自由活动也是婴儿学习的一种方式,婴儿正是在不停的活动中,通过接触四周的事物学习最初的知识的。

为了促使儿童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卢梭还注意到了儿童的心理健康,不要使其沾染任何习惯。

(二)2-12岁儿童期的教育这个阶段,按卢梭的看法,是儿童的“理智睡眠”期。

儿童的理智没有开化,处于睡眠的状态,儿童在认识上只能接受形象,而不能形成概念。

因此,教育者不应向儿童灌输知识和道德,而应进行身体的各种感官的教育。

卢梭反对洛克的从小对儿童进行理智教育的主张。

他认为,理智是一切官能中最后得到发展的官能,是由其他官能综合而成的。

因而,不能在理智还没有得到发展时就对儿童强行灌输,否则,形成的偏见将会妨碍儿童以后接受正确的知识,妨碍他今后独立运用自己的理智及智力的发展。

由此出发,卢梭反对让儿童在12岁以前读书和学习,特别反对儿童学习古典语文和历史,认为儿童“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应让大自然和物体进人儿童的生活,使儿童通过活动,积累对周围事物的感觉经验,为发展判断、形成理智打下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