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与教学叙事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叙事
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认知水平的提高、教学行为的改进,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成为教学反思的实践者,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增强其进一步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一、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反思”就是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多角度地观察、分析、反省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的过程。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以自己(或他人)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或他人)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这个定义揭示了“反思性教学”具有以下特征:(1)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2)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3)反思性教学以两个“学会”(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学会教学”)和促进师生共同
发展为目标。
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二)教学反思的类型
从反思的对象来分,教学反思包括对教师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对他人课堂教学的反思和对学生怎样学的反思。
从反思的范围来分,教学反思可以是对个人整个教育历程的反思,对一学年或一学期课堂教学的反思,对一单元教学的反思,对一节课的反思,对一节课中某个片段的反思。
从时间的角度看,教学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
下面具体阐述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反思。
1.教学前反思
教学前反思的主要根据是经验,它的实施有利于对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
教学前反思要求教师在对前一阶段教学工作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运用已有教学经验,并借鉴他人教学的长处,以局外人的身份,对自己的教学准备、设计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充分酝酿、反复比较和选择,形成教学设计和准备的最优化,达到最佳的教学准备状态。
2.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反思的主要根据是学生的反馈信息,它有利于教师及时、自动地调节自己的教学过程。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监控能力,面对课堂复杂、变化的情况,能够敏锐地洞察,迅速地做出
判断、发现问题,并及时对教学进行调节、修正,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反思的主要根据是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的新信息,它是在某一教学活动结束后,对教学整体结果进行归因和评价,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以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
通过反复不断地实践、反思、总结、概括,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西方学者萧恩在他广为引用的著作《反思性实践者》中提出了“对行动的反思”和“在行动中的反思”。
教学前反思和教学后反思是对教学行动前和行动后教学行为的思考,是一种“对行动的反思”;教学中反思是在教学进程中,教师为解决出乎意料的课堂生成而进行的思考,是“在行动中的反思”。
(三)教学反思的途径
1.个体反思
个体反思是以教师自主反思为主要方式的反思,它是反思性教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
教师个体反思应该是多视角、多维度的,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经常思考“我要做什么”、“我做了什么”、“我的做法有效吗”、“我的做法合理吗、“我还能怎样做”。
2.集体反思
集体反思是教师共同体结合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的集体研修活动,它以同伴互助、相互学习为特点,能弥补个体反思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的缺点。
常见的有以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反思、以全市教研课为载体的公开课集体研讨、学校内部不同教研组间、兄弟学校间的互学互访和主题研讨等。
实践中,通常将个体反思与集体反思有机结合,寻求最佳操作策略和效果。
二、教学叙事
教学叙事这种反思方式由于其直截了当、易于操作、简单直观而常为教师使用。
(一)教学叙事的意义和特征
教学叙事是指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课堂或其他场所里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其意义在于把教育理念引入到教育教学经验中,通过反思教育教学行为探索教育规律,升华教育理论,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教学叙事具有以下特征:
亲历性——通过自己的教育故事说明自己专业发展的心路历程,通过自我反思表达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感受。
生动性——所叙之事生动具体,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而不是简单的铺叙或描述。
典型性——所述之事能折射当前教育教学方面的热点问题。
启发性——所叙事例具有一定的意义,使其他人看后能从中受到教益,得到启发。
教学叙事是“故事十议论”的一种文体,它与其他文体有一定区别。
(l)与教学论文的区别: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而教学叙事文本则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论文写作的思路一般表现为演绎思维,其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教学叙事文本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其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与教学实录的区别:教学叙事与教学实录都有对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录的是全过程的全部内容;而教学叙事则是视不同的主题有所选择,可以是教学过程的某一方面、某一情境或某一片断。
(3)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写在教学之前,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是预期;叙事文本则写在教学之后,是对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是结果。
(4)与教学案例(研究)的区别:虽然它们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但教学叙事叙述的只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个案;而教学案例是教学的整体,可以是在教学叙事的基础上,以某个核心主题为对象,选取若干个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故事从多种角度来进行研究、反思和讨论,是综案。
可以说,教学案例是多个教学叙事的综合。
(二)教学叙事的功能
教学叙事集理念、实践、反思于一体,具有其独特的功能:
1.有助于总结教学经验
教学叙事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它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哪些教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哪些教法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在反思中提炼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能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2.有助于推动教师理论学习
撰写教学叙事,要把事例分析透彻,需要有足够的教学理论。
这就促使教师带着实际问题深入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
这样的学习,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较强的动力,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教师通过撰写活生生的教学实例学到的教学理论就不再是抽象的、空洞的、干巴巴的教条,而是非常有用的思想和方法,这有利于教师内化教学理论知识,提高教学理论水平,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是教学交流和研讨的有效载体
教学叙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不同的人对所叙之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教学叙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帮助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
4.有助于形成科研成果
教学叙事文本是撰写教学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的很好的素材。
这类素材紧密联系实际,内容丰富,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具有典型性,因此撰写教学叙事是撰写教学论文、课题材料、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
基础打得牢,教学研究才有可能达到较高水平,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三)撰写教学叙事的实际操作
1.撰写教学叙事的前期准备
(1)关注教学事件。
教学叙事所叙之事可以是教育教学尝试活动(有计划的研究活动)、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或外出听课、教育教学突发事件、个案研究追踪、教育教学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他人的教育教学行为等。
(2)选择有意义的教学事件。
在教学过程中,可写的事件很多,如何选择?你可以考虑:这个事件是否具有启发意义,事件是否对你有情
感力量,事件呈现的是一个你不能确定怎样解决问题的、进退两难的境况,还是你已经成功地解决了一个他人可能进退两难的问题,事件是否需要你做出困难的选择,事件是否使得你必须以一种不熟悉的方式或仍在思考的方式去解决。
根据这些考虑选择进行的教学叙事在自我学习、内省和深层次理解方面更富有成效。
2.教学叙事的基本内容
(1)问题产生的背景。
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
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这些背景对后面的分析有何意义。
(2)问题情境描述。
教学叙事文本要有一个主题,写作时应该从作者感到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在问题情境描述过程中,应围绕主题,不要有闻必录,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
在描述事件的背景时要考虑:这种情况以前是否出现过,第一次引起你注意是什么时候,在开始的场景中你的反应是什么,你的反应使事情的发展变得更加顺利了还是使之恶化了,你接着如何变换解决办法,在新办法下事情进展如何。
(3)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的描述。
阐明你所采取的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
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