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目录 (1)摘要 (2)英文摘要 (3)前言 (4)一、“士”,“士族”与“士” (5)(一)历史上的“士”与“族” (5)(二)三国时期的谋士 (6)(三)《三国演义》中的谋士 (6)二、谋士身上的“士族”印记 (8)(一)杨德祖与郭奉孝的境遇差异 (8)(二)荀文若与贾文和的局 (9)(三)“卧龙”“凤雏”的比较 (11)(四)司马仲达的一生沉浮 (12)结语 (15)注释 (16)参考文献 (17)后记 (18)摘要谋士,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文人阶层,自来佳话不少,谋士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羽扇轻摇,成就一番功业,博得个青史留名,流芳百世,让世人羡慕不已。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通俗化的历史小说,对自汉末到晋初近百年的历史作了形象化的展示。
书中所载谋士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巧舌如簧,纵横捭阖,为这一段历史生色不少。
而谋士们的命运也有许多值得探究之处。
近年来对于谋士们的行为的分析的论述已经有了许多。
但纵观目前已经掌握的研究成果中,并没有一篇文章是从谋士的政治出身这一角度分析的。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中谋士们的政治出身的差异来解读谋士们行为、境遇与结局不同之间的原因。
关键词:三国演义谋士士族政治出身ABSTRACTAdvisers,In Chinese history, as the last special literary class,。
Tap a much-told story many, advisers" map out a strategy, winning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Lupin rocked, the achievements of a work, may have a niche in history, history, let the world envy.<Three Kingdoms>takes a popularization the historical novel,To near hundred year histories has made the visualized demonstration from the Chinese end to the Jin.In the book carries the advisers to turn the hand for the cloud, the turning over the palm is the rain, has a glib tongue, maneuvers among groups, many for this phase of historical adding color. But advisers' destiny also has many are worth place of the inquisition. And, when Chinese Wei advisers' destiny has the typical significance especially in the Chinese history's vicissitude.Key words :Three Kingdoms ; advisers ; Gentry Political ; background前言东汉末年,主荒政谬,阉寺擅政,终于激起了黄巾大起义,以致“朝野崩离,纲纪文章荡然”,汉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于是,许多具有一定势力的军政长官与地方豪强便拥兵自重,割据一方。
随着势力膨胀,又生非份之心,颇似回复战国争霸之局面。
这时的知识分子为了各自的身家性命,理想抱负,不得不奔走于各路豪杰之间,一时“竞进之徒遂不绝于路”。
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这种历史现象作了形象化的展示。
三国时期的谋士们处在一个门第制度通向顶峰的时代:那时世家豪门对于朝政的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曹操因自己出身宦官家族,与唯才是举的政略需要,曾试图大大削弱门第的影响力,不以人才的出身决定其职务;但曹操之子曹丕继位后,接受了九品中正制的提议,反而大大加强了士族对于官职的垄断。
而东吴之所以能够与曹魏长期抗衡,亦与获得江东地区的世族的合作有关。
相反蜀汉政权由于长期得不到巴蜀地区士族的支持,后期出现人才匮乏,成为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国家。
这种门第出身对于知识份子的影响直到“科举制”出现之后才有所衰弱。
由此看见门阀世家对三国时前的“士”有着极大的影响,而谋士们的的行为也因为这种影响展现除了种种不同的风采。
一、“士”,“士族”与“谋士”(一)历史上的“士”、“士族”与“谋士”《说文解字》说:“士,事也,教始如一,终于十,从十一,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
”段玉裁注曰:“引申之,凡能事其事者称士。
”[1]近代学者普遍认为“士”最初是指武士,经历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激烈社会变动然后转化为文士。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在春秋战国时诸侯割据,群雄争霸的局面下,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基本保障的“士”不得不凭借这他们的知识技能,靠口舌来谋生,他们游走于各国王侯之门,上者猎取卿相,下者亦可获得衣食。
当然,也有贫穷到“无以为衣食”的地步。
两汉后,“士”已成为独立的阶层出现,也就是所谓的“士族”。
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士族的的出现有着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强宗大姓的“士族化”所谓“士族化”是指原有的强宗大姓使子弟读书,因为转变成为“士族”,另一方面是“士”在政治上得势后,在转而扩张家族的财势。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士族有着多方面的历史内涵,缺乏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士族。
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古时的谋士,相当一部分“学而优”却不能“仕”的读书人,常以“门客”、“军师”、“幕僚”等身份,为自己的“主人”、“主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有时甚至以死相报。
在春秋战国时谋士这么个职业很是兴旺, 秦汉三国之时,谋士地位依然. 汉唐时期谋士这个职业就开始有了细分,从政的称之为丞相、宰相; 从军的就称(二)三国时期的谋士谋士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的一部分,他们在于统治者相依存中求得生存,实现自身的价值。
作者在谋士身上体现的是政治伦理的选择和功利选择的结合,择主而事和为主尽忠的结合。
三国时期的上层社会结构是这样的:皇帝(或国王、公、侯)——贵族(门阀与名士)。
而社会活力最为充足的就是门阀与名士,正是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维持着三国,也正是他们之间的力量转化最后使三国归于司马氏。
门第出身,尊卑贵贱,是构成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维护封建统治的不成文的精神支柱。
袁绍凭什么当盟主?不过“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罢了。
至魏晋,门阀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中国在传统的文化中非常注重姓名,一个人有姓有名还有字,并且非常注重个人行为对家族的影响。
追溯渊源,这要追溯到武王伐纣,建立周朝,赐姓封王,进而推行宗法制度。
周分封天下,诸侯国并起,最终天子式微,朝政废弛,进而天下大乱,门阀政治愈演愈烈。
至秦汉四百多年天下一统,门阀与名士仿佛偃旗息鼓,但是东汉末年,董卓乱京,之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至此,门阀势力才再次崛起,风流名士也如雨后春笋。
东汉后期,士大夫中出现了一些世家大族,他们累世公卿,专攻一经,门生、故吏遍天下,在察举、征辟中得到优先,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占据了特殊地位的阶层。
士族的势力在曹操掌权时一度受到抑制,到了魏和西晋重新兴起。
魏文帝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因为中正官把持在士族手中而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世家大族蹑居高位,把持政权,垄断国家机器,但他们由此而滋长的骄奢、“清高”和不理政务实事的风气,却给了寒门士人在政治上发展的契机。
无论的凭借军功担任军师将帅,执掌了兵权,成为封建国家倚为“御侮戡乱”的柱石,还是“充掌中央机要”,逐渐成为皇帝倚重的心腹重臣。
(三)《三国演义》中的谋士《三国演义》中谋士不仅多,而且奇,奇才云集,异能纷呈,令人目不暇接,真可谓“才谋个别,境界独殊,以迥异于千古。
”[2]《演义》反映了从中平元年(一八四年)的黄巾起义到太康元年(二八零年)吴主降晋这长达九十多年的历史。
其中谋士始终贯串始终。
从数量上看,全书主要人物二百多人,谋士约一百多,占总数的一半;从篇幅上看,全书一百二十回,从第二回出现的何进主簿陈琳,到一百二十回孙休左典军万彧,每回均有谋士穿插其间。
毛宗刚曾在《读三国志法》里指出:遍观三国之前后,“问有运筹帷幄如徐庶庞统者?问有行军用兵如周瑜、陆逊司马懿者乎?问有料人聊事如郭嘉、程昱、荀彧、贾诩、步骘、虞翻、顾雍、张昭者平?……应对则秦宓、张松,舌辩则李恢、阚泽,不辱君命则赵咨、邓艾,飞书驰檄则陈琳、阮璠,治烦理剧则蒋琬、董允……”这就已经对《演义》中的谋士做了简要的分类。
二、谋士身上的“士族”印记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代,作为这个时代的谋士,也表现出不同于一般时代的特点。
那时,皇权旁落,群雄并起,各自割据一方。
大量的谋士应运而生。
谋士们有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各显神通,在政治军事外交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谋士们的种种应对谋划,又能集中体现出这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这种不同不仅仅是因为其智力水平与受教育水平的差异造成的,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政治出身。
《三国演义》中谋士的出身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出身门阀望族,名门之后,身世显赫,颇有才学,一种是出身寒门(庶族),其家中殷实,学识出众,所以想一试身手,建功立业,也不乏振兴家族的想法。
而正是由于出身上的差异导致谋士们在各个政治集团中的地位不同,更对其抱负及计略谋划产生巨大的影响。
下面本文将选取几位具有代表性的谋士加以分析。
(一)杨德祖与郭奉孝的境遇差异出身名门的谋士有一位杨修作为代表:“单眉细眼,貌白神清”,“博学能言,智识过人”“自恃其才,小觑天下之士”[3],一副十足的名士派头。
狂士祢衡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是对他极大的抬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