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了解英国贵族制度

了解英国贵族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了解英国贵族制度篇一:英国的贵族制度英国的贵族制度20xx/07/19--------------------------------------------------------------------------------一、概况英国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仍保留着独特的贵族制度,该制度曾在英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英贵族由世俗贵族和精神贵族(即宗教贵族)组成。

世俗贵族可分为世袭贵族与终身贵族。

世袭贵族分为五个等级,即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爵位可以世袭,以传男传长为主,如无子女,贵族封号则自动取消。

终身贵族分为两类:司法贵族,包括英大法官以及其他重要法官;一般终身贵族,由首相提名,君主册封的功勋卓著人士,一般称为勋爵,此类人数最多。

精神贵族指英国教圣公会的最高神职人员。

精神贵族和司法贵族属职赋其号,即一旦任职,自动获得贵族身份。

终身贵族和精神贵族封号不能继承。

历史上,英贵族是当然的议会上院议员,上院集中体现了贵族的特权,与贵族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目前,英有1000多名贵族。

此外,英还常授予各界有突出成就的人士“爵士”(sir)称号,册封对象不限于英本土,也包括英联邦国家及英前殖民地。

但此类人不属贵族。

英对一般终身贵族及爵士的册封每年进行两次,一月份举行的称为新年表彰,6月份举行的称为女王生日表彰。

终身贵族一般称为勋爵(lord),女性称为女男爵(baroness),对其的口头称谓用其姓,而非名,如卡拉汉勋爵(jamescallaghan)称lordcallaghan。

对爵士则用其名,而非姓,如希思爵士(edwardheath)称siredward。

二、起源英贵族制度的起源可追溯到1500年前,当时,不列颠岛上各部落为争夺霸权相互厮杀劫掠,混战不已。

在连年战乱中,一些部落首领逐渐具备了国王的职权和特征,其随从及众头领演变为其亲兵爱将,成为军事贵族,这是英贵族的雏形。

此后在征战中,国王根据军功大小将掠夺的土地转赐给军事贵族,而军事贵族则宣誓效忠国王,在战时保护国王。

这样,军事义务与土地占有结合起来,国王与贵族的关系逐渐变成君主与封臣的关系。

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农奴制的发展,英封建世俗贵族制逐渐形成。

同时,皈依教会的国王为赢得教会的支持,增强其政权的合法性,也主动将大批地产赐予教会,由此形成一支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与世俗贵族互为伯仲的精神贵族。

三、兴衰1066年,英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诺曼王朝,贵族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贵族权力逐渐膨胀,与王权的矛盾越来越大。

13世纪,贵族与王权的对立更趋明显。

1215年,在与王权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中,贵族迫使英王约翰签下《自由大宪章》,确定了贵族的特权,王权受到了削弱。

随后,英又通过一系列条例和法令,进一步巩固了贵族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和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使贵族获得了从事合法斗争的组织机制。

在此期间,公、侯、伯、子、男五级贵族体制也大致成型,并成为世俗贵族和议会的主要力量。

15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开始在英出现。

17世纪,英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及贵族的矛盾日趋尖锐,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

在此过程中,贵族阶级成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封建贵族日渐没落,资产阶级新贵族势力上升,并不断发展壮大。

1688年,新贵族发动“光荣革命”,制订《权利法案》,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新贵族通过控制议会掌握了国家权力。

然而革命并不彻底,王权虽被削弱,但君主册封贵族的权利得以保留。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特别是19世纪以后英近、现代产业革命的兴起,英社会经济和阶级结构发生巨变,人们要求自由、平等的呼声日高,贵族制度受到猛烈冲击,终于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20世纪初,英着手对贵族制度进行改革,主要通过削弱上院权力来实现。

1911年,英通过新的议会法,严格限制上院的权力,并规定首相必须来自下院。

这样,代表普通民众利益的下院成为国家权力的中枢。

议会上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则日益淡化,逐渐成为“清谈馆”和“养老院”。

英贵族封号也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荣誉而非权力的象征。

二战后,英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58年通过《终身贵族法》,宣布将停止册封世袭贵族;1963年《上院贵族法》规定,贵族若放弃其封号,可参加议员选举。

这些法案进一步降低了贵族头衔的吸引力,以至许多人不愿接受,如邱吉尔就曾拒绝接受公爵封号,前首相希思也拒绝受封进入上院,一些贵族甚至为参政而主动放弃其头衔。

1964年,英原则上停止授予世袭贵族的封号。

四、前景英贵族制度,特别是世袭贵族制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非民主性,越来越引起国民的不满,招致广泛批评,成为英政治体制的一大弊端。

1997年工党上台后,顺应民意,加快了上院改革的步伐。

1999年,英通过《上院议员改革法案》,核心是取消世袭贵族在上院的议席。

目前,上院的世袭贵族从改革前的750多人减为91人。

工党政府对终身贵族的册封也进行了改革,成立了独立机构进行推选。

20xx年11月,政府提出上院第二阶段改革方案。

根据该方案,贵族将不再自动成为上院议员,上院议员将来自社会各阶层,在宗教、种族和地区上具有广泛而平等的代表性,其中60%将由各政党根据其在大选中的得票比例任命,20%由一个独立的机构任命,其余20%由选民直接选举。

这是上世纪以来英对上院实行的最激进的改革,如获通过,将彻底结束世袭贵族数百年来在上院的特权。

总的看,英贵族制度衰败的趋势符合历史潮流。

然而英社会怀旧情绪较浓厚,因此该制度虽早已有名无实,但贵族作为一种荣誉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篇二:漫谈英国爵位制度漫谈英国爵位制度20xx年11月09日09:54大众网-齐鲁晚报微博我有话说(12人参与)收藏本文新官上任三把火,特恩布尔一上任却先折腾在很多人眼中早已成为活化石的爵位制度,这是唱的哪出戏呢?事实上,源远流长的英联邦贵族制度远非普通人想象的那样只是一种荣誉,它曾是一个帝国赖以繁荣的文化基因。

20xx年4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丈夫菲利普亲王(中)观看澳大利亚骑士勋章。

11月2日,刚刚上台的澳大利亚总理马尔科姆·特恩布尔宣布,当局已决定将爵位从国家荣誉体系中剔除,理由是这种爵位制度与时代“格格不入”。

新官上任三把火,特恩布尔一上任却先折腾在很多人眼中早已成为活化石的爵位制度,这是唱的哪出戏呢?事实上,源远流长的英联邦贵族制度远非普通人想象的那样只是一种荣誉,它曾是一个帝国赖以繁荣的文化基因。

来回折腾为哪般爵位制度,是身为英联邦一员的澳大利亚从英国那里继承下来的一份遗产。

不过,对于这个“光荣传统”,澳大利亚人始终存在着“要还是不要”的纠结。

而多数时候,这种纠结还夹杂着澳大利亚对其母国英国复杂的情感。

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利亚获得内政外交独立自主权,成为英联邦中的一个独立国家,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授爵制度在帮助英国维系与这片独立、广大而遥远的自治领地感情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直到1989年以前,英国王室一直习惯性地给澳大利亚总督赐予爵位,虽然澳大利亚总督是由澳总理提名,没有任何实际权力,但他名义上仍然代英国女王在澳大利亚行使元首权力。

所以,这段时间内澳大利亚至少在名义上仍然是由英国贵族来治理的。

给了个头衔就讨了这么大一个便宜,英国的这笔买卖真是不亏。

有道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接受母国的头衔多了,澳大利亚自己也动了搞爵位制度的心思。

1976年,在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马尔科姆·弗雷泽的推动下,澳大利亚引入类似英国的爵位制度,还给查尔斯王子授了个爵位。

不过,这套制度在这个平民化已久的国家很快出现了排异反应,行使了十年就寿终正寝。

20xx年,前任总理托尼·阿博特再次推动爵位制度复归。

此举在澳大利亚引发普遍的质疑,不少人甚至讽刺总理“穿越”了。

真正将这场争议引向高潮的,是阿博特今年年初的一个决定。

1月26日澳大利亚国庆日当天,阿博特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亲王授予澳大利亚骑士爵位,理由是“这一荣誉是对于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在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治理澳大利亚62年间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的肯定。

”这个听上去就很狗血的理由引发了不少澳大利亚人的愤怒,反对党责问阿博特“为什么我们要将澳大利亚人的最高荣誉授予一名英国人?况且他本来就已经拿得够多了。

”这场风波也是导致阿博特下台的原因之一。

也正因如此,新总理特恩布尔一上台就立马宣布废除了这个爵位制度。

可以说,在澳大利亚来回折腾的爵位制度的背后,反映的其实是澳大利亚的大众情绪,他们已经不能容忍这个自治领地用这种传统的贵族游戏跟母国“联络感情”了。

西方贵族爱兼职澳大利亚的爵位制度风波虽然告一段落,但却留给咱中国人不少可以拿来看西洋景的“槽点”。

比如将英女王奉为元首的澳大利亚反过来给女王老公封爵,这事儿在我们看来就很奇葩。

身为中国人,你就是再“穿越”,在中国历史上也绝对观赏不到封臣给封主赐爵的奇景。

就是架空小说《琅琊榜》,如果敢写梅长苏给誉王殿下封个什么爵位,粉丝们恐怕也要“亮瞎眼”。

然而,这种剧情在西方人看来却见怪不怪,欧洲这贵族制度还真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而要说明这种制度为何形成,英国历史确实是个“模范样本”。

英国贵族制度,看起来源远流长又很高大上,但追溯起来也不过只有一千年的历史。

公元十一世纪,从对岸法国诺曼底渡海而来的“征服王”威廉征服了英格兰。

不过,得胜后的威廉却遇到了一个问题,占领英国的他此时还保留着法国诺曼底的那块封地,这种处境让他的角色很“凌乱”。

在英格兰地区,他是颐指气使的封主;但在法国那边,他又是必须向法国国王宣誓效忠的封臣。

这种“凌乱”让威廉和对面的法国国王都很不爽,而解决的方法,要么是威廉或者他的子孙足够牛,以英格兰为本反噬法国;要么则是其足够弱,迅速丢掉其在法国的领土。

老实说,英法双方最初也是这么想的,为此掐架不止,但打了几百年后,两套方案都没有实现,英国直到17世纪还在法国占着一片“滩头阵地”,所以英王只好一直这么“凌乱”着。

英国国王的这种处境,在当时欧洲并不鲜见。

犬牙交错、一团乱麻的欧洲封建领地格局,让贵族们习惯于扮演不同角色。

与中国帝王们甭管地盘多大都只自称“天子”不同,西方贵族们比较“实诚”,获得一片领土就给自己多加一个头衔,国王兼任几个公爵侯爵啥的是常事。

比如英国鼎盛时代的统治者维多利亚女皇,其头衔叠在一起就有三十多个。

值得一提的是,在维多利亚女皇的众多头衔中,最为尊贵的并非其本家的“大不列颠及爱尔兰女王”,而是“印度女皇(empressofindia)”。

维多利亚之所以被称为“女皇”,并非因为她管着英伦三岛,而是因为其“兼职”在殖民地印度做皇帝。

而当时的英国之所以被称为“大英帝国”,也是拜其所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