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方腹诊初探
【关键词】 日本汉方;腹诊;腹证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A preliminarystudyonabdominaldiagnosisinJapaneseKampo
WANGShan-shan,CUIChang-hong,ZHOUWen-jing,ZHOULu-hong (Shanx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inzhongShanxi030619)
【Abstract】 AbdominaldiagnosisplaysanimportantroleinJapanesKampfrom ancienttimetillnow.Itisusedin thediagnosisofeverydisorder.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asintroducedtoJapanintheLiangDynasty.Asetofclassic books,e.g.Neijing(InternalClassic)andShanghanlun(DiscussionofCold-InducedDisorders)becometheteachingmate rialandthecompulsorycourseforthestudentsanddoctorsinJapan.Afterwards,bytheeffortsofJapanesemedicalmas ters,theabdomendiagnosissystemofnativeJapaneseKampowasformed.Beingdifferentfromthenarrowmeaningofabdo mendiagnosis,theabdomendiagnosisinJapaneseKamporeferstothecomprehensiveapplicationofinspection,ausculation andolfaction,inquiryandpalpationinthechestandabdomen.Nowadays,theabdomendiagnosisisgettingstandardization andobjectificationandprovidesthereliableevidenceforclinicaldiagnosis.
DOI:10.13935/j.cnki.sjzx.190735 基金项目:山西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2018041056-4) 作者单位: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 030619 通讯作者:周路红,Email:Tiamjj@163.com
1 腹起源与代表人物
中医学之腹诊由来已久且运用于临证,但宋以 前由于封 建 礼 教 的 束 缚,医 者 以 手 直 接 触 摸 腹 部, 尤其对女性,似 有 失 礼 之 弊,致 使 腹 诊 不 能 提 倡 和 实施,因 而 逐 渐 萎 缩,“晋 隋 以 降,能 倡 其 说 且 有 建 树者,鲜矣。[2]”虽未能在中国本土发扬光大,但却 在日本开花结果。“诊腹之法,传 系 《内 经 · 刺 禁 论》及《难经》中所载,中土早已失传。日本医学向 习仲景遗法,故称汉医。各有师传,恪守秘本,然不 轻示人,虑 夺 其 利 也。”对 于 日 本 汉 方 腹 诊 的 起 源, 虽其说不一,但 可 以 肯 定 的 是,在 传 播 早 期 作 为 一 种“家术”“家秘”,并不外传,“虑夺其利也”。这也 导致各家腹诊之说各异,尤其是“难经派”腹诊中不 乏自相矛 盾 者。 如 荻 野 台 州 之 认 为 “脐 浅 而 小 者 ” 为“夭相”,而 福 井 枫 亭 则 认 为 脐 浅 小 者 不 尽 短 命; 竹田阳山认为“痞证属右者,是食积或乳癖、疟母之 类”,而白竹子认为“右痞者气郁也”。 1.1 五云子
· 10 2 6·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第 14卷第 7期 World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andWesternMedicine 2019,Vol14,No7
·海外中医药动态·
日本汉方腹诊初探
王珊珊 崔长虹 周文静 周路红
【摘要】 腹诊在古今日本汉方医学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诊病家,必察腹证”。自梁代中医学传入日 本后,《内经》《伤寒论》等一批典籍成为日本学生和医生的教科书和必修课,嗣后经五云子、松岗意斋、丹波元坚、 多贺法印与梦分斋等诸多日本医家努力,逐步形成了本土汉方腹诊体系。与狭义上的腹诊不同,日本腹诊为望、 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的综合运用。现今,腹诊正向着标准化、客观化迈进,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Keywords】 JapaneseKampo;Abdominaldiagnosis;AbdominalDisorder
中医学早在 6世纪梁代就开始传入日本。公元 552年我国赠 给 日 本 《针 经 》一 套;562年 吴 人 知 聪 携带《明堂图》等医 书 及 其 他 书 籍 164卷 到 日 本。 733年日本荣睿、普照等来华留学,743年至扬州邀 请鉴真和尚赴日传授佛学和医学,对当时日本医学 的发展产 生 很 大 影 响[1]。 随 着 中 医 药 学 术 在 日 本 的深入发展,许多中医典籍成为日本学生和医家的 必修课。发祥于中国传统医学,并结合本土医家学 术思想、实 践 经 验 和 社 会 文 化 因 素,形 成 了 独 具 特 色的日本“汉方医学”。1976年,日本厚生劳动省确 定了汉方 药 医 疗 保 险 适 用 制 度,即 批 准 可 以 使 用 《伤寒杂病论》中的 210个有效方剂及 140种生药 列为医疗用 药,汉 方 医 学 在 日 本 逐 渐 转 暖 之 势,汉 方腹诊也 受 到 了 越 来 越 多 的 重 视。 “今 之 日 本,凡 为医者,须谙此术,每诊病家,必察腹证”,可见腹诊 在汉方医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