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VIP专享】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招聘统一考试综合基础知识要点整理

【VIP专享】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招聘统一考试综合基础知识要点整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招聘统一考试综合基础知识要点整理刘里燊第一部分教育学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第1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最早提出“教育”一词是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3.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4.教育的本质属性: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5.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教育的继承性、教育的长期性、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民族性。

6.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7.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心理起源说(美、孟禄)——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8.古代中国的教育“四书五经”、八股文9.古代印度的教育——形成寺院学府特色10.古代埃及的教育——以吏为师、以僧为师11.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12.20世纪后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以及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2节教育学概述1.教育学的定义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战国后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3.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昆体良——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家,代表作有《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被誉为古代西方第一部教育法论著。

4.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

5.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也是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提出“教育性教学”杜威——儿童中心论、活动中心论、经验中心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五步探究教学法。

第2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1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水平、教育与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第2节教育与个体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内发论关注的重点是人的“生长”,以及人的成长规律和成熟机制是怎样的。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荀子、洛克、华生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第3章教育目的与制度第1节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定义是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2.教育目的的意与作用意义——是评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4.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等社会本位论——荀子、赫尔巴特等教育无目的论——杜威(美)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5.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7.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改变教育观念、转变学生观念、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第2节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概述广义——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2.旧中国的学制沿革1902年的“壬寅学制”(未实行),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4年的“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3.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第4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1.教师的概念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2.教师职业的特点(最大在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研究者角色3.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学科专业知识第2节学生学生的特点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第3节师生关系1.“教师中心论”的代表——赫尔巴特和凯洛夫2.“儿童中心论”的代表——卢梭和杜威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要求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教师威信;善于同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4.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通过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课外活动;通过校外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第5章课程第1节课程概述1.概念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制约课程的因素社会、知识和学生3.课程的类型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来划分,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从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划分,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校本)课程;根据课程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5.课程理论流派:结构课程论,代表人物是布鲁纳,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认为人的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

第二节课程目标1.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体系;2.三位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3节课程内容1.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开展。

第4节课程设计与实施泰勒——课程评价之父,“泰勒原理”可以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第5节课程评价目标评价模式(泰勒);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第6章教学第2节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领会学习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第3节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量力原则第4节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和实践活动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第5节教学组织形式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产生: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课的类型:单一课和综合课2.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3.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4.其他教学的组织形式:分组教学、贝尔-兰喀斯特制(导生制)等第6节教学评价类型:根据评价的功能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性评价根据评价的方法划分,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根据评价的主体,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第7节教学模式常见的教学模式:传递——接受式;探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范例式教学第7章德育第1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1.德育的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2.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3.德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公德教育、自觉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第2节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第3节德育模式1.认知模式(皮亚杰)2.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3.社会模仿模式4.价值澄清模式第4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1.德育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2.德育的途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的活动3.德育的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