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时政新闻拍摄剪辑规范

时政新闻拍摄剪辑规范

浅谈时政新闻拍摄剪辑规范各位同行大家上午好,今天来到这里,台下有不少前辈、高人,实在是不敢谈什么“辅导”。

各位领导同行邀请了我,我就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谈一谈自己9年来做时政报道的一点体会。

今天我准备了不少的片子,结合实际来分析时政新闻拍摄、剪辑的一些要点。

时政新闻的常见类型,无非是会议、调研两大类。

会议是静态的,一个会场,大家都坐姿端正,按照议程一项项进行。

相对的,调研就是动态的,一般都要换几个场景,交流比较多。

首先讲一下会议类。

会议类的片子,大家都能拍,机器架好,挨个人头扫过去就可以收工。

但要拍的好,还有几点细节需要注意一下。

第一,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拍“全”,尤其是主要领导,镜头不要漏。

这些都是最近我们的新闻联播里播出的片子,我拿来分析一下。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一条统战部的片子,问题在于,主席台就两个人,省委常委曾志权,还有省委统战部的常务副部长郭汉毅,这两位就是这条片里的NO.1和NO.2,但是,从播出的片子里,几乎看不到二号的身影,只有这样一个全景里有。

可以看出来,参会的其他人至少都有一个中景的镜头扫过。

唯独这场活动里的NO.2看不到。

我还专门去查了这条片的原始素材,看到了其实有一号二号在一起的一个双镜。

不过这个双镜是两人都在听的状态,不适合在这里用。

所以,如果从比较讲究的角度来看,这条片就属于“拍的不全”。

应该补一个领导在讲话的时候,两人的双镜,这样就会显得比较完整。

第二个例子是汕尾台提供的这条片子,从播出片子里看不出什么问题,但是查查原始素材,就发现了问题。

他们只给自己的杨市长拍了单镜,按照规矩,厅级干部是不可以在联播里出现单镜,所以后期编辑的时候这个镜头只能删掉,这样就出现了市里其他领导有镜头,而主要领导反而没出现的局面。

对于市台来说,这应该就属于严重失误。

我觉得在拍摄的时候,要“宁滥勿缺”,多几个镜头,多几个角度,素材多,“全”的要求也就更容易达到。

统战部的这个例子,漏掉的的是一个厅级干部,一般对方也不会提出什么意见,但是从操作的规范来说,这条片子是有遗憾的。

而且,如果真的出现漏出主要领导,可能就会出问题。

这里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应该是15年的全国政协开幕,我们是拿央视的直播镜头来编,政协开幕时间比较短,央视在直播的时候,主席台在政治局委员这一排,只拍了一遍。

当时省委书记是胡春华,他的旁边是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当时胡的状态没问题,低着头看报告,但是孟当时就在不停地拿手揉鼻子。

我编的时候就觉得这个镜头不妥,领导形象不佳,于是也跟领导汇报,领导最后决定这一组镜头不要用了,出完七常委之后,镜头就过渡到台下,最后联播也是这么出的。

结果刚播出完,不到7点省委的电话来了,问为什么书记的镜头没出?说今天是全国两会开幕,你们不体现一下书记是什么意思?那我们赶紧解释实际情况是怎样,镜头不好看之类,并且将原素材拍了视频发给对方。

最后对方也表示了理解,不过还是要求赶紧改带子,重播的时候这个镜头一定要用上,体现书记出席。

这个例子说明了在实际操作中,要先保证“有”,再去追求“好”。

会议的新闻拍摄,主要领导一定要出齐,如果会议的时间比较短,镜头有瑕疵也要尽量用上。

如果时间充裕,就要尽量做到“好”。

第二个要求是“好”,刚才讲过,会议是静态的,包括现在因为八项规定减少了很多的庆典、开工、签约这些,都是在同一个会场,同一批人物。

所以我认为,会议类的拍摄,主要要拍出“静”的感觉。

换句话说,就是大家都坐姿良好,聚精会神,没有多余的动作。

大家可能知道,现在省委书记的片子,从前年8月开始,是要在播出前合成好发给省委审一遍,他们的要求非常高,可以看一下这条片子。

(全国人大0312,庄建和范中杰聊天镜头)。

也可以说,因为现在要求更严了,也促进了我们的拍摄质量,现在我们这边,尤其是拍摄书记省长的这几位摄像老师,在拍镜头的时候,不仅能注意到镜头里第一排人物的状态,也能看到第二排甚至第三排的状态。

当然这个例子里,两个人在最后一排聊天,实在是没注意到,被省委那边看出来了。

他们不一样,他们是把视频放到投影仪上,好几个人同时看,比我们的二审、三审严格很多,而且确实也体现了“多一双眼睛就多一分保险”。

我们在拍的时候,就要尽量注意画面的干净,剪辑的时候也需要注意,多看几排,如果碰到不好的镜头,尽量避开。

有好的镜头尽量用上。

剪辑的时候要有点耐心,把镜头看完整,有时候摄像老师拍了一个镜头比如8秒,前面5秒可能这个人在动,后面3秒坐的比较端正,那我们就要选后面3秒,不能看到一个镜头就简单粗暴地选用前3秒。

还有的摄像老师第一遍先拍了镜头,保证“有”,但是他知道这个镜头是有瑕疵的,当时那个人可能确实坐的不好,一时也没调整过来,他就去先拍别的镜头了,等拍完再回来补一个这边的镜头,我们就要注意选择,不能简单地就用第一遍,要浏览全部素材,挑出最好的用。

(这里可以再看一下深化改革的片子),这个例子里,后面这一版,领导是一直抬着头,神态也比较好,第一遍剪的时候我就没有注意,用的镜头是他低头念稿的,这条片子生成给省委审片的时候,他们只提了这一处意见,就是要求注意领导的神态。

有时候,摄像老师拍了好的镜头,你都能剪进片子里,摄像老师看到了,觉得你很靠谱,那以后他也会更加认真一点,如果他们很用心拍了很好的镜头被我们糟蹋了,他们也会觉得这个记者水平就这样,下次拍的能过得去也就行了。

这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第三个要求是“恰当”,人物不同,镜头的采用也不同。

一个会场主要要注意主席台,有几个领导,各自是什么级别,应该用什么镜头比较规范,要心中有数。

比如这条片子(海上风电会议,从林少春单镜拉出一个双镜,既保证了林少春应该有的单镜待遇,也同时解决了他旁边张爱军的双镜)。

再比如这条(深化改革会议,下面的人级别不同,摄像就用了不同的摇镜方式,如果都是副省级,就是起幅是双镜,落幅也是双镜,如果是副省级和厅级一起,就是起幅双镜,落幅慢慢拉到三个人的中景)。

这个镜头运用就是比较讲究的,给适当的人配适当的镜头。

这里可以分析一下,按照主席台的分布,镜头的使用。

主席台只有一个人,不常见,但也有,比如每年人大的预备会议,就书记一个人坐在主席台,其他人都在下面,这也好处理,因为没得选,只有用单镜。

主席台两个人,其实跟今天的场景很像,主要就是这种讲课啊之类的,有一个主讲嘉宾,一个主持人。

这也好处理,看主持人的级别,和下面听众的级别。

比如省委学习论坛,主讲嘉宾肯定是一个单镜,主持人,如果书记省长或者人大主任政协主席亲自上去主持了,那给个单镜没问题。

但也有一些情况,书记省长不在,由宣传部长主持,那还是给个双镜比较适合,因为下面坐着的还有比他级别高的。

如果他介绍完嘉宾就坐下去了,更好,就在下面按规范来就行。

如果最后稿子里有一段,XXX在主持时指出,那再给个单镜也没问题,按稿子来。

主席台上有三个人,看级别,一号一个单镜,两边的,如果两个都是副省,一人一个单镜没问题,一个副省一个厅级,就给副省一个单镜,再给一个三个人镜头。

主席台四个人的,刚才片子里有提到。

主席台五个人及以上,人越多其实也就可以按规范来了,这里其实也有很多种变化,不过要注意的是,随着主席台人数增多,单镜的使用就有可能要减少。

所以我的体会就是,如果要拍会议,要至少提前十分钟到会场,看一下会场的摆位,尤其是主席台,几个人,都是谁,什么级别,这样心里就有底,知道这次的镜头大致怎么拍。

如果是大的会场,像省委全会、两会这些,几百人的会场,最好拿到座位表。

在编片的时候也是一个很好的参照。

因为人多,拿了座位表,也就知道镜头的排序。

当然,如果在座的有需要重点照顾的人物,也方便大家找。

当然有的会议,镜头顺序也要按照参会人的身份来确定。

比如省委全会,现在的安排一般是省委委员、候补委员坐在中间区域六排,两边区域还有列席人员,其中第一排有不少非省委委员候补委员的副省级领导,但是他们的身份是列席,镜头顺序还是要排在委员之后。

再比如人大会议,主席台总共五、六排,这些人是本次会议的主席团成员,第一排坐的是人大副主任、秘书长,但是他们的身份是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理应先出。

第四点,会议新闻很难出彩,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做得更好一些。

比如有时候会场人比较少,但是稿子比较长,怎么办?第一,在镜头中体现一些变化,(比如省政府党组会议这条片),一开始,规规矩矩摇镜,规规矩矩出,但是第二遍的时候,再重复镜头会显得很闷,这个从鼻尖拉出来的镜头,既出全任务,也能体现出不一样的镜头使用。

第二就是资料镜头的运用,有些适合的主题,可以用一些资料镜头,片子会更好看一点,(比如大气污染防治的片子)。

但是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挑选适当的资料,虽然新闻不是宣传片,不要求严格的声画对位,但是也要尽量做到大类不错,尽量不要泛泛地用。

会场镜头少一些,片子看起来也就更好看一些。

建议大家平时看到一些好的镜头,可以有意识地把镜头存下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有需要的时候方便自己采用。

当然,会议里面插资料镜头的做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有的领导不喜欢自己的片子里出现资料镜头,那就坚决不要用。

再简单讲一下调研类新闻,跟会议类不同,我认为这一类片子主要体现“动”,要有现场感,交流感。

(用书记东莞调研的片子来分析)4分多钟的片子,会场只有1分多一点,大部分是调研的场景。

在调研的时候也采用了比较多的推拉摇椅,体现运动感,就不会显得太闷。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