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时政会议新闻都是地方电视台、特别是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重头戏”。
随着电视媒体改进文风的力度不断加大,从中央台到地方台,时政会议新闻的数量、时长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缩减,而质量却有了显著提升,会议新闻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了多种创新。
对电视摄像记者而言,拍好每一条会议新闻,这既是一门必修课,也是摄像基本功的重要体现,作为一名年轻的电视新闻工作者,笔者有如下几点浅薄的体会。
1 做好前期准备,确保万无一失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时政会议类新闻具有不可重复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后,倡导精简会议,改进会风,让地方时政会议数量减少、时长缩短,这增加了采访报道的难度。
县、区级电视台采访记者,一般都是单独行动,集文字与摄像于一身,做好采访前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防止“新闻事故”的发生,当班新闻主任必须提前半天将会议采访任务落实,在会前一小时再次提醒记者,以防止记者遗忘或迟到。
在出发前,记者必需再次检查摄像机、存储卡、录音笔等设备有无故障。
为保证电视画面的稳定性和图像质量,在有条件的会议现场,应尽量携带摄像三脚架,如会议现场灯光昏暗,则须携带采访灯。
如有可能,对一些主要领导的会议,可事先向“两办”询问会议的主要内容和现场情况,并提前到会场规划好拍摄角度,调整好摄像机的滤色镜、黑白平衡和光圈。
2 把握拍摄时机,抢抓优质画面
时政会议画面拍摄的时机把握和选
择非常重要。
首先,出席会议的每一位
领导,画面必须拍摄到位;其次,出现
在电视画面的所有人员,精神状态必须
饱满。
在面对几十人,甚至几百上千人
的情况下,如何抢抓“优质画面”是个
技术活。
一是在会议开始前五分钟,记
者必须完成所有准备工作,进入工作状
态,会议一开始,要抓紧拍摄会场全景
和领导镜头。
因为此时,是参会人员精
神最为饱满的时段,所以这时机抢抓的
全景是最为优质的画面。
二是完成全景
拍摄后,要立刻将镜头对准参会领导,
以防领导中途临时有事离场,造成画面
缺失。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曾经在一次
全区重量级会议中,遇到领导中途临时
离会的情况,后虽通过后期处理将小全
景镜头放大突出了这位领导,但画面质
量很不尽如人意。
同时,要注意从不同
角度在领导听、写时各拍摄一组镜头。
三是记者在拍摄的画面中,尽可能将会
场工作人员服务时的场景避开,保持会
议画面的严肃性。
会场中如有个别参会
人员接听电话、相互聊天、抽烟等情况,
要注意变换拍摄角度,防止此类画面在
新闻里出现。
拍摄领导讲话时,要等待
领导脱稿讲话抬头时再进行拍摄,确保
所有镜头抓取到最佳一面。
3 画面力求规范,展现完美形象
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电视新闻
画面语言的运用,让观众的感受更加直观。
在拍摄会议画面时,要力求做到景别的丰
富和到位,有序搭配,为后期剪辑提供充
足的画面素材。
一是突出主题。
会标的内
容就是会议主题。
拍摄会场全景时首先要
突出会标,并注意会标的位置,避免会标
不居中或出现歪斜、不完整等情况;二是
突出领导。
领导是会议的主要角色,拍摄
领导特写画面一定要饱满,要从讲话和不
讲话两种状态下拍摄,要在领导面部表情
状态自然时进行拍摄。
杜绝领导不雅动作
出现在画面上的情况发生。
一般情况下,
避免俯拍和仰拍,确保在正面和左右侧面
进行拍摄。
如话筒位置较高,在领导讲话
时有遮挡面部情况,则最好从两侧进行拍
摄。
三是突出效果。
在召开重大会议时,
主席台上会有多排座位。
此时,拍摄前排
领导必须观察后排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免
某个举动影响整个画面效果。
四是注意主
次。
在出席领导较多时,除完成主要领导
特定镜头拍摄外,其余领导用两人以上一
组的画面进行固定拍摄或摇动镜头拍摄,
起幅落幅要左右对称、速度一致,相同级
别领导要景别一致,镜头运动要从领导排
名顺序从前往后的方向拍摄。
五是上下兼
顾。
会议报道除领导镜头外,也需要拍摄
大量参会人员画面。
在领导画面拍足后,
台下的参会人员则以一排或多排的形式出
现,并注意画面时长,以防后期剪辑时出
现画面不足的情况。
4 捕捉精彩细节,提升传播效果
会场记者既是工作人员,也是参会
者,更代表着电视观众。
在会议拍摄过
程中,记者要善于抓住会场内的细微细
时政会议类新闻拍摄的几点体会
戴启健
(作者单位:盐都区广播电视台)
摘 要:时政类新闻报道传递党的声音,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宣传形式。
“走转改”活动的开展,让电视新闻媒体对时政类新闻报道有了更深的认识。
严谨的工作态度,优质的画面保障,独有的电视语言,大大增强了时政新闻的可看性,使老百姓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国家大事。
关键词:时政新闻;创新形式;宣传效果;新闻拍摄
(下转第82页)时事政治时事新闻
论坛
引移动收听人群、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FM100.7福建交通广播做出了有益的实践。
参考文献:
[1]梁毓琳,赵景仁.2011年中国广播市场分析[J].中国广告,2012(5).
[2]黄学平.2010年中国广播收听市场分析[G]//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
版,2011.
[3]罗剑锋.步入“汽车时代”的广播之战[J].中国广告,2011(7).
[4]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赵楠楠.广电总局领导痛陈节目低俗“撒娇”现象严重[N/OL].(2005-08-27)[2016-4-10]/05/0827/10/1S5HB6830001122B.
html.
[6]申启武.广播生态与节目创新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7]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8]潘力,李茵.中国交通广播20年发展再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12).
节,如会场内的宣传标语,先进人员胸前佩戴的红花、勋章、绶带等体现参会人员身份、渲染会议气氛的空镜头,让观众通过镜头感受到现场氛围。
在领导讲话时,可对参会人员认真记录或阅读手中会议材料的画面进行抓拍,这样可体现较好的会议纪律。
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宣讲类活动,要注意捕捉现场观众的生动表情,及时抓拍观众感动、流泪、拍手、紧张等画面。
这些特写镜头的融入,通过电视画面就可以将会议现场的感人气氛准确传达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使会议新闻的电视镜头语言更加丰富,起到
较好的传播效果。
5 创新报道形式,需要“跳出会场”。
常规的会议新闻报道内容空洞、形式呆板、官腔十足,容易让观众在视觉上产生厌烦情绪。
创新会议报道的形式,不仅需要对新闻稿件进行改革,更要“跳出会场”创新会议新闻的画面形式。
记者在拍摄会议新闻时,不能拘泥于会议现场,要“跳出会议拍会议”。
首先,要提前了解会议内容,在完成会议场景拍摄后,要根据会议所要表达的精神,到基层一线多拍一些与会议内容相关的鲜活画面,进一步缓解观众的视觉疲劳,
也可在新闻后期剪辑时穿插资料画面或通过后期编辑软件,制作图表提升画面语言。
同时,记者所拍摄的画面也要从观众的角度对会议进行提问,如报道这样一条会议新闻,群众最希望从中看到哪些内容?结合会议内容,可以穿插哪些鲜活的画面?结合图表,哪些政府计划落实的事情能给群众带来实惠?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形式呆板的会议镜头,跳出会场,增加会场以外多方面的丰富画面,真正将时政会议类新闻拍出美感,从而达到强化信息传播的目的。
(上接第69页)
时事政治时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