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宋代五大名窑和八大窑系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窑遍布全国各地。
宋代五大名窑——是指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
八大窑系——是指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和越窑系。
宋代瓷器集前代之大成,创出丰富多采的造型,有唐八百、宋三千之说,并不夸张。
有碗、盘、碟、洗、砚滴、盏、托、瓶、壶、罐、钵、尊、盆、奁、唾壶、渣斗、炉、腰鼓、瓷塑等,大都施纯色或驳色单彩釉,表面平滑或有碎纹。
釉色有多种深浅不一的白、蓝灰、紫灰、鲜红、暗紫、青绿、褐、黑等色,更有因酸化作用而产生的光怪奇丽、变化如行云流水的窑变色,绚烂如霞,美不胜收。
装饰方面有划花、绣花、印花、锥花、堆花、暗花、珐花等。
纹饰题材极其丰富,常见的有花卉、龙凤、鹤、麒麟、鹿、兔、游鱼、鸳鸯、鸭、山水纹、回纹、卷枝、卷叶、曲带、云头、莲瓣、钱纹等。
北宋的瓷器,胎质较厚,釉上有蜡泪痕。
至大观政和之时,所烧瓷器胎薄如蛋壳,釉薄如纸,胎釉结合紧密,尤如相溶,轻敲可闻声如玉磬,可谓美不胜收。
宋代瓷窑众多,各具特色,其中以五大名窑,八大窑系为代表,最能突显沉静素雅的美学风格。
宋代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名窑蜂起、名瓷迭出的承上启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在我国陶瓷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
1定窑名瓷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
古属定州,故名。
始烧于唐代,宋代时发明覆烧工艺,规模扩大,宋、金时期繁盛时期,至元代时衰没。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
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
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
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等类,早期较流行刻花,后兴起刻花与篦划纹结合,中期盛行印花装饰,至晚期更为成熟。
花纹式样众多,有牡丹、萱花、飞凤、蟠螭、双鱼等,皆典雅妍丽,美奂绝伦。
定窑是烧制白瓷的著名窑场。
宋代定窑白瓷最为出名。
自北宋中后期起,定窑烧制的白瓷口沿一周不施釉,现出白色胎骨,以“白釉芒口”为特色。
划花水波纹海螺北宋前期,高12.3厘米,口宽8.4厘米,长19.3厘米,1969年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
现藏定州市博物馆。
胎质厚重,色泽洁白,施白釉,釉色透明滋润,尾部无釉,为淡黄色。
通体以划花,堆塑手法装饰,壳为螺旋状,饰以重叠的海浪纹和曲线纹,螺口不规则,有三条凸弦纹,螺尾有一吹孔,口边亦有一圆孔,以调节音量节奏。
可见为一匠心独运的吹奏乐器。
莲瓣纹碗北宋,高8.2厘米,口径19.7厘米,足径7.1厘米,1969年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现藏定州市博物馆。
此碗胎体极薄,上部厚不及0.2厘米,透光可视花纹。
施白釉,芝口毛足,釉质光润细腻。
敞口,削壁,缩收平底,矮小圈足。
碗身刻花装饰大片莲花瓣,清新素雅。
碗底刻有行书“宫”字款。
2汝窑名瓷据说北宋时人以定窑白瓷芒口、不够完美的缘故,遂在河南省临汝县创建了青瓷窑,宋时隶属汝州,故名“汝窑”。
在北宋后期元祜至崇宁间20多年里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器。
汝窑专烧青瓷,胎为体细腻坚致,体有厚薄。
釉为天青色,汁水莹泽,厚若堆脂,以淡青为主,近似传说中的柴窑“雨过天青云破处”之色,也有豆青、虾青和茶叶末等,釉中有如棕眼、蟹爪纹、芝麻花等细小钉痕。
装饰技法以下刻花为主,刻花较少,纹饰多为花鸟纹。
主要器物有碗、碟、盘、瓶、樽、洗、盏托、水仙盆等。
汝窑三足奁宋,高13.1厘米,口径17.9厘米,足径17.9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馆此奁为圆筒形,直口平底,下连三个鸡腿状矮足。
里外施釉,釉呈天青色,上有细碎线纹开片。
口沿及底边各有两道凸弦纹,腹中部饰三道凸弦纹,底有细小支钉痕五个,状如芝麻。
器形凝重大方,装饰端庄简洁,风格如西汉铜酒樽。
汝窑青釉碗宋,高6.7厘米,口径17.1厘米,足径7.7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馆。
此碗胎质轻薄,施天青色釉,釉色光滑莹亮如雨过天晴,开细小线纹片。
碗侈口微撇,腹稍鼓,平底矮圈足,微外撇,碗底有五支钉烧痕。
3官窑名瓷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宫廷、官府用瓷。
官窑始于宋代,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
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在汴京(即今河南开封)建窑烧制御用瓷器,命名为官窑。
汴京官窑瓷器胎质细腻,胎釉都纤薄如纸,釉色有粉红、月白、大绿、灰油等。
器形有鼎炉、葱管、空足、冲耳、乳炉、贯耳、壶环、耳壶、尊等及一些仿古铜器。
不久,由于金兵入侵,汴京被破,官窑也随之终结。
南宋时在今杭州市凤凰山南麓乌龟山郊坛另设新窑,称“郊坛下官窑”。
此官窑瓷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
釉面乳浊,多开片,称为“蟹爪纹”,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
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却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器型除碗、盘、碟、洗等日用器皿外,还有仿商周青铜器的尊、鼎、炉、觚等陈设瓷和祭祀礼器。
官窑葵瓣口折沿洗宋,高2.8厘米,口径14.6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馆。
洗敞口折沿,口沿为葵瓣形,壁有凸凹线条,如瓜棱式,口往下渐敛,平底。
胎薄体轻,器表施天青色釉,釉色晶莹明润,开较大纹片。
器形规整,制作精细,装饰淡雅。
天青叶式水洗南宋郊坛下官窑,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洗口为叶片形状,侈口外撇,平底圈足。
胎体较厚,全体均施天青色釉,色泽较深,口沿处带咖啡色。
器见外开叶脉状不规则碎纹片,洗内底纹片较大。
造型别致可爱,整体清雅非常。
4哥窑名瓷传说南宋浙江处州有两兄弟,同在龙泉各设一窑,哥哥所烧窑称为哥窑,弟弟的称为弟窑。
哥窑瓷器以器表的纹片而著名,胎质细薄,色呈紫黑、深灰、土黄等色,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也有淡紫、米黄、紫口铁足等,釉为汝浊釉,色调淡雅,开大小纹片,像裂痕或鱼子纹,号称“百圾碎”。
以纹色分类,有黑兰纹、鳝血纹、金丝铁线纹、浅黄纹等,以纹片形状命名有梅花纹、细碎纹、网形纹、大小格纹。
哥窑传世制品皆简练古朴,制作精良,纹样奇特,风格自然生趣,工艺上的缺陷通过窑工的独特创造而成一种自然天趣之美。
器物主要有贯耳瓶、鱼耳炉、五足洗和各式盘、碗等,造型与官窑颇为相似。
哥窑鼎宋,高17.3厘米,足径9.2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馆。
此鼎唇口,口上两侧各立一对应环形竖耳,鼓腹,丰底,下承三个细长管状足。
器里外均施米黄色釉,釉质丰满盈润,上开无数细小碎纹片,称“金丝铁线”纹,为哥窑独具之特色。
鼎内底有七支烧钉痕。
哥窑淡青釉花口方杯此杯胎体较厚重,胎色浅灰,施粉青色釉,上有大小不一的碎纹开片,大片纹为黑色,小片纹为黄褐色,口部浅褐色,俗称“紫口”。
造型规整简洁,敞口圆润,腹壁斜直,四方委角,平底。
风格端庄大方,具有独特韵致。
5均窑名瓷宋代均窑始于唐,兴盛于北宋,地处河南禹县古均台和神镇一带,宋时称均州,故名“均窑”,亦名“钧窑”或“钧州窑”。
均窑烧造的瓷器品种较多,以钧瓷最为有名。
均瓷胎质细腻坚硬,较为沉重,呈灰白、灰黑、灰黄、灰褐等色,其釉分两种,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其它还有玫瑰紫、海棠红、茄色紫、梅子青、深紫、米色、天蓝、胭脂红、朱砂红、葱翠青,以及窑变的各种颜色,各色错综相间,绚烂多彩,气韵非凡。
相传以胭脂红为最美,釉中有免丝纹与蟹爪纹,华丽而雅致,均瓷釉的调配技法相当独特,致使其釉上纹路与众不同,早期釉上有显著的牛毛纹,盛期则多为离合状态的条纹和粗如滴露的泪痕,以及蟠曲蜿蜒的蚯蚓走泥纹,这也是均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均瓷造型有尊、钵、洗、炉、花盆、盆托、奁等,主要供宫中陈设和文房使用。
均窑玫瑰紫釉尊北宋,高18.4厘米,口径20.1厘米,足径12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馆。
口沿外撇,直颈较长,圆腹,宽圈足,底有五孔。
器里壁为月白色,外颈部为天蓝色釉,微泛紫红,腹部为玫瑰紫色,艳如晚霞,足部为酱色。
此绚丽釉色为铜红釉在高温窑变下产生的效果,充分显示均窑釉的丰富多姿和明亮光华,具有变幻莫测的诱人魅力。
均窑鼓钉三足洗北宋,高9.2厘米,口径24.3厘米,底径17.2厘米,足距16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胎为灰白色,内外施乳浊状釉,口沿和器内为天蓝色,外为天蓝与玫瑰紫相间的窑变釉。
敛口,浅腹,平底,下承如意形扁足。
口沿边列鼓钉二十一枚,底部十八枚,并刻有“一”字,洗心有“蚯蚓走泥纹”,为均窑典型装饰纹样。
1定窑系瓷定窑系为宋代八大瓷系之一。
北宋时河北曲阳的定窑以其精细的制作,惊人的装饰技巧和优雅的风致冠绝当世,更首创覆烧法,提高产量并节省燃料,对我国瓷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时之间,引得各地瓷窑效仿,远至辽国的官窑和四川的彭县窑,近则山西渚窑皆望风步趋,如平定窑、盂县窑、阳城窑、介休窑等,都属于定窑瓷系。
定窑瓷系产品多为仿曲阳定窑白瓷,在瓷质、焙烧工艺、造型、装饰上都与之相当接近,尤其江西景德镇窑在南宋时期的仿定制品,精致文雅,博得“南定”之名。
定窑瓷系以白瓷为代表,在宋代各窑中出类拔萃,独领风骚,“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可略表其优雅韵致之一二。
定窑刻花渣斗北宋,高7.4厘米,口径17.8厘米,足径4.6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馆。
渣斗又称唾盂。
此器胎质细腻坚硬,通体施象牙白釉,莹洁滋润。
上部为浅盘形,撇口,中部束腰,下接一扁圆盒形腹,平底圈足。
里口部刻划两组莲花及荷叶纹,花瓣及叶尖皆为连弦形轮廓线,笔法圆滑流畅,花纹疏落有致,是定窑不可多得之佳作。
定窑剔花腰圆枕宋,高17厘米,长31.5厘米,宽25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馆。
此枕为灰色胎土,施米黄色化妆土。
采用“剔粉”技法先在化妆土上划出纹饰,然后剔去多余的部分,露出灰色胎面,罩上透明釉,入窑烧制而成。
枕为腰圆形,尺寸较大,枕面中心为八瓣花形开光,绘折技花鸟纹,边上饰折技一圈,枕壁上下各有三道宽凸弦纹,中间为剔花忍冬纹。
纹饰安排疏密得当,意境别致。
2磁州窑系瓷磁州窑系是宋元时期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
窑场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重要窑口有河北磁县观台窑、河南鹤壁窑、禹县扒村窑、修武当阳峪窑、登封曲河窑、江西吉州窑等。
磁州窑系,主要烧制黑瓷、白瓷和白地黑、褐彩绘瓷,其胎质粗松,胎色也较深,因而施化妆土,再罩以透明釉。
装饰技法划分品种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红绿彩、绿釉釉下黑彩和低温铅釉三彩等,纷繁竞妍,各具特点。
装饰技法方面善于利用在化妆土与胎质颜色的反差,加以彩绘、刻剔等多种手法,令对比强烈,风格明快。
纹饰题材多为花蝶、龙凤、如意头、人物等,线条流畅,细腻逼真,情趣盎然。
亦有不少以书法和诗词作为装饰题材,平添诸多雅致。
器形丰富别致,凡生活器皿皆多种多样,同一类产品亦有数种变化,满足人们不同的日用需要和审美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