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


南宋 官窑洗
日本国立博物馆藏
修内司官窑粉青尊 台北故宫博物院
官窑瓷器
“后郊坛下别立新窑, 比旧窑大不牟矣”
郊坛下官窑菊瓣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
官窑瓷特点
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
和米黄等多种,以粉青为上, 其釉面上布满纹片,以冰裂鳝 血纹为上,梅花片,墨纹片次 之
胎:北宋胎厚釉厚.南宋胎薄釉
薄,南宋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 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 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 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 露胎,故称“铁足”。
汝瓷
高6.7cm,口径17.1cm, 足径7.7cm。 碗撇口,丰腹,圈足微外撇, 胎体轻薄。通体满釉,呈淡天 青色,莹润纯净,开细小纹片。 制作规整,足内有五个支钉烧 痕及乾隆御题诗一首: 秘器仍传古陆浑, 只今陶穴杳无存。 却思历久因兹朴,
岂必争华效彼繁。 口自中规非土匦,
足犹钉痕异匏樽。 盂圆切己近君道, 玩物敢忘太保言。 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 并钤“古香”、“太朴”二印。 这件汝窑碗胎质细腻,釉汁匀 润,釉色如湖水映出的蓝天。 是一件精美的稀世珍品。
哥窑葵花洗 宋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瓷器
哥窑八方碗 宋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宋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瓷器的特点
胎体:胎质呈呈灰黑色或土黄色,细腻、坚实。 厚有薄,也有“紫口铁足”。

釉色: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有粉青、月白、米
汝窑碗

故宫博物院
汝瓷
汝窑盘

故宫博物院
高3.5cm,口径19.3cm,足径12.6cm。 盘口微撇,圈足外撇。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底有5个支烧钉痕, 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 此器制作工细,釉质纯净,开冰裂纹片,是宋代汝窑瓷器中的上 品。其题字表明此器为当时供奉宫廷的器物。
汝瓷
椭圆形水仙盆
北宋官窑遗址至今 未发现
哥窑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独特的艺术风格
著称于世。
现今收藏的历代宫廷哥窑名瓷,加上流散在海 内外的,总数也不过300件左右。 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
哥窑瓷器
百圾碎、冰裂纹、鱼子纹
哥窑鱼耳炉 宋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海棠式花盆 宋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汝瓷
清乾隆帝颇看重此洗,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的匠师 镌刻在器物外底部: 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 后署“乾隆戊戌夏御题”。
汝瓷
汝窑莲花式温碗 宋 故宫博物院 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 行,尔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习性,寓意廉洁,广为各类器所采 用。本器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原器应 与一执壶配套,为一温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见。
哥窑瓷器
高3.5cm,口径 12cm,足径8.8cm 洗呈葵花瓣式, 洗心微向内凸起, 底有6个支钉烧痕。 通体施灰色釉,釉 汁厚润,釉面满布 开片,纹片大小相 间,大片的纹线呈 铁黑色,小片的纹 线呈金黄色,故有 “金丝铁线”之称。 此洗造型玲珑小 巧,典雅可爱,是 宋代哥窑瓷器中的 精细之作。
器型:除了碗、盘、瓶、、
沪外,仿商、周、秦、汉铜器 及玉器者甚多,这是受宋徽宗 提倡的仿古复古风气的影响。 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装饰:多为素面,既无精美的
雕饰,又无艳彩描绘,多用凸 凹直棱或弦纹为饰,
1985年在杭州市江 干区闸口乌龟山发 现南宋郊坛下官窑 遗址
1998年在杭州市风 凰山老虎洞发现修 内司官窑遗址
传世哥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清乾隆帝曾作诗赞云: “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 元明清仿制者被称为仿哥窑或哥釉。
雍正哥窑笔筒
钧窑
钧窑创烧于唐, 兴盛于宋,延至 明清仍继续仿制, 迄今为止,在禹 州境内已发现北 宋钧窑遗址达 100多处,尤以神 垕镇大刘山下最 为集中。
唐代鲁山窑黑釉彩斑腰鼓 长60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体现了统治者的审美追求。
2.工艺上精益求精,不惜成本,产品精美绝伦,典
雅高贵,是古瓷器中的精华。
3.非商品性生产,产品少。精者选进宫,次者掩埋等
处理,不许流入民间。
4.历代帝王均将官窑瓷器视为珍宝,世代相传,不作
明器陪葬。
官窑瓷器
北宋官窑承袭汝窑,但造型风格雍容华贵,具皇家气息。
官窑弦纹瓶 北宋 故宫博物院
宋官钧瓷“画家嫌笔拙丹青难绘,诗人怨词穷锦句失色”
行纹名贵的有:珍珠点、鱼籽粒、蛛网纹、冰片纹、 蟹爪痕、蚯蚓走泥纹、菟丝缕、袈裟片、火狐衣等。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故宫博物院藏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钧花釉的发明,为中国陶瓷工
艺及陶瓷美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宋官钧瓷“画家嫌笔拙丹青难绘,诗人怨词穷锦句失
台北故宫博物院
汝瓷
汝窑瓷
台北故宫博物院
汝瓷的特点
胎:胎薄质坚致如铜骨,
俗称“香灰胎”,釉薄处 呈淡肉粉色(含铁和微量 铜之故)
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粉青、月
白等,以天青为上品.玛瑙为釉,釉层 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 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 为“蟹爪纹”.
器型:传世的汝窑器常
宋代-五大名瓷的风流
宋代时我国名瓷迭出,品类繁多,除青、 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 起;举世闻名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 的产品为世所珍;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 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独特, 各领风骚.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盛局面, 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官窑大瓶,宋,高34.5cm,口径9.9cm,足径14cm,瓶圆口,直颈,垂腹,圈足。 通体内外施青釉,釉面开有冰裂状纹片,上部开大片纹,近底处纹片细碎。
官窑瓷器
汴京官窑 出戟尊(奉华尊) 粉青乳浊釉,釉质温润如玉,细小支钉痕。
官窑瓷器
官窑葵瓣洗 南宋 故宫博物院
官窑瓷器
南宋官窑虽”袭故京遗制”,但因自 然条件变化,出现了”紫口铁足”的 特征。
京朝廷“自臵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
宋室南迁后,“臵窑于修内司,造青瓷,名内窑,澄 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润,为世所珍”,即后人称修内 司窑。“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牟矣”,即郊坛 下官窑。
清代陈浏在《陶雅》中写道:
“宋官窑者绝不经见,世人罕有识之者。”
官窑制度出现
官窑瓷器的特点:
1.造型、装饰、釉色等按宫廷式样设计生产,直接
柴窑瓷
《陶录》谓其
“青如天,明
如镜,薄如纸, 声如罄”。 “柴窑”器釉 为天青色,滋 润细腻,有细 纹,黄土足。
天青釉六方花口瓶
汝瓷
南宋叶寘<<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 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器”. 烧造时间为北宋后期约27年时间,属宋帝及宫苑 独亨艺术珍品,被誉为宋代“五大名瓷”之首。
北 宾
钧窑紫斑折沿花口盘 口径19.5厘米 1976年河南方城窖藏出土 河南省博物馆藏
高14.2、长24.5、宽14.3厘米 1974年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 六边形口,窄平沿,斜直腹,平底,六足。盆底分布 六个 小圆孔,外底刻有一“六”字。器表施以天蓝和紫红釉,釉色 交融,流淌自然,实属钧台窑址的代表性作品。
烧初期发生干裂,在高温阶段釉料自然流淌填补裂隙,烧成后, 釉面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线条,有“蚯蚓走泥纹”之称。
烧成:还原气氛,二次烧成.铜红釉对温度和烧成时窑内气氛十
分敏感,稍一偏离就得不到正常的红色,这种“窑变”却往往带来 意想不到的神奇色彩,故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 说。
炉钧釉尊
清景德镇制。现藏故宫博物院,
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 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釉面有大大小小规则的开裂纹片, 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 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纹理 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
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 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汝官瓷庄重、典雅而又高贵,它不仅 在工艺上影响到后来的瓷窑,而且在格调 和趣味方面也影响了后人对古瓷的鉴赏.
乾隆曾在一汝窑洗上作诗感叹:
赵宋青窑建汝州,
传闻玛瑙末为釉,
而今景德无斯法,
亦自出蓝宝色浮.
官窑
官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据叶寘<<坦斋笔衡>>记载:
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
目前全世界存世仅77件。2006年北京春季文物 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汝窑观音瓶拍出一亿六千万, 创国内单件文物拍卖最高记录。
汝瓷
汝窑三足樽 宋 故宫博物院 高12.9cm,口径18cm,底径17.8cm。 此樽仿汉代铜器造型,直口,平底,口、足径度 相若。外口及足上各凸起弦纹两道,中部凸起弦 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底部有5个小支钉痕。里外 满施淡天青釉,釉面开细碎纹片,莹润光洁。
五大名窑之说最早见于明代宣德年间的 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
“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 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柴窑瓷
明《格古要论》记:五代后周世宗柴荣(954-959) 时,曾于郑州臵御窑烧瓷,世称“柴窑”,部下请示烧成 标准,柴世宗批道:“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 来”。 明代其碎片即与金翠同价。民国初年北平古物市场上, 真伪难辨的柴窑瓷片稍大一些须四、五百银元,确是“柴 窑片瓦值千金”。 但至今尚未见真正的柴窑瓷,窑址也未发现.
见器型有碗、盘、洗、瓶、 尊等日用品。
形体小,造型古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