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能在一个月之内学完高中数学和物理

如何能在一个月之内学完高中数学和物理

在大学四年级那一年里,我前前后后做了八份家教。

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用最简洁的方法,给学生讲明白最本质的道理。

依我看,以中学数学和物理的深度和广度,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完全可以在一个月内学完。

我自己曾经就是这么做的。

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每当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同学,都会被觉得我在故意炫耀自己,其实不然。

我一直相信这些理念和方法的正确性,只是不能在自己以外的人身上实践。

这一年里,我连续不断的做家教,就是希望用家教的形式,用家教的孩子做试验,把我的方法和观念推广出去。

其实最开始并不成功的。

有的学生家长,总是希望我能搞到几套”葵花宝典”般的题目,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认为我让孩子超前学习是一种”不会走就会跑”的方式,也有的家长认为我说一个月能够学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跳大神” 。

我的目的不是挣钱,而是育人,尽管我一度把费用压低到少于20 元每小时(北京的物价啊!),但是家长们还是以各种形式婉拒了我。

直到后来,那一家人的出现。

这是一个在北京的某重点中学读高一的女生,成绩不靠前,很讨厌数学和物理。

家教换过多个,不见起色。

(我希望如果学生本人看到这段话不会记恨我,我讲的都是你曾经的真实情况)大约四个月之后,她最喜欢的科目变得是物理,其次是数学,已经能够在高一下学期解决一部分<天利38 套>高考模拟题。

她的爸爸妈妈为了感谢我,每次都要给我塞很多的钱,都被我拒绝,我只收分内的部分-- 还有什么比看到自己试验成功更喜悦的呢?如果时间充裕,我会补充一些图来说明,无奈时间有限。

如果编辑读到,请相信我的话和经历,以及我希望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尽一份力的信念。

我想先谈谈观念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看懂解答和会做题是两个层次,可以说,这两者有天壤之别。

数学和物理本身都是非常锻炼思维的学科,并且是非常注重Fundamental Principle(基本原理)的科学,如果只把它们变成了解题训练,那非常可惜。

因此,所以的题目,都不要看答案。

有的人不喜欢做,只喜欢看懂,这是很不好的习惯。

一定要独立的,不借参照的解出来,才算真的理解。

从看题到做题,这是一个很难的习惯改变。

在我看来,看题目是一种偷懒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欺骗: 看似搞定了一本书或者习题册,心理上有了一些成就感,或者安慰,却照着真正解题还差很远,只有能真正掌握,才会理解这种差距有多大。

解题首先请消除畏难心理: 题目不是科学上的开放问题,而是面向学生的,所以一定有解(极少数出错的题目除外);所有的背景知识,名词都是学过的,所以更不必害怕。

所有的题目都有已知条件,如果觉得自己不会做,那么就回忆已经做过的题目和学过的知识,“由这些已知条件能得到什么题目中没有明说的东西?” 也就是获得求解题目的”中间量” ;另一方面,也要仔细品味一下提问,想想看这个提问是否和已经熟悉的东西等价。

有不少的学生,看到题还没有几分钟,可能也就几秒钟,算了几下,就觉得做不下去,说” 不会做”,然后翻看答案,恍然大悟。

这其实大可不必(要最终杜绝)。

知识都是现有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为此岸的已知,和对岸的答案,搭上一架架用等式连成的桥。

考试中涉及的知识,对于已经快要高中毕业的学生来说是很有限的- 差不多每个学生都知道某个定理,某个公式- 而真正让学生们拉开差距的,并非知识,而是这种”搭桥”的能力。

高中教育最终面向高考,就不应该过晚做模拟题,因为大的题目才能更多的训练” 搭桥”能力;既然解模拟题是一种能力,而非知识的罗列,就要及早开始。

因此要很早就开始做模拟题。

虽然一套题涵盖了所有知识,但是各个题目却还是相对独立的: 有一道大题主要考三角函数,有一道大题主要考解析几何,云云。

所以在学过一块知识之后,就去做模拟题。

这里不主张用那种已经分类的模拟题,而是像< 天利38 套>那样整套的题目,自己分类之后,试着解答。

因为分类的题目更侧重”知识” ,而高考题目更侧重搭桥能力。

解题当然要以知识为依托。

这就要依靠自己的自学能力,进行知识的超前学习。

这时就有人反对了,如果我连上课都跟不上,谈何超前学习? 其实不然。

试想,作为一个高中生,你没有再学全等三角形,没有学平面几何,那么拿到初中的题目,你还会像初中刚刚学到的时候那样畏惧吗? 即使不会解,是不是很有信心的,翻翻初中课本,刷刷两下就能解出来呢?高中不再学平面几何,回头再看初中的平面几何也不觉得难,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人脑对于认知有一个慢热过程。

当知识已经在脑子里过了很多遍,大脑有了一定的熟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理解会轻松得多。

所以如果超前学习,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对于自己就是一个复习。

一个不好理解的知识点,可能有的同学一旦被卡住,整节课甚至整个学期都跟不上,但是如果作为复习,就轻车熟路。

有些高三学生,当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发现原来的知识不过如此,而高考成绩却还不理想,就是因为前两年学知识,后一年才学搭桥解题带来的弊病。

以上只说了超前学习的必要性。

那么为了能够解题,如何超前学习呢? 首先要确保自己真正理解,不能囫囵吞枣。

不真正理解的知识,是会忘记的,只有真正理解了,才会像铭刻一样难忘。

也有的高三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发现前两年的知识点全忘光了,还得从头学起,就是这个原因。

比如学三角函数的时候,出现了单位圆,让人不知所措。

如果只是背诵象限的口诀,对于简单的题目可以应付,但是变形出现时,就有难以招架了。

书不在多,理科和文科那种需要”博览群书”不同,把一本好书读透即可。

因此,教材加上一本好的参考书就足够超前学习。

在学习的时候,通常是定义+定理+ 例题+ 习题的模式。

把定义看懂,知道是在描述怎样的一个过程,看似高深就变得平淡无奇。

例题永远都是最好的习题。

因为能够被选为例题,一定是因为有代表性,因此答案详细。

所以为了检测自己是否理解概念,就捂住答案,把例题当作习题来做。

对于解不出来的题目,不要一下子看完答案,而要在答案帮助自己知道是哪一步卡住了的时候,再捂上答案自己写下去。

只有两类题目能够真正帮助自己的进步,否则再做更多的已经会的题目也没有效果: 一类是不会的题目,一类是做错的题目。

不会的题目,也要试试看,好搞明白自己到底是哪里被卡住了;做错的题目,当然要知道自己是怎么错的。

不能以” 马虎”来糊弄过去。

所有这样的题目都要在未来的某一时间重新全部做一遍,往往让人惊讶的是: 总是还会不停的犯同样的错误。

这样看懂定义就解例题的办法,就能帮助人理解基本概念,如此自学下去。

另一个方面,就是不要认为知识太多,使得它们在头脑中混乱不成体系。

比如立体几何,有些同学遇到就头大。

这样想: 立体几何的求证,无非是求异面直线的夹角,求点到线,点到面的距离,证明垂直或者平行等等,无外乎5 种;而立体几何的题目的大概外形,不外乎平行六面体,立方体(太特殊了,故不算到平行六面体里),还有常见的是三棱锥,不外乎这三种。

因此纵使再千变万化,根据乘法原理,能够出的模式也不过5*3=15 种,一个模式,比如”求正方体里的一个特殊对称点(顶点,面心,等等)到一条特殊直线距离” ;38 套模拟题里,套套都有立体几何,这样算起来,每个模式还能做两遍多呢! 如果能够在头脑中建立整体的感觉,就不会觉得内容很多,却凌乱不堪了。

至于物理的体系,就更简单了。

大题目简单分为两类,电与非电。

在”非电”类的题目中,也只有两类: 一类是平面上的滑块,和一个小板车,他们之间有摩擦,外加弹簧的相互作用;另一类就是垂直面上的小物体,落在垂直的弹簧上,与弹簧的表面碰撞。

只要清楚,牛顿第二定律,就是一个研究对象(小球,小块)受的外力的矢量和,等于ma ;再了解牛顿第二定律和动量定理等效;这是运动定律,外加守恒律,内容就全面了。

一定要清楚这些所有定律之间的内在联系(简单的微积分可以帮助理解)。

解析几何依然需要清楚定义以帮助理解。

比如二次曲线的两个定义,以及焦点、准线的意义。

解析几何的诞生和发展与光学是密不可分的。

焦点,顾名思义,就是能让物品烤焦的点。

假设有一束平行光正如射一个抛物面,再假设这个抛物面是按照光的反射定律像镜子一样反射光,那么所有的反射光都集中到焦点上。

太阳灶就是这个原理。

对于椭圆也有类似的定义: 假设从一个焦点向各处发射光,经过椭圆表面反射,那么所有反射光就会汇聚到另一个焦点上。

再有准线,顾名思义就是做基准用的线。

现在假设我们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我们怎么做出一个椭圆来呢? 这就要借助准线了。

自学的时候,就要抛开花花绿绿的图画,抓住本质;至少要知道某个知识块有哪些定义,哪些定理。

题目就是它们的应用了。

遇到不懂的地方,首先要理清自己的问题,有些学生不会问问题是因为自己也陈述不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

当弄明白自己到底哪里不懂的时候,离弄懂也就不远了。

自学了知识,就可以解模拟题了。

解题要极慢,极精。

高考模拟题的填空和选择大多是概念性的,不需要复杂的计算,是考察概念理解的好题目。

自己做的时候,当然不要满足于选对ABCD ,或者给出答数,而是要给出完整的正确过程。

读完题就发挥大脑的分拣功能,已知是什么,求证是什么,要用自己的理性来分析,头脑里就会过电影一样显示出题目描述的数学情景或者物理过程,而不要机械的把题目按照解法分类。

所有做对的题目,一定要知道自己是怎么对的,而不是哪一步忽悠带过的。

做错的题目,更要知道如何出的错。

当对照答案发现错之后,不要看答案的过程,而是重新根据自己的演算重新做一遍。

最后做完之后,把错因如”错把A当作B”记在题目旁边。

无论对错的题目,都要自己总结出它的考察点是什么,也把它记在题目旁。

这样下去,就会逐渐的了解各个定义描述的场景,也更好的知道了各个定理的使用情况,进一步就可以知道出题的思路,发现解题不再复杂。

对于大的解答题,在高考复习开始前的强调是比较少的。

如前所述,仍要早开始做大题目。

虽然在学习知识的学期里的作业与考试题目,对于高考大题来说,可能只是其中的一步,这使得开始解大题目变得痛苦万分。

但是要知道,任何题目都有切入的东西。

得点,那种称为“题眼”不到最终答案,不要慌忙,而是看看还能够有什么中间量隐含其中没有得到,静心暗想。

这样在最开始的时候,解一道选择或者填空题可能需要10 分钟,半个小时甚至更多。

如果花费太多时间,就要找到答案中那个拦路虎,在清楚了这个障碍之后,继续独立完成。

题目是可以永远出不尽的,而原理只有几个。

解题目的过程就是把原理应用到一个场景的过程。

场景在不停变幻,如果你能以不变应万变,而不是苦苦寻遍天下题目,并奢望考试时有类似的题目,再加上稳定的发挥心态,就一定能够马到成功。

如果能忘掉教材的版次,忘掉考试大纲,及一系列的冗余信息,而还能够得心应手的解题的话,那么你该自信,因为获得了真知。

这还有一位前辈写给高三党的信!尊敬的高三战士:此刻,这封意外进入你眼帘里信显得有些奇怪;在你已经被各种卷子模拟考试压得喘不过来的时候,网上冒出了一封要花你额外的时间去读的、毫无来由的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