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审美经济:Aesthetic economy,是指超越以产品的实用功能和一般服务为中心的传统经济,代之以实用和审美、产品和体验相结合的经济审美态度:是人们在审美活动进行之初的特殊的心理状态它与实用态度的不同表现在:它并不是致力于为下一步的行动和行为去进行准备,也不关心下一步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更不构成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它与科学态度的不同表现在:它不是旨在以一种独创的方式,着眼于解决理想中和实践中的问题,不涉及概念思维艺术哲学:1、作为美学的别称,德国的鲍姆嘉登认为:“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艺术的哲学,主张美学的确切名称应该是“艺术哲学”或“美的艺术哲学。
”现代美学史上主张美学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家,都主张把美学叫做“艺术哲学”;2、艺术哲学等同于艺术学,它属于文艺学范畴。
法国的丹纳的《艺术哲学》,主要探讨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它与作为美学的艺术哲学虽有相同之处,但主要是关于艺术的理论艺术起源——模仿说: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游戏说:艺术起源于游戏,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表现说: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劳动说:······巫术说:······共通感:德国康德哲学用语,指保证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主观条件(1)从自由心意状态获得的愉快;(2)人人都有的、在结构和功能上基本相同的主观心理条件审美不同于认识,鉴赏判断不同于知识判断,其普遍有效性不能由概念来保证,不能有一个客观的基础,因而必须把假设的一种人人共有的主观心理机能作为基础,这就是“共通感”内在尺度:主要是指人的内在尺度是人的内在本质,人从内在的尺度、本质出发,在社会历史实践中通过对象化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活动展示人的本质力量从对象方面讲:此事物内部的联系,展示事物的内部联系表现为合客体的内在规律性;从主体方面讲,指人的内在高级精神需求表现为合主体的内在目的性美感: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是人们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对事物美的体验心理距离:一种解释美感的概念,意指美感的产生,是来自于观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直觉: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方式,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移情说: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要把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
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知觉: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有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等特征概念:对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是通过使用抽象化的方式从一群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反映其共同特性的思维单位形象: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姿态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审美意象: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
康德指出,“审美意象”是指想象力所形成的某中形象呈现,它能引起人想到许多东西,却又不能由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把它充分地表达出来,因此也没有语言能完全适合它,把它变成可以理解的意境: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真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世界:时空及有无的划分匡定是为世界。
世界是对存在的生命范围的描述,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审美经验: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感受、知觉审美对象(自然、艺术作品和其他人类审美产品)时所产生的愉快的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及深刻内蕴)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结果情感: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质料:当我们被一个对象所刺激时,它在表象能力上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感觉。
那种经过感觉与对象相关的直观就叫做经验性的直观。
一个经验性的直观的未被规定的对象叫做现象。
而在现象中,那与感觉相应的东西称之为现象的“质料”形式:与质料相对应,描述了事物的本质,指的是“第一实体”节奏: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中一种与韵律结伴而行的有规律的突变理性:人类具有的依据所掌握的知识和法则进行各种活动的意志和能力,从人类的认识思维和实践活动中发现出来的,主宰人类的认识、思维和实践活动的主体事物感性:通过我们被对象所刺激的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这种能力(接受能力)语境:语言环境,主要指语言活动赖以进行的时间、场合、地点等因素,也包括表达、领会的前言后语和上下文语调:intonation,即说话的腔调,就是一句话里声调=高低抑扬轻重的配制和变化化境:语言转化成一种意境,让读者看到文字以外的境象,给读者一个想像的空间“视域”的有限性与被感知的实在性有关,“视域”的无限性与未被感知的可能性有关建筑: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雕塑:为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是造型艺术的一种。
音乐: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乐音:发音物体有规律地振动而产生的具有固定音高文学: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舞蹈: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图腾:Totem,原为美洲印第安人的方言,即“他的血族”,是氏族共同的标志或符号,是对外的意义,也有奉图腾为始祖的对内意义。
多以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及自然现象为标志,并且认为图腾主宰着氏族全体成员的吉凶祸福创造: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主观地制造客观上能被人普遍接受的事物,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就是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产生出或者造出来,是一种典型的人类自主行为,一个最大特点是有意识地对世界进行探索性劳动制造:把原材料加工成适用的产品制作,或将原材料加工成器物习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今泛指一地方的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传统,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艺术家:artist,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是进行艺术作品的创造活动的人物,通常指在诸如写作、绘画、摄影、表演、雕塑、音乐、书法及舞蹈等艺术领域有比较高的成就,从而具备了一定的美学程度的人构思:神思,又称“布局”,是一个呈现着系统性的、有中心及层次的、物化的整体性思维活动,是写作活动和应用写作活动中承前启后的一个环节,是作者在孕育和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在作者想象中形成的、贯穿着一定思想的关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总观念技艺:富于技巧性的武艺、工艺或艺术等审美理解:阐释学美学(又称解释学美学)的方法论原则之一。
阐释学美学认为,对艺术本文的解释包含理解、说明和应用三个环节。
理解和解释是彼此联系和相互渗透的理解:因每个人的大脑对事物分析决定的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解释: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游戏:一种基于物质满足之上的,在一种特定时间、空间范围内遵循某种特定规则的,追求精神满足的行为活动,是幻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同情:对他人的苦难、不幸会产生关怀、理解的情感反应,以移情作用为基础。
狭义的同情中常常针对弱者、不幸,而且偏重于同情者本身的情感体验(意识),但对“弱者”“不幸”的判断常常带有过多的主观成分且考虑到潜意识中情感在行为中的体现;广义的理解中,同情是一种普遍性的关怀情感反应,无关乎对象的强弱、贫富等,甚至延伸至动植物等对象。
审美欣赏: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体验、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寓意:寄托或蕴含的意旨或意思“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在1967年提出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
姚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文本: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从文学角度说,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
广义“文本”: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狭义“文本”: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实体,代指“作品”,相对于作者、世界构成一个独立、自足的系统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狭义的美育: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广义的美育: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美育定义由狭义而广义的过程中夹杂的另一个维度的变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
所谓“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
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
这样,美育概念就应在从狭义走向广义的同时,也实现由形式向实质的革命宗教: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
古时由于人类对宇宙的未知探索,以及表达人渴望不灭解脱的追求,进而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体系,与民间神话一样,其也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彼此相互串联,本质是一种精神寄托艺术共鸣:艺术鉴赏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
指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理解和“再创造”而达到高度的兴奋状态,并因此而获得巨大的、不可言喻的审美享受艺术价值:主要是指一件艺术品所代表的作者的艺术个性,风格。
所反映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个性越典型,其艺术价值也就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其一,积极投身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其二,必须对感性材料加以思维的抽象,要采用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