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法律聚焦
PEOPLE
‘SPROCURATORIALSEMIMONTHLY2007・第21期
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沪高法
(2000)312号),也认可了“知道———可能知道———不知道”这一主观认知体系。
该《意见》第四条第一款将运输毒品案件中“明知”以外的主观认识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行为人在主观上明知是毒品,”则只要行为人对于毒品的性质有“概括性认识”,即只要认识到可能是“毒品”即可;其二,“如果确有证据证实行为人不知是毒品,而系受蒙骗实施运输毒品行为的,则不能认定为犯罪”。
具体而言,根据案件的整体情况,只要能够认定犯罪嫌疑人对于“所承运物品”的“非法性”有“概括性认识”,就可以认定构成运输毒品罪。
这里之所以认为能够构成“运输毒品罪”,主观上要求的只是对于“所承运物品”的“非法性”的“概括性认识”,也即对于该物品可能是毒品的概然性认识,认识到其可能是毒品,认识大概是毒品之类的物品,就可以了。
因此,这里的运输毒品罪,实际上是一种间接故意:“行为人为了赚钱不计后果接受他人雇佣,事实上实施了运输毒品行为的”,此种表述,是一种典型的间接故意的表述。
值得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2005年出台的《毒品案件公诉证据标准指导意见》中特别强调,“推定‘明知’应当慎重使用。
对于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做出合理解释的,可推定其明知,但有相反证据的除外。
”也就是说,如果犯罪嫌疑人有证据能够证明自己确属被蒙骗,则即使具有司法解释所规定的属于“应当知道”的情形的,也当然不属于“应当知道”,当然不构成犯罪。
从这个角度来说,司法解释中所列举的所有的据以得到“应当知道”之结论的情形,都是一种概然性的推定。
一、毒品犯罪主观“明知”的内容
第一,嫌疑人“明知”是毒品不等于“确知”是毒品,也包括其知道、认识到、意识到或者怀疑到“可能”是毒品,更不要求确切地知道是哪种毒品、毒品数量、毒品含量、具体藏毒位置等等。
只要嫌疑人认识到、意识到或者怀疑其所运输的、携带的、持有的物品“可能”是毒品,则其运输、携带、持有等等的行为就是放任自己行为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此是间接故意的毒品犯罪。
所以,嫌疑人主观上只要认识到“可能是”毒品就成立“明知”。
第二,只要嫌疑人主观上“明知”其运输、携带、持有的是或者可能是“违禁品”,而客观上其运输、携带、持有的是毒品,即可构成毒品犯罪。
这与窝赃、销赃罪要求嫌疑人必须明知是“赃物”不同。
因为如果嫌疑人不知道是“赃物”,则其持有、转移、收购等行为没有任何主观“恶性”,不存在主观上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的犯罪问题。
而如果嫌疑人主观上“明知”其运输、携带、持有的是或者可能是“违禁品”,其就有了主观上的“恶性”,也就是说嫌疑人有危害社会的概括故意。
二、如何认定嫌疑人主观上具有“明知”的故意
第一,犯罪嫌疑人对携带或运输的毒品是否“明知”是一种对事物的主观认知状态。
判断一个人的主观认知,应当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是一个“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查证过程,即依据案件的事实和证据进行逻辑推理论证的过程,属于对案件事实和证据的审查、判断问题,不是
适用法律问题。
第二,认定犯罪嫌疑人主观上是否明知是“毒品”,不能以其是否承认为标准,而应当综合全案的事实、证据来认定,否则就会形成只要自己承认了就被定罪判刑,而对坚决否认者按无罪处理,这显然是不公正的,并且会极大地影响对毒品犯罪的打击惩处。
第三,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是其中的重要证据之一,查证属实的可以作为定案的依据。
例如,犯罪嫌疑人供述其知道自己携带或运输的东西是毒品或者感觉到、怀疑到可能是毒品或者是违禁品,再加上其他证据,如特定时间、特定场所、特定部位查获的隐藏了毒品的物品,或者持有人采用非正常方式持有隐藏了毒品的物品,或者经过精心伪装,逃避检查的明显特征的等等即可以认定其主观上“明知”。
如果犯罪嫌疑人辩解其不知情,也应当查实或者查否,无论查实还是查否都是证据,即再生证据。
三、加强研究,完善相关司法解释近年来,毒品犯罪案件量越来越大,毒品犯罪分子的反侦查意识越来越强,如何证明“明知”已成为各地普遍遇到的疑难问题。
司法实践中对此认识不一,不利于统一、严格执法,打击毒品犯罪。
因此解决毒品犯罪案件中主观故意的认定问题,为司法实践提供指导,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进一步加强研究,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或者如果目前出台司法解释还不够成熟,则公、检、法机关能够在某些问题上达成共识,出台一些办案的指导性意见也是非常必要的。
毒品犯罪主观“明知”
的认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处长张寒玉
人民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