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专项训练一(共16分)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②而守株,冀③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④当世之民⑤,皆守株之类也。
——选自《韩非子》注释: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③冀:希望。
④治:治理,管理。
⑤民:百姓。
1、文学常识:(2分)韩非是时期思想家。
教材中的成语故事就选自《韩非子》。
2、解释加点词。
(4分)(1)兔走.触株()(2)因释.其耒而守株()3、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3分)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这则成语故事叫。
(2分)5、作者讲故事的用意是批评、讽刺了(用文中的话来回答)“”的人。
(2分)6、“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从宋人失败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3分)二(共15分)赵且①伐②燕,苏代③为燕谓惠王④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⑤方出曝⑥,而鹬⑦啄其肉,蚌合而拑⑧其喙⑨。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⑩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11),以弊(12)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13)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注释:①且:将要。
②伐:征伐,讨伐。
③苏代: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苏秦的弟弟。
④惠王:惠文王赵何。
⑤蚌:生活在淡水里的贝壳软体动物,有两片椭圆的外壳。
⑥曝(pù):晒太阳。
⑦鹬(yù):水鸟。
⑧拑(qián):夹住。
⑨喙(huì):鸟的嘴巴。
⑩禽:同“擒”,捉获。
(11)支:对峙。
久相支:长久相持不下。
(12)弊:使……疲惫,使……困乏。
(13)熟:仔细,周详。
计:谋划,考虑。
7、解释加点词。
(4分)(1)蚌方.出曝()(2)两者不肯相舍.()8、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3分)渔者得.而并.禽之.。
9、这则成语故事叫《相争,渔翁》,现在常用来比喻(4分)10、对于“赵且伐燕”这件事,苏代的态度是(赞成/反对),理由是(用文中的话回答)“”。
(4分)三、掩耳盗钟(共11分)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①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②毁之,钟况然③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④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⑤矣。
为人主而恶闻其过,非犹此也?——节选自《吕氏春秋·自知》注释:①钟:古代一种乐器。
②椎:锤子。
③况然:况地,象声词。
④遽:立即,急忙。
⑤悖:谬误,荒谬,荒唐。
11、解释加点的字:(4分)欲负..而走()()12、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3分)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13、《掩耳盗钟》后演变为成语,比喻。
(4分)四、(共14分)魏武①行役②,失汲③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④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⑤此得及前源。
——选自《世说新语•假谲》注释:①魏武:即魏武帝曹操。
②役:打仗。
③汲:水源。
④饶:丰富。
⑤乘:利用。
14、文学常识:(3分)《世说新语》的作者是时期的(人名)。
我们在教材中学过的课文就选自《世说新语》。
15、解释加点的字:(2分)乃令.曰()16、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3分)士卒闻之...,口皆出水17、这个故事充分表现了曹操的特点。
(2分)18、这个成语故事叫,比喻。
(4分)五(共13分)宋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
赴举①他郡,乡人托以子偕②往。
乡人子失意③,山缀④榜末,先归。
乡人问其子得失⑤,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⑥更在孙山外。
”——选自宋·范公偁《过庭录》注释:①赴:赶赴。
举:科举。
②偕:共同,一块儿。
③失意:不得志,这里指落榜。
④缀:写。
⑤得失:成功与失败。
⑥贤郎:对别人的儿子的尊称。
19、解释加点的字:(2分)先归.()20、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3分)乡人托以..子偕往.。
21、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对孙山的描写,表现他“”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4分)22、这个成语故事叫,比喻。
(4分)六(共11分)楚人有鬻盾①与矛②者,誉③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④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⑤,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⑥能应⑦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选自《韩非子·难一》注释:①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②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
③誉:赞美。
④陷:攻破。
这里是刺透的意思。
⑤利:锐利,锋利。
⑥弗:不,没有。
⑦应:回答。
23、解释加点的字:(4分)(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或.曰()24、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3分)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25、这个成语故事叫,比喻。
(4分)七(共11分)赵高①欲为乱②,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③,持鹿献于二世④,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耶?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⑤诸言鹿者以法⑥。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记》。
【注释】①赵高:秦宦官,秦始皇死后任中丞相,专权,后被子婴所杀。
②乱:谋反。
③验:试探。
④二世:秦二世,胡亥,秦始皇少子。
公元前21 0-207年在位。
⑤阴中:暗中。
⑥以法:使……伏法,处死。
26、解释加点的字:(4分)(1)或.言马以阿顺赵高()(2)赵高欲为.乱()27、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3分)丞相误.耶?谓.鹿为.马。
28、这个成语故事叫,比喻。
(4分)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专项训练参考答案1、战国,《买椟还珠》、《郑人买履》《滥竽充数》中任选一个,要有书名号。
2、走:逃跑;跑。
释:放下。
3、兔子不能够再次得到,然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嘲笑)。
“得、而、为”各1分。
4、《守株待兔》,要有书名号。
5、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6、我们不能一直心存侥幸(我们不能不劳而获;我们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应该付出努力来获得成功。
7、方:正,正在,正要;舍:舍弃,放弃,丢弃。
8、渔夫发现后,一起把它们捉去了。
“得、并、之”各1分。
9、“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比喻双方相争持不下,让第三方得利。
10、反对。
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11、欲:将要,想要。
负:背。
12、他怕别人听到钟声后跟自己抢钟。
主语补出1分,“闻、之”各1分。
13、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或自欺欺人。
14、南朝的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
15、下令,命令。
16、士兵听了曹操的话以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
17、聪慧,智慧,随机应变。
18、《望梅止渴》。
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19、返回,归来。
20、同乡人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孙山,让他们一同前往(省城)。
“以、托、往”各1分。
21、语言描写,滑稽才子。
22、名落孙山,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23、鬻:卖。
或:有的人。
24、拿(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以、之、何如”各1分。
25、《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或做事前后抵触。
26、或:有的人。
为:做。
27、丞相错了吧?把鹿叫做(称为)是马。
“误、谓、为”各1分。
28、《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八、叶公好龙(共7分)叶公①好龙,室中雕文②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③之,窥④头于牖⑤,拖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⑥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⑦。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选自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五》注释:①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②雕纹:雕刻的彩绘、花纹。
“文”通“纹”。
③下:下降。
④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⑤牖(yǒu):窗户。
⑥还(xuán):通“旋”,意为转身。
⑦五色无主:神色不定,形容仓皇失措。
29、解释加点的字:(2分)弃而还走.()30、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3分)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31、《叶公好龙》比喻。
(2分)九、击鼓戏民(共14分)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①,饮酒醉,过②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
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
居数月,有警③,击鼓而民不赴④,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注释:①为鼓以与百姓为戍:击鼓召集百姓来守卫城。
为鼓,击鼓。
与,同盟,在文中也可以解释为“召集”。
戍,守城。
②过:过失,错误。
③警:警报,紧急的情报。
④赴:去,前往。
32、解释加点的字:(4分)(1)居.数月()(2)使.人止.之()()33、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3分)乃更.令名号而民信之..。
34、“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35、从全文来看,厉王是一个的人。
(2分)36、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
(3分)十、揠苗助长(共17分)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而揠②之者,芒芒然③归,谓其人曰:“今日病④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⑤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①闵:担心,忧虑。
②揠:拔。
③芒芒然:疲劳的样子。
④病:疲劳,筋疲力尽。
⑤槁:枯死。
37、解释加点的字:(6分)(1)芒芒然归.()(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38、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3分)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39、宋人跑到地里将禾苗拔高的原因是“______ _______”,愿望是“___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分)40、作者借这个寓言,想要说明什么道理?(3分)。
41、《揠苗助长》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2分)十一、东施效颦故西施①病心②而颦③其里,其里④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⑤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选自《庄子·天运》注释:①西施:越国美女。
初由范蠡把她献给越王勾践,继又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
②病心:害心疼病。
③“颦”同“矉”颦,皱眉。
④里:乡里。
⑤挈:本意是用手提着,在此是带领的意思。
42、解释加点的字:(6分)(1)东施效.颦()(2)絜妻子而去.之走.()()43、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5分)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44、“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这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她“效颦”的后果是使自己越来越丑。
45、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