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专题学习心得
09历史学09202045 李琦惠
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形成了世纪初年产生的资产阶级“新史学”和20年代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各自的路径上,中国近代史研究得到初步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学体系在大陆全面确立并发展壮大,但在前进中也曾经历了曲折。
改革开放30年来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成就辉煌,有目共睹。
历史既是一门社会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学。
在大三这个学期,我们新开了一门学科——中国近代史专题,同时我们也认识了一位新的老师——印艳武老师。
学期将结束,简述学习中国近代史专题的学习心得。
《中国近代史专题》是我们历史学专业的必修课教材。
其主要内容包括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中国近代史上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问题。
其任务是培养我们系统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如何由封建的、独立主权国家,一步步演变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掌握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基本线索、史学理论和学习方法,深刻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特点及对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为历史教育领域发展培养专门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首先可以使学生了解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发展特点和近代中国历史的总体概貌。
其次,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上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重新思考,进一步认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是与非,提高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析能力,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解决能力。
说到中国近代史这一新的体系的形成,我们不得不肯定这与中国共产党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重视密切相关。
中共的重视使这一新的历史体系指导思想得以确立。
特别要提及的是第一届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会议成员戊戌遗老张圆寂,目睹秋瑾被捕就义场景的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创始人范文澜。
张圆寂遗老的信息我没有查到。
现对范文澜的生平进行简单的介绍,以对近代史深入学习。
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字仲云,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家。
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等校任教。
其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通史的著作。
范文澜既懂得马克思主义,又熟谙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较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民族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他的著作的独特风格。
两书虽都有缺点,大醇小疵,功绩是首要的。
20世纪史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近代史》的撰写,这部书的诞生标志着近代史研究进入了科学阶段《中国近代史》(上册)于1945年在延安著成。
这部著作的主要意义是:标志着近代史研究进入了科学的阶段。
它所奠定的基本格局和提出的一系列深刻论断,影响了近代史研究达数十年之久。
范文澜的著作,造端宏大,材料新颖,依据大量中外文献资料加以分析,系统地论述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演变过程,侵略与反侵略、爱国与卖国的激烈斗争,恢复了近代史的本来面目,帮助人民认清帝国主义和卖国势力是造成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灾难深重的根本原因,激发人民进行英勇斗争,推翻阻碍中国社会前进的凶恶敌人和腐朽势力。
在解放战争期间,在为迎接新中国成立而奋斗的历史关头,认识这段历史是与当时进行的推翻三座大山的斗争直接相联系的。
因此许多爱国青年读了范著《中国近代史》而奔向解放区,发挥了历史著作的巨大战斗作用。
它们的问世,过去了四十多年、五十年,至今提起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通史和近代史著作,人们仍然要首先举出这两部分。
这种情形,近乎绝无仅有。
范文澜的近代史著作完成至今已过去半个世纪,这一领域的研究,经过许多学者的努力,探索的广度和深度已有很大的拓展,这是很可喜的。
印艳武老师是一位很深沉的老师,但讲到生动之处却往往激昂澎湃,特别是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中国近代史上抗战时期真实的影像记录,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历史,我们很喜欢。
经过课堂的学习,我们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比如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上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爱国主义为主题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受苦受难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人反对外国侵略的历史。
近代爱国主义源远流长,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 ,无数中华儿女为反对外国侵略,抛头颅,洒热血,充分表现了爱国主义的革命精神。
今天,爱国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建设社会主义强的纽带,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二)、以实事求是为原则。
作为一名历史学专业的学生要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无论著书还是立说,都不被政治压力或某些权威思想所左右,要以无畏的勇气和胆识,对历史事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三)要不断思考,勇于创新。
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创新意识始终是衡量学术价值的重要标准。
我们要不囿于成论,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对近代史研究领域进行多维透视 ,提出独到的见解。
不错,近代史研究要不断创新,譬如对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课题要作更深入的考察,以此更加深化对近代化进程的认识;对于社会结构、下层民众、区域经济和文化以至秘密结社等等课题都应推进研究;对于一些历史事件、人物、思潮等应进一步作具体分析和全面评价。
但是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都应以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思想来进行,才能得出经得起历史事实考验的正确认识,而绝对不能以为“创新”就是要否定、推翻以往人们普遍接受的结论。
近代史研究又担负着教育人民、特别是教育青年一代的任务。
对于近代百年史如何认识,是同对当前社会前进的方向,以至对世界政治格局如何由19世纪演变到今天、西方国家对华政策如何演变到今天的正确认识直接相联系的,同在坚持对外开放之中发扬爱国精神和民族正气相联系的,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
所以,我们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