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理清情节,在情节发展中注意欣赏精巧的结构,领会情节发展偶然中的必然性。
2.评价人物形象玛蒂尔德。
重点难点:1、欣赏精巧的结构。
2、评价人物形象玛蒂尔德。
教学方法:1、点拨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检查预习效果。
2、梳理课文结构。
3、分析课文情节设置的妙处。
教学过程:她如昙花一现,她如流星一闪,她有过夜会狂欢,她曾受尽十年辛酸,,她是谁呢?今天,让我们走进《项链》那浮华的社会看看主人公是怎样生活的?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学生介绍世界短篇小说创作情况。
2、学生介绍莫泊桑。
3、学生介绍课文背景。
4、学生听写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5、学生检查“自主落实”部分练习。
二、出示课堂教学目标1、梳理课文结构。
2、分析课文情节设置的妙处。
三、课堂达标教学1、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线索写了哪些情节?明确: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大部分:借项链(从开头到“接着就带着这个宝物跑了。
”)第二大部分:失项链(从“夜会的日子到了”到“她照他说的写了信。
”)第三大部分:赔项链(从“过了一个星期”到“也可以成全你!”)第四部分:发现项链是假的(从“一个星期天”到结束)(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老师小结: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主人公玛蒂尔德为了参加一个舞会,向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借项链”;舞会上,主人公大出风头,却乐极生悲,“丢项链”;为了赔偿别人的项链,路瓦栽夫人含辛茹苦,“赔项链”;凑足了项链的价钱,却欠下了一笔需整整十年拼命劳作、省吃俭用才能偿还的债务,于是她不顾一切“还债务”;最后,当她松了一口气,却得到这样一个消息,她借的项链原来是假的。
小说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情节,让向往豪华、追求舒适的玛蒂尔德从梦幻的云端结结实实地被摔了下来,并为此付出了十年青春。
真是“一夜虚荣,十年辛酸”。
2、在这几个情节中,哪些情节出人意料?你欣赏吗?欣赏的理由是什么?明确:丢项链——人物命运的至高点和转折点。
识项链——人物再次受到命运的捉弄,亦是小说的高潮。
3、鉴赏精巧构思(1)“借项链”是命运转折之由,在玛蒂尔德身上,为什么是必然?明确:序幕写她的梦想,为下文她参加舞会赶制新衣及借项链作了充分的铺垫。
(2)“丢项链”看似偶然,为什么又真实可信?明确:舞会上的狂热,以及后来的逃走,很容易丢失东西。
(3)“识项链”中得知项链是假的,是否符合情理?在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三次伏笔:女友的慷慨——老板的回答——还时女友的随意4、构思的“巧妙”体现在哪里?“深刻”体现在哪里?明确:巧妙之处:(1)结局的出人意料。
项链原是赝品直到最后才通过路瓦栽的女友道破,不仅使女主人公大吃一惊,而且读者也会感到意外。
(2)铺垫与伏笔,为开展情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意料之外的事情,却也在情理之中。
因为在描写中作者已作了三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二是当路瓦栽夫人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已说明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首饰。
当路瓦栽夫人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薄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也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的。
这样描写就更能增加情节的波澜,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深思。
深刻之处:(1)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小说通过这样一个十分巧合而又真实自然的故事,尖锐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同时,对受尽生活愚弄的主人公又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2)四个有关项链的情节都是玛蒂尔德对生活的抉择。
(3)项链是假的,衬托玛蒂尔德的单纯、诚实与守信,也暗示着上流社会的虚伪。
四、总结全文以“项链”为线索从“借”到“失”,从“失”到“赔”,步步展开,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在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如此环环相加的情节,如《智取生辰纲》中伏笔与照应的手法,《我的叔叔于勒》中巧遇的必然性,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的结尾,均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作业1、分析马蒂尔德人物形象的塑造。
2、完成“名师点拨.思与用”部分练习。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鉴赏人物性格的塑造。
2、分析马蒂尔德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说为突出人物命运的不幸与难测,作者设计了丢项链这一看似偶然事件,又设计了识项链这一戏剧性的结尾,鲜明地表现了玛蒂尔德性格特点,今天我们一起鉴赏人物性格。
二、检查作业1、检查“名师点拨.思与用”部分练习。
2、说说作者是怎样塑造马蒂尔德的。
三、出示课堂教学目标1、鉴赏人物性格。
2、分析人物形象。
四、达标学习1.进一步深入情节,分析在不同情节中作者对人物的描写,透视人物心理、性格发展过程:①借项链前,有一个词语使用频率最高,是哪个?玛蒂尔德有哪些想法?明确:梦想;想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②得到请柬后,情绪怎样变化?明确:懊恼地丢→哭起来→迟疑地提出要求→似郁闷、不安、忧愁→迟疑而焦急地借→跳、搂、亲、跑。
(学生快速阅读第4-7节,提问)③舞会上她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明确:陶醉④舞会结束,她想到的是什么?明确:赶快逃走⑤丢项链后,她怎样处理这件事?明确:她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
一个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
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⑥怎么还债的?明确:辞退女仆、迁移住所。
剧洗杯盘、洗衣、倒垃圾、提水、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
⑦十年后,还清了债务。
玛蒂尔德再次见到女友,她为什么要告诉女友十年前的事实?明确:内心的坦然总结:小说《项链》的心理描写,细腻地揭示了人物的心态。
作者极善于捕捉一些富有特色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人物形象极具典型性。
路瓦栽夫人是个小职员的妻子,生活并不富裕,但她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荣华富贵怀有无限羡慕之情。
由于对婚姻的不满意,便感到痛苦,看望一个有钱的女友回来,“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好几天。
她是一个艳羡虚荣、追求奢华的庸俗的妇女。
为了在夜总会上出风头,以满足她的虚荣,她想方设法准备衣着,并向她的女友借来项链。
不料乐极生悲在归途中竟丢失了借来的项链。
为了赔偿项链,她不得不下决心忍受精神上的痛苦,承受经济上的压力,“显示出一种英雄气概”,去过穷人才懂得的艰苦生活。
她千辛万苦地度过了十年的艰辛岁月,片刻的虚荣换来的却是十年的辛酸。
这正是对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的一个强烈讽刺。
但她仍对那片刻的虚荣念念不忘。
谁知用十年辛酸还清债务以后,才发现原来项链是假的,这对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强烈的虚荣心造成路瓦栽夫人悲剧的必然性。
2.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评价玛蒂尔德(1)课后练习二,提供了对玛蒂尔德的三种看法,请同学选择或综合,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思考、研讨玛蒂尔德这一人物。
(2)教师归纳:①玛蒂尔德的悲剧是由她的“梦想”引起的,题中指明这是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我们跳出阶级论,思考玛蒂尔德该不该有梦想?如何看待她的梦想?这是一种正常的生活追求,符合人性中爱美、爱豪华的心理,虚实荣心人皆有之,只是程度有别。
她参加舞会只是展示美丽,得到艳羡,并没有损害他人,而且晚会后她没有依靠男宾,甚至部长去解决困难。
她那狂乱的虚实荣心,是她的缺点,也是人性的弱点。
②作者在文中感叹:“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成全你!”玛蒂尔德是不是听任命运摆布,她心中有无宿命论思想?她的“英雄气概”,“毅然决然”的选择偿还债务,表现了她在命运面前的坚强、勇敢、果断。
再次见到女友,她仍然亲昵地称呼对方,说明十年的经历后,说:“不过事情到底了结了,我倒很高兴了”,甚至“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说明她对命运无所抱怨与悲叹,有着敢做敢当的自豪。
③题3认为“她先是因为虚荣心导致错位,后又诚实劳动导致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她美丽的可爱在哪里?诚实守信,勤劳坚忍。
综合点评:玛蒂尔德这一形象反映了人性的渴求,同时暴露了人性的弱点,容易为激情所驱使,容易“一失足成千古恨”等等。
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妇女形象。
作家借她嘲讽了人们的虚荣心理。
五、总结《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精品。
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她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并为此而努力。
结果,她从梦幻的云端被结结实实地摔了下来,并为此付出了十年青春作为代价。
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
三、课文的结构(一)故事情节序幕部分——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得知项链是假的(二)几个问题1、两处关键情节提示:作者在构思结构时,有两处十分重要,是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
由于这两个情节的出现,才使整个故事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变。
若没有这两个情节,就不可能出现后文的情节。
请找出来,是哪两个情节?第一处:请柬。
请柬的出现,使主人的欲望膨胀,命运发生突变,平静的生活起了波澜。
第二处:披衣逃走。
披衣——寒伧——丢脸——逃走——丢项链。
情节突变,急转直下。
导致人物命运有一次突变。
2、出人意料结尾提问: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一笔,让人大吃一惊。
是否在情节上有些突兀呢?前面有没有暗示,请找一找?①借项链时:“挑吧,亲爱的”、“还有呢。
你自己找吧”、“当然可以”————可见不珍贵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没有任何犹豫,也没有任何叮嘱——贵重的东西借给人家,总要叮嘱一番,这是人之常情。
②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没打开盒子看”———毫不在意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验明一下“正身”,这说明借出的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首饰。
③买项链时:“我只卖这个盒子”—不是原装货当玛蒂尔德拿着空盒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帐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
”这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
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是假的似乎很意外,但掩卷回思,却又在情理之中,并没有耍花招欺骗读者。
相反,倒显出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四、玛蒂尔德的形象分析(一)学生阐述(阐述的观点可多种多样,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正反面兼有的)1、“诚实守信”观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
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
她和丈夫的道德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使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因祸得福,无意中成了受惠者。
2、“勤劳坚强”观玛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