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省商洛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陕西省商洛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陕西省商洛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为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陕政办发〔2012〕5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社区服务体系,是指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以社区全体居民、驻社区单位为对象,以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支持、社会多元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

目前,我市共有12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736个村民委员会、9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十一五”期间,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及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取得初步进展。

截止2011年底,全市公共财政投入2100多万元,新建、改扩建73个城市社区服务站、4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7个县级社区服务中心,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302个,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8%。

二是社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全市目前有社区居委会干部580多人,在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社区禁毒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区志愿者组织发展迅速,有30多万人从事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成为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是社区服务方式不断改善。

在城市,各县区依托社区服务中心、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城市社区服务站,开展“一站式”服务,有效方便了居民生活,促进了社会和谐。

在农村,坚持把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相结合,普遍建立了集党群和自治组织活动阵地、科技服务室、文体活动室、卫生计生室、警务调解室、图书阅览室、便民超市等为一体、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公共服务基本配套、活动形式灵活多样的村级社区服务中心。

四是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全面展开。

各县区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广泛开展富有特色的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有力促进了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是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助力工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

但就总体情况而言,我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城乡社区服务发展失衡的问题尤为突出,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专项服务设施建设刚刚起步,基本公共服务匮乏。

“十二·五”时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我市城乡基层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难得机遇和重大挑战。

一是社区服务内容亟待丰富。

随着我市城镇化和老龄化快速发展,社区服务群体日益增多。

目前,全市总人口24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6万人,占16.4%,农村人口201.4万人,占83.6%。

大量低保人口、下岗失业人员和残疾人等特殊社会群体,对社区服务的要求最迫切、依赖程度最高。

同时随着社会转型、企业转制和政府转变职能,社区服务内容日益扩大。

城乡社区除承担大量的治安、卫生、计生、文体、就业、社会救助、优抚、扶老、助残等传统政府公共服务项目外,还要承担社区禁毒、社区矫正、社区养老、流动人口管理、社区消防、商业维权、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家政服务等新任务。

二是社区服务设施严重短缺。

在城市,仍有17个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面积达不到300平方米。

在农村,建设了302个社区服务中心,覆盖率仅为17.3%,远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三是社区服务人才短缺。

由于工作任务繁重、报酬偏低、缺乏上升空间,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从事社区管理服务工作。

现有社区服务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大专以下文化程度,且普遍缺乏系统的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培训,工作方法欠缺,结构亟待优化,素质亟待提高。

四是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

社区服务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分散投入的问题较为突出,资源整合不够,难以形成整体合力。

因我市经济欠发达,社区服务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部分地方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必要支出得不到保障,社区服务工作经费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配套资金缺口较大,社会参与机制和制度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从统筹城乡社区建设出发,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为抓手,促进政府公共服务、村(居)民志愿互助服务、商业性便民利民服务向社区覆盖,逐步建立面向全体村(居)民,主体多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二)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服务群众。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村(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村(居)民的服务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村(居)民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真正把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服务百姓、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

2、统筹城乡,整体推进。

统筹城乡社区服务体系规划、服务设施建设、服务资源配置、服务队伍建设、服务产品供给,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制度,促进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整体推进城乡社区服务资源共享、组织共建、队伍共管力度,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格局。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体现社区服务的公益性和便民利民特点,增强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的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事业,发挥多元主体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4、资源整合,共建共享。

充分发挥现有服务设施和网络作用,逐步整合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有关的资金、项目和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成本,防止资源浪费。

注重社区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社区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和共驻共建机制,发挥综合效益,增强服务功能。

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既要全面谋划、科学布局、注重长远、整体推进,又要坚持从各县区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既要把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普遍性、规律性特点,又要区分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力戒形式主义。

(三)发展目标从我市市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出发,按照中省提出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到2015年,力争完成742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实现覆盖率达到42%的目标;启动镇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力争完成70%的镇(办)社区建设任务;实现城市社区服务设施全覆盖。

基本建立社区服务信息化网络平台,形成市、县区、镇(办)、社区四级互联互通信息连接网络,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市实际,覆盖全体社区居民群众,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比较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

1、社区服务设施更加健全。

按照每百户居民不低于20平方米的标准配置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力争“十二·五”末,城乡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60%,基本建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力争“十二·五”末,各县区均建成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基本实现社区信息服务流程的规范化和服务质量的标准化。

2、社区服务内容不断充实。

推动社区公共服务广覆盖,群众性互助和志愿服务制度化,社区专业服务和商业服务兴旺发达,建立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商业性便民利民服务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内容体系,实现居民群众生活舒适方便。

力争“十二·五”末,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覆盖到所有的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3、社区服务队伍日益壮大。

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几点意见》(陕办发[2009]20号)精神,通过换届选举工作,拓宽社区工作者的选拔渠道,加快推进社区工作人员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

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素质,鼓励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社会工作者等社会优秀人才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大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

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使全市每个社区都有2名大学生。

落实好社区工作人员的报酬待遇,做好社区干部培训工作。

同时,加强对进驻社区的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的引导和管理,通过共驻共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区规范化管理。

力争“十二·五”末80%以上的社区党员和30%以上的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基本形成一支专业素质较高、服务能力较强、社区居民满意的社区服务队伍。

4、社区服务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强理论研究和舆论宣传,通过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理顺社区内外权责关系,健全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政府与社区间的合作机制、社区组织之间的互动机制,优化社区服务发展的制度环境。

力争“十二·五”末,80%以上的居民委员会实行直接选举,每个社区至少拥有3个以上的社区社会组织,基本建立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利益协调、规范有序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

三、重点任务(一)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服务1、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

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专业服务机构,开展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体教育、社区安全、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邮政服务、科普宣传、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服务项目,切实保障优抚对象、低收入群体、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服务需求。

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

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以开展创先争优及“三问三解”活动为抓手,大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社区组织协助、社会力量参与的社区公共服务新格局。

——发展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

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加强街道和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平台建设,配备标准化的设施设备,完善服务功能。

大力发展以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等为重点的家庭服务业,实施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定向培训工程,社会保障卡、社会服务信息落到社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