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评价

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评价


• 第九章效益评价
• 9.1 效益评估 • 9.2 生态效益 • 9.3 社会效益 • 9.4 经济效益 • 9.5 总体评价与展望
• 主要附表 • 1、自然保护区现状统计表 • 2、自然保护区土地资源及利用结构 • 现状表 • 3、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表 • 4、自然保护区主要建设工程规划表 • 5、自然保护区建设设备清单 • 6、自然保护区建设投资概算与安排表
• 1.3 多样性(10分)


a、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极为复杂,类型复杂多
样;物种相对丰度极高,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
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40%,或高等植物种数>2000
种,或脊椎动物种数>300种(10分)

b、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比较复杂,类型比较丰
富;物种相对丰度较高,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
d、人为干扰非常明显,且核心区受到人为破坏 (0分)

• 2 可保护属性(20分)

• 2.1 面积适宜性(8分)

• a、 面积足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总 面积>20000公顷,且核心区面积>2000公顷(8分)
• b、 面积基本满足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其总面积10000-20000公顷,且核心区面积>1000公 顷(5分)
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评价
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 内容(章节) l、项目概况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市场分析、预测 4、项目建设选址及建设条件论证 5、项目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 6、项目外部配套建设
7、环境保护 8、劳动保护与卫生 9、消防 10、节能、节水 ll、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12、国民经济、项目财务评价 13、项目建设周期及工程进度安排 14、结论 15、项目建设附件、附图
和土地权属纠纷,最近一年管理工作年度考核 等级为“一般”及以上等级;
• ③ 评审分值>60。 • 3、县(市)级自然保护区 • ① 面积3万亩以上,无林权和土地权属纠纷; • ⑦ 评审分值>40 • 4、自然保护小区 • ① 面积2000亩以上; • ② 保存较好的天然林生态系统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
• 3、 工艺流程图
• 4、 主要车间(单项工程)布置方案简图
• 5、 其它
•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大纲
• 前言 • 第一章 总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规划依据 • 1.3 规划的指导 • 1.4 规划期限
• 第二章 基本概况及现状评价 • 2.l 基本情况 • 2.1.1 地理位置与范围 • 2.1.2 自然条件 • 2.1.2.1 地质地貌 • 2.1.2.2 气候 • 2.1.2.3 土壤 • 2.1.2.4 水文 • 2.1.3 社会经济状况 • 2.1.3.1 行政区域 • 2.1.3.2 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
b、 属全国或生物地理区的最好代表(12分) c、 属生物地理省的最好代表(6分) d、 代表性一般(0分) 1.2 脆弱性(15分) a、 地理分布狭窄、破坏后极难恢复(15分)
b、 地理分布较狭窄、破坏后较难恢复(10分) c、 地理分布比较狭窄、但破坏后恢复的难度不大(5分 )
d、 地理分布较普遍,破坏后容易恢复(0分)
度等。
• 二、条件 • 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①面积15万亩以上;
• • ②已建省级保护区3年以上,无林权和
土地权属纠纷,近两年管理工作年度考 核等级均为“好”及以上等级;
• • ③评审分值>80。
• 2、省级自然保护区 • ① 面积l 0万亩以上; • ② 已建县(市)级自然保护区2年以上,无林权
c、 在国内分布较少或有特殊保护价值(2分)
d、 在国内分布比较普遍(0分)
• 1.5 自然性(10分) • 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保护区
内无居民(10) 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
且核心区内无居民(5分)
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干扰,核心区内有少量 居民分布,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3分)
• 3、保护管理基础
• ① 建区状况(6分) 一 是否已建保护区,级别

如何;
• ② 基础工作〔6分〕一 科学考察、本底资源

掌握和总体规划等完成情况;
• ③ 管理条件(8分)一管理所需的工作、生活用房、 供水、供电设施、道路、交通工具、通讯设施、仪
器设备等基础设施状况,管理机构是否健全。专业
技术人员在管理人员中所占比例,运转经费保障程
• (七) 技术方案、总平面布置方案比选说明
• (八) 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产品市场

调查报告
• (九) 引进技术的考察报告、设备分交协议
• (十) 利用外资项目各类协议文件
• (十一) 其它
• 除以上外,附图包括:
• 1、 建设地址地形或位置图(注有等高线)
• 2、 总平面布置方案(注有标高)
• 2.1.4.1 历史沿革
• 2.1.4.2 法律地位
• 2.2 现状评价 • 2.2.1 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 2.2.2 保护区管理水平评价 • 2.2.3 保护区经济评价 • 2.2.4 保护价值 • 2.2.5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 第三章 总体布局 • 3.1 保护区性质和保护对象 • 3.1.1 保护区性质 • 3.1.2 保护对象 • 3.1.3 保护区类型 • 3.2 规划目标 • 3.2.1 总体目标 • 3.2.2 近期目标 • 3.2.3 中期目标
• 4.6 生态旅游规划 • 4.6.1 本区生态旅游的原则 • 4.6.2 规划的指导思想 • 4.6.3 旅游资源评价 • 4.6.3.1 旅游优势 • 4.6.3.2 山地景观 • 4.6.3.3 水域景观 • 4.6.3.4 生物景观
• 4.6.4 旅游发展前景预测 • 4.6.5 环境容量分析 • 4.6.6 客源和市场分析 • 4.6.7 环境质量控制 • 4.6.8 绿化美化规划 • 4.6.9 三废处理 • 4.6.10 旅游项目规划 • 4.6.11 旅游效益分析

d、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物种
相对丰度较低,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
内物种总数的比例<10%,或高等植物种数<500种,或脊椎
动物种数<100种(0分)
• 1.4 稀有性(10分) • a、 属世界性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10分)
b、 属国内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5分)
• 3.2.4 远期目标
• 3.3 保护区功能区划
• 3.3.1 区划原则
• 3.3.2 区别依据
• 3.3.3 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

实验区)
• 3.4 总体布局
• 第四章 规划内容 • 4.l 保护管理规划 • 4.1.1 保护的原则和目标 • 4.1.2 保护措施 • 4.1.3 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 • 4.l.4 防火规划 • 4.1.5 保护方式 • 4.1.6 病虫害防治规划
• 第六章投资概算 • • 第七章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 7.1 组织机构设置原则 • 7.2 组织机构 • 7.3 人员编制 • 7.4 组织机构的任务、作用和职能
• 第八章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 8.1 政策保证 • 8.2 组织保证 • 8.3 资金保证 • 8.4 人才保证 • 8.5 管理保证 •
• 4.4 基础设施规划 • 4.4.1 局、站址规划 • 4.4.2 界碑、桩和指示牌规划 • 4.4.3 道路建设规划 • 4.4.4 供电与通讯规划 • 4.4.5 生活设施规划
• 4.5 社区共管规划 • 4.5.1 社区共管的原则和目标 • 4.5.2 社区共管规划 • 4.5.3 团组织周边最佳产业结构模式 • 4.5.4 人口控制和社区建设
主要附图
• 1、 自然保护区位置图 • 2、 自然保护区植被图(5一10万比例尺) • 3、 自然保护区动物分布图(5一10万比例尺) • 4、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5—10万比例尺) • 5、 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规划图(5—10万比例尺)
• 主要附件
• 1、 本底资源调查报告 • 2、 建立及规范保护区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 3、 保护区动植物名录(标明保护等级、多度、频度等) • 4、 总体规划专家评审意见
• 4.7 多种经营规划 • 4.7.1 多种经营活动的原则 • 4.7.2 多种经营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 • 4.7.3 多种经营项目和生产规模 • 4.7.4 多种经营项目效益分析
• 第五章重点建设工程
• 5.1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 5.2 科研设施和监测工程 • 5.3 宣传教育和培训工程 • 5.4 生态旅游设施工程 • 5.5 多种经营设施工程
• c、 面积尚可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总面积 5000-10000公顷,且核心区面积>1000公顷;或总面 积>2000公顷,核心区面积>600公顷的以岛屿状自然 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2分)
• d、 面积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或总面积 <5000公顷,且不能满足c有关条件的自然保护区(0 分)
建立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和条件

• 一、评审标准
• 1、自然属性
• ①典型性(15分)--对生物地理区的代表程度

和物种在区系和分类学上的代表意义
• ②脆弱性(15分)一地理分布狭窄,易受破坏,
•பைடு நூலகம்
且不易恢复的程度。
• ③多样性(10分)—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类型

和保护物种的丰富程度。
• ④ 稀有性(10分)—物种的珍稀濒危程度。
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达25%-40%,或高等植物种数
达1001-2000种,或脊椎动物种数达201-300种(5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