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物理测井技术专业基本要求

地球物理测井技术专业基本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地球物理测井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专业名称地球物理测井技术专业代码540206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专)毕业生学制与学历三年,专科(含成人专科)就业面向1.职业领域在石油、煤炭、金属、水文勘探等部门从事测井作业施工、测井仪器维修和保养、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

2.目标岗位测井工、测井绘解工、测井仪修工3.发展岗位测井仪器操作员、测井队队长、测井仪器维修工程师、测井资料复核员、测井监督、测井生产调度、测井项目经理等。

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测井生产的综合职业能力;能从事测井作业施工、测井仪器维修和测井资料综合解释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素质结构要求(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较高的文化修养;(2)具备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3)具备认真负责、锲而不舍、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4)刻苦钻研业务、吃苦耐劳,具有擅于合作的团队精神;(5)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乐观的人生态度;(6)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素质。

2.职业岗位能力要求(1) 具有测井仪器使用、操作的能力;(2) 具有测井仪器维修、检测、刻度、保养的能力;(3) 具有测井生产施工、组织与管理工作的能力;(4) 具有测井资料采集、验收、处理与综合解释的能力;(5)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写作能力。

3.职业岗位知识结构要求(1) 掌握地质学基础等基本理论和知识;(2) 掌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等基本理论和知识;(3) 掌握测井方法和测井仪器工作原理的基本知识;(4) 掌握测井资料处理与综合解释的基本理论知识;(5) 掌握测井技术的QHSE基本知识及测井生产工艺流程。

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已纳入教学计划中,毕业生应取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或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测井工”或“测井仪修工”或“测井绘解工”职业资格证书(中级)。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一)课程体系框架通过行业企业专家、公司经理的座谈讨论,以及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结合地球物理测井技术专业现状,在相关企业专家指导下,按照测井工作思路,参照相应职业岗位要求,对测井群岗位的核心能力进行分析。

在职业核心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对测井工、测井仪修工、测井绘解工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进行分析,将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融入教学体系中,按照“职业基本技能→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拓展技能→职业综合技能”的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过程,分析专业所需开设的课程,提出了以“测井生产施工、仪器维修、资料解释”的课程体系,见图1。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知识、职业能力、素质的要求,本专业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组成。

课程设置不追求学科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必须、够用”为度。

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提高课程的综合性,强化实践性教学,改善课程内部结构在人才培养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把课程提炼为:公共文化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课、职业素质拓展课(见表1)。

图1 地球物理测井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图(二)职业核心课程简介1.电法测井(78学时)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电工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课程主要讲授普通电阻率、侧向、微电阻率及感应测井的原理;测井曲线的影响因素和应用;各种测井仪器的工作原理、刻度、操作、维护、保养、常见故障的排除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法测井的基本原理,测井曲线的特点、影响因素,测井资料的应用;电法测井仪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电路分析,具备能够利用电测测井曲线进行分析储集层的能力和对各种电法仪器进行维修、维护保养的能力。

2.声波测井(52学时)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电工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课程主要讲授补偿声波、长源距声波、声幅测井的原理;各种测井曲线的影响因素和应用;补偿声波测井仪器的工作原理、刻度、操作、维护、保养、常见故障的排除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声波测井的基本原理以及声波测井仪器的工作原理、使用维护和保养方法,具备能够利用声波测井曲线进行分析储集层的能力和对声速测井、声幅测井仪器维修、维护保养的能力。

3.放射性测井(65学时)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电工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课程主要讲授自然伽马、自然伽马能谱、密度、中子、中子寿命测井的原理;测井曲线的影响因素和应用,以及自然伽马测井仪器、密度测井仪器、中子测井仪器的工作原理、刻度、操作、维护、保养、常见故障的排除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伽马测井、密度测井、中子测井的测量原理、曲线特征、测井仪器工作原理,具备能够利用放射性测井曲线进行分析储集层的能力和对放射性测井仪器维护保养的能力。

4.测井资料处理与综合解释(100学时)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放射性测井、声波测井、电法测井、计算机应用基础、VB程序设计语言、地质课程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课程主要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对“油、气、煤、水层在各种测井曲线上的特征,划分储集层的方法,地层参数的确定方法”等知识目标的讲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储集层的特征,油、气、煤、水层定性和定量解释方法,具备能够对测井资料进行手工解释及熟练使用测井解释软件处理资料的能力目标。

5.测井生产工艺实训(3周)先修课程:电子技能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训练使学生了解测井生产施工中常见事故,测井井口设备工作原理,测井生产施工步骤等,具备熟练操作地面仪器、安装井口设备和连接下井仪器的能力。

(三)教学进程安排(四)教学环节安排(五)说明本专业课程包含五类:公共文化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课、职业素质拓展课,总课时为2657学时。

其中公共文化课十一门642学时,占总学时的 24.2%,职业基础课七门426学时,占总学时的16%,职业技术课八门473学时,占总学时的17.8%,职业技能课九门936学时,占总学时的35.2%,职业素质拓展课任选5—7门,占总学时7%。

各类实践课与实验课为1318学时,理论课为1339学时,实践课占总学时的50%。

职业基础及职业技术课的课程实验实训学时与课堂教学学时之比应为19%。

按照“课程教学按16学时折算1学分,集中实践环节按1周折算1学分”的计算方法,折算总学分141.5学分,其中实践课程(其中集中实践39学分,其它实践课16学分,不包括入学教育、毕业教育)55学分,理论课86学分。

教育教学114周,寒暑假36周,在校总周数150周。

公共文化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职业技术理论课从实用性出发,既体现专业方向,又适度拓宽专业知识面。

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1.专业教学团队高职高专的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必须组建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为人师表、从严治教、教学改革意识强、教学水平普遍较高、学生满意率高的老中青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团队。

学校应有师资队伍建设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有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稳定人才的良性机制,以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以改善教师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制定激励措施,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1)专业教师应具备普通高等学校教师任职资格或经过教学工作培训的中、高级技术人员。

(2)专业带头人应具备高级职称、中青年教师、双师型教师的条件。

(3)专业教师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中青年骨干教师不低于60%,中级以上职称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0%以上。

(4)师生比适宜,满足本专业教学工作的需要,一般应低于1:16~1:18。

(5)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应从企业聘请一定数量、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应具有中级(或技师)以上职称,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5年以上。

兼职教师数占专业教师的30%左右。

2.教学设施为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现代高职教育的理论,应将科学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并重。

实践性环节在培养技术人才的教学环节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行业要求较高、针对性较强的资源勘查类学科专业而言更是如此。

(1)校内实训基地。

应具有满足实践教学的测井数控仪器2套以上;使用工具按每次每小组(2-5人/组)一台设备配置;配备10口井以上的测井曲线综合图纸,每口井资料的数量按每次每人配备1张;计算机按每次每人一台配备。

现有仪器设备完好率不低于90%。

应具有满足基础及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实验室。

按每次每小组(2-5人/组)一台设备配置。

应具有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的专业教室。

(2)校外实训基地。

至少应具有两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满足生产认识实习和工学结合实习的要求。

(3)信息网络教学条件。

校园网络能覆盖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寝室。

网络速度容量应满足语音、数据和视频的需求,具有高性能、高带宽、稳定可靠的网络传输环境。

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开发模拟的教学项目;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职业核心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和师生互动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应具有满足信息网络教学的互联网,终端设备按每人每台套配备。

3.教材及图书、数字化(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教材选用须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公共文化课、职业基础课程应选用正式出版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对行业性较强的课程可以使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自编教材、讲义或校企合作教材。

图书馆藏书量应达到高职高专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规定的生均60册,并每年都要有一定数量的新增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相关图书及邻近学科的图书,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专业性期刊种类相对齐全,并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

应有一定数量与本专业相关的中外文图书和期刊资料,对专业性期刊要注意保存、装订成册、积累学术科技资料。

利用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库(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标准标准、校本教材、职业能力达标标准、监控评价体系、电子教案、讲课录象、试题库、课件、综合练习、在线自测、行业职业标准规范等)制成网页置于网上,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拥有数字化资源和检索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各种信息资源的工具,拥有职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库。

4.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教学法、项目导向、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分组讨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演示示范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