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青年专题第34卷(总第176期)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主持人陆士桢(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政治参与是青年社会参与的重大课题,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不仅关系到青年自身的政治成熟与社会性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主流价值传播、政治价值延续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刊组织的三篇文章,以严谨的实证研究为方法,描述了我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状态,并以基本身份为变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于网络虚拟社团的研究则以细致的网络观测、文本分析为研究方法,描述了网络虚拟社团这一当代新兴青年社群的状态和发展特点。
研究的成果与发现为全面把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情况并积极予以应对,提供了基础的、科学的依据。
其严谨的研究方法,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当代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基本状况研究报告———全国范围内的基础调查■陆士桢潘晴(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北京100089;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北京100089)【摘要】一项全国范围内的关于当代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状况的基础调查显示,青年上网目的的多样化与聚焦性同时并存,而获取政治信息是青年网上排名第一的行为;青年网络参与的政治内容比较丰富,民生和主权问题是青年参与度最高的领域;国际政治是青年网络参与的重点之一,尤其重视国家主权利益;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意识虽然较强,但参与层次不高,在参加网络投票、民意测验以及组织网民关注某事件这三项典型的网络政治参与上,青年的参与度呈递减趋势。
【关键词】当代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政治信息收稿日期:2014-10-18作者简介:陆士桢,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青少年问题、社会工作;潘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陆士桢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11ASH006)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与调查的有陆士桢、漆光鸿、王蕾、顾飞、孙冉冉、潘晴、王成顺等。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网络政治参与悄然兴起,依靠网络获得政治信息,参与政治事件的讨论、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已成为现代中国民众最普遍的政治参与形式。
受传统观念及社会地位的影响,相对其他群体来讲,青年缺少政治话语权[1],而网络参与给他们提供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平台。
青年喜欢探索、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以及充满活力等诸多特点,注定使其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力量。
为准确描述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深入探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现象以及背后的原因,我们围绕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现状、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产生的动机和青年对网络DOI:10.16034/ki.10-1318/c.2015.01.012政治参与现状的认知或评价以及建议三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并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分析的划分方式,拟定地区抽样配额;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及CNNIC第30次互联网报告调查中网民的职业分类,拟定职业抽样配额;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各地区分年龄、性别的人口表)计算青年在各地区的总人数中的比重,选取代表样本的配额。
2013年6-12月,我们共发出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40份,回收率为98%。
将收集的资料整理、编码后通过EpiData3.1进行录入,最后基于研究的问题用SPSS18.0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一些基础的研究发现分析呈现如下。
一、青年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网络是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载体,青年网络使用情况是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影响因素,青年实际上网的情况到底怎么样?我们的调查有下列发现。
第一,青年平均每日上网时长集中在0-4小时,以2-4小时最多。
由表1可以看出,每日上网时长在2-4小时的比例最大,占36.8%,加上0-2小时的33.8%,上网时长小于等于4小时的共占70.6%;而上网时长4-6小时的占15.6%,6-8小时的占8.6%;每日上网时间达到8小时以上的青年仅占5.2%。
这样的比例构成基本符合青年群体网络行为,具有代表性,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驳社会上对青年网络成瘾普遍性的误判。
表1青年平均每日上网时长上网时长频数百分比0-2小时(含2小时)98133.8 2-4小时(含4小时)106836.8 4-6小时(含6小时)45415.6 6-8小时(含8小时)2518.6 8小时以上1505.2表2青年的网龄网龄频数百分比0-3年(含3年)54918.9 3-6年(含6年)103735.7 6-9年(含9年)78927.2 9年以上53118.3第二,多数青年的网龄在3-9年,以3-6年为最多。
网龄说明青年与网络的关系会影响其网上和网下行为。
不同网龄的青年对于网络的认识以及网络行为特征会有很大差异。
为了充分反映青年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及动机,我们将网龄作为自变量,依次观测点考核青年不同网龄的不同表现。
由表2可知,调查的青年群体中3-6年的最多,占35.7%;6-9年的青年群体次之,占27.2%;小于3年(18.9%)和大于9年的(18.3%)青年群体基本相一致。
这说明大多数青年的网龄在3-9年,可以看出当代中国青年伴随着网龄的普及在成长,大多数青年具有较长的网络实践经验。
第三,手机上网用户增速较快,但青年使用电脑上网仍占六成以上。
互联网设备为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基础条件。
在移动互联网日益发展,智能手机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手机上网的方便性和随时性特点,加快了手机上网用户的增速。
我们对青年使用不同网络载体的状况进行了调查,使用电脑上网的比例(59.3%)多于手机上网(39.8%)。
新媒体发展速度极快,相信这个比例很快会发生变化。
二、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基本现状青年上网行为已很普遍,而且上网目的多样化与聚焦性并存。
调查表明,当前,网络已成为青年获取政治信息的最主要渠道,青年网上行为普遍多样,兼顾社会与自身,获取政治信息是青年网上排名第一的行为。
其一,浏览新闻在青年上网行为中排在首位。
浏览新闻就是通过网络了解实时信息、热点问题、领导活动、政策法规以及民生问题等,被调查者中通过网络浏览新闻的占71.1%,成为青年上网的第一目标。
新闻是个体了解社会现实的主要渠道,与政治相关的新闻占总量的绝大多数,网络的快捷为新闻的即时传播提供了可能。
青年群体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网上浏览新闻,不仅是他们关心、参与社会的重要表现,也是促进个体更好发展、实现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其二,消遣娱乐在青年上网中占有重要位置,是青年上网行为的第二目标。
青年群体需要消遣娱乐,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通过网络消遣娱乐的占到62.4%。
一方面,现代社会是理性主导的社会,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胜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空虚寂寞与压抑苦闷影响着很多现代人,青年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学习、工作压力很大,能力与资本有限,网络上的消遣娱乐能最大限度满足青年放松、发泄等需要;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推进,消解责任,把一切都视为游戏,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去面对万事万物的社会思潮也影响了不少青年人的人生态度,一些青年给自己的日常生活也涂上了浓厚的游戏色彩,这也推动了网上活动的娱乐倾向。
其三,近六成的青年上网是为了“获取工作与学习资料”。
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通过网络搜索工作和学习资料的占58.8%,是青年上网行为的第三目标。
青年的本质是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青年只有不断自我发展,才能立足于社会,通过网络获取工作和学习资料是青年群体自我提升的需要。
同时,青年还是一个对新事物最敏感、最易接受的群体,在信息技术时代,信息就是资本,是自我不断发展的“营养品”,网络作为最主要的信息传播或分享平台,其可行性、有效性、便利性和节省性等优势对青年具有巨大吸引力。
其四,青年网络行为目标多样化,和自身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
调查还表明,近一半的青年人上网是为了买卖商品(49.6%),还有近四成的青年上网是为了社交活动(38.8%),二者相加达到近九成。
这说明,青年上网行为是丰富多样的,如果说,排在第一、第三的浏览新闻和搜索工作及学习资料,集中体现了青年群体社会性发展的本质需求,那么排在第二的消遣娱乐,以及购物和交友,则更多体现了青年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群体的社会性特征。
作为社会人群中社会关系资源相对薄弱的群体,无论是从社会融入角度,还是从自身成长角度来看,青年都急于迅速建立起自己的人际小社会。
网络既提供了空前的交往空间,又避免了现实社会的很多禁忌,势必对青年极具吸引力。
三、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内容丰富,民生和主权问题参与度最高调查数据表明,青年网络参与的政治内容具有丰富性,民生和主权问题是青年参与度最高的领域;青年以网络为载体进行政治参与的领域广泛,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容是指青年具体获取、分享、发表以及交流的政治内容,现实网络社会里,青年政治参与的主要内容涉及民生问题、国家主权利益、执政行为和政府行为以及国际局势和国际关系等。
但我们的研究发现,青年对于各种类型政治内容的参与度是存在差异的。
第一,民生问题在青年网络参与内容中占主要地位,特别是与青年自身相关的问题。
民生问题是指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住房、物价、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土地问题以及贫富差距等问题,被调查者中关注民生问题的青年占到77.1%,排在青年对网络政治议题关注度的第一位,表明民生问题是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最主要内容,这不仅源于民生问题与青年直接利益的高度相关性,源于青年群体初涉社会生活的种种问题与艰难,而且源于青年群体对百姓利益及社会民众实际生活感受的高度关注;同时,这也是改革开放后,党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路线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人心的结果;是目前我国涉及民生问题的整体社会问题还较为突出,一些问题百姓关注度高、解决难度大的客观反映。
具体考察青年对于各类民生问题的关注度,我们发现,青年最关注的还是与自身生存发展相关度较高的问题。
青年在网络上发表过的观点,排在首位的是物价问题(22.5%),其次是住房问题(21.3%)。
在最容易引起发声的经济类民生话题之后,教育类话题也能引起青年的关注,有20.8%的青年会对教育问题发表看法,15.7%的青年会对就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对来说,青年对医疗和安全问题较少发表观点。
可以看出,物价、住房和教育是青年最为关注的网络议题,这三项也确实是青年生存发展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另一个数据也可以说明青年对网络议题关注度的偏向。
对于一段时期内网络上什么话题更能吸引青年注意的问题,可以看出,吸引程度排在首位的是“日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今日将参拜靖国神社”,有19.3%的青年会被吸引;排在第三、四位的分别是“2013公务员报考指南”和“国庆后各地楼市成交量普涨”,前者关系到就业,后者关系到安家,都是极为贴近青年生活的议题,分别能够吸引17.2%和16.9%的青年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