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件


三、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 “更难过得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 了它吗?
参考答案:第三只猫虽然在外形、性情和家中地位上都不如 前两只猫,但由于“我”的“妄下断语”和错误判断,冤枉了第 三只猫,“我”的心中万分愧疚和悔恨,而第三只猫的死,更加 深了“我”的懊悔之情。因此,作者“更难过得多”。

◆词语集注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懒惰: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也说悬心吊胆。 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跑。 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妄下断语:随便地下结论。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2、案发后的表现: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 什么。
四、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 一下。……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五、案件真凶:
一只黑猫
六、案件定性:
冤案
七、案件反思:
1、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品读)
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所有的这些,都起到了穿 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单个故事之间的相关情 节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3.抓住特征,描写逼真。
作者写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对于三只 猫的描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几只猫不同的神态状貌,突出 了各自的特点,历历如在眼前,正是因为作者观察细致,善 于比较,通过观察和比较抓住特征,捕捉住了每只猫的独特 的细节。
4.比喻。一想到猫的弱小和它遭受的冤屈,“我”就感受到自己 的偏见、粗暴,并为此而感到无比的痛苦与内疚。
18.鸟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掌握作者所写的几种鸟的 不同特点。(重点) 2.理解本文描写不同场景的鸟的写法和思想感情。(难点) 3.领悟作者对鸟的感情倾向,培养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意 识。(重点)
新课导入
作者名片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笔名秋 郎,字实秋,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生于北京。 中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集 《雅舍小品》、评论集《偏见集》。译著有《莎士 比亚全集》等。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梁实秋散文》第一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 年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 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其中 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作者“爱”鸟的自然形态,而 “悲”鸟的失去自在,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作者甚至对违背自 然形态的关于鸟的典故产生质疑,更显示出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 会现象的透辟洞察。尤其是由“悲”鸟到“悲”人的人生体味, 更给了人们深深的启迪。
文体知识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从来历、外形、性情 和在家中的地位几个方面,说说第 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
第一 次:
来历 外貌
性 情
花白的毛,
在家 中的 地位
从隔壁 要来的
“如带着 泥土的白
很活泼 招人喜爱
雪球似的”
结局
病死
花白 猫
(1— 2)
对我 的
影响
一缕 酸辛
来历 外貌
性 情
在家 中的 结局 地位
第二 次:
2.首尾呼应,巧设伏笔。
作品首尾的呼应和文中伏笔的设置,使情节环环相扣,结 构完整而严谨。衔接呼应的手法是,开头先交代几次养猫的结 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尾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 拓深意,呼应篇首。三个故事之间都安排有过渡段,承上启下, 贯通弥合。伏笔设置更加巧妙,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 病死;写第二只猫乱跑至街上,预示其被路人捉走;
我对自己冤枉了猫很自责,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 “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 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 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显然,“我”的难过并不仅仅是因为 “我”冤枉了猫。
四、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 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更难过 得多。
永不养 猫。
(15—
34)
课文解读
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 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①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 阳光里滚来滚去。
将第一只猫刚来的时候的形态比喻成“带着泥土的白雪 球”,生动形象,突出了小猫的可爱。
②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 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30、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 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 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 良心的针! 31、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 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心理描写
“难过”一词表达了“我”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 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
新课导入
钱钟书帮猫打架,为猫写诗;季羡林的猫亦步亦趋随他散 步;宗璞看着猫冢暗自神伤;海明威的著名小说《战地钟声》 就是在猫的陪伴下完成的……古往今来,多少人有着爱猫情结 并与猫为友。今天就让我们去看看著名作家郑振铎养猫时发生 了怎样的故事,从他养猫的过程中,又领悟到哪些生活的哲理 和做人的道理。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略 二、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 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 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 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句语气轻微,主要出于对三妹的“安慰”, 而对于猫的死并不太在意。第二句说明“我”对第二只猫的丢 失很难过,在内容上是对前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 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 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 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层递性很 强。
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动 物 与 人
目录
第五单元
17.猫/郑振铎………………………3 18.鸟/梁实秋………………………44 19.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82 20.狼/蒲松龄……………………..115
如何突出中心…………………157
17.猫
郑振铎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朗读课文,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重点) 2.揣摩对动物的细节描写和直抒胸臆的文字,体会作者细腻 的情感;学习本文中对比的写作手法。(难点) 3.理解作者同情弱小、勇于自省的精神,感受爱心所带来的 和谐境界;学会关爱动物,珍视生命。(重点)
抒情:直接抒发愉悦之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次:
①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 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 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动作描写:具体写第二只猫的性情和本领——“乱跑”“爬 树”“捉蝴蝶”,突出猫的“活泼”,为下文猫的丢失埋下 了伏笔。
②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 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
富有情趣 可爱活泼
③有一次,居然捉到了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 见讨厌的吱吱声了。
本领之大 令人意外
2、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 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 遇是什么?(读第 17-29段)。
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芙蓉鸟被害案
一、案发现场情况:
1、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 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2、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 挣扎了许久。
二、犯罪嫌疑人:
丑猫
三、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 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结构梳理
第一只 可爱小猫因病亡 难过、心酸(首次养)
第二只 活泼有趣却亡失 愤恨、诅咒(久不养) 善待生命

同情弱小
第三只 平白无故蒙冤死 自责、愧疚(永不养)
艺术特色
1.情节曲折,层层推进。 养猫是本文记叙的中心,作品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
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 展和结局,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 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 失——再得猫——再亡失——复得猫——复亡失——永不养猫。 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 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参考答案:1.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小猫毛色的漂亮和它的活泼、 可爱,进而表现出“我”对它的喜爱之情。
2.比喻。“亲爱的同伴”说明小猫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大 家和猫的关系亲密无间。
3.拟人。这是作者的主观判断,突出了对猫的厌恶之情,为下文 发现冤枉它而感到后悔自责埋下了伏笔。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版)。受五四运动前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 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很早就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 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猫》这篇作品,正 是他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字词学习
◆生难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