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媒体、影像与再现政治
第十一章 媒体、影像与再现政治
6
從Althusser的觀點論攝影
意識形態是人與其真實存在條件之想像關係的再現: 攝影是個人藉以經驗和瞭解世界的一套複雜再現系統, 透過此媒介而維持本身與社會的想像關係。人類用象 徵再現的方式為自己製造自我意念,此種實踐無法脫 離意識形態而存在。
意識形態並非理念或精神性的存在,而是物質性的存 在,是存在於各種體系、制度、機制或實踐活動的再 現系統,從而發揮支配主體的權力。攝影意識形態亦 因其其物質性存在而發揮力量。
第十一章 媒體、影像與再現政治
王志弘 摘要
反思多元文化課程
1
2
媒體論
媒介與場域 透明的反映工具 或 再現政治的戰場 媒體/影像由誰生產?為了什麼生產?如何生
產?影響了誰?誰獲利?又,誰受害? 媒體掌握在誰手中?誰有權力以什麼方式運用?
媒體和其他領域或制度的關係如何? 媒體如何被解讀?效果如何達致或呈現?閱聽
重點:再現是種積極的建構(construction),而不
再是消極的反映(reflection)。亦即,再現並不會
如實反映真實,而是給我們一種建構出來的「真實
效果」(truth effect, reality effect)。
10
視覺再現的建構 3
據此,真實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因為我們不再能夠 藉由透明的再現中介來確認現實的存在,現在,真實 只是個預設而已,或者說,只是再現的效果(effect) 而已,真實失去了其存在的本質(essence)。所以, 後結構主義者常會說,「現實乃論述或再現之建構, 論述(或再現)之外,別無所謂真實」。
Guy Debord:在現代生產條件盛行的社會裡,生活 整體都呈顯為奇觀(spectacle)的龐大積累 。
18
擬像論
布希亞曾指出符號(或影像)與真實(real)之間關係 的四個階段(Baudrillard, 1983: 11-13):
—影像是基本現實的反映(reflection)。 —影像遮掩且扭曲了基本現實。 —影像遮掩了基本現實的缺席(absence)。 —影像與任何現實都毫無關係:影像只是自身的純粹 擬仿物(simulacrum)。 在第一個階段,影像是個良善的表象,再現屬於 神聖的秩序。在第二個階段,影像是邪惡的表現,屬 於惡意的秩序。在第三個階段,影像玩弄著身為表象 的狀況,屬於魔術的秩序。在第四個階段,它不再是 表象的秩序,而是屬於擬像(simulation)的秩序。
Lacan:鏡像階段論。嬰兒透過對鏡中自身影像的認 同,而形成了「自我」(ego)這個概念,這個鏡中 他者乃是理想自我的形象。但這是一種誤認,因為 我不在彼,而在於此。
16
視覺與觀視快感
在電影情境裡,產生快感的觀看結構包含了兩個相互矛 盾的層面。第一個層面,視淫(scopophilia)的快感來 自於將他人當作經由注視而產生性刺激的對象。第二個 層面的快感是經由自戀與自我的構成(鏡像階段)而獲 得發展,這一種快感來自於對所觀看影像的認同。
人相對於媒體佔有什麼位置? 主流媒體VS.對抗性的媒體
3
如何看?看什麼?
「影像」與「觀看」都不是純真無邪。影像有其生產 製作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已然帶入了各種意義框架、 意識形態、價值觀、選擇機制和技術條件等。影像同 時揭露與遮掩了許多東西,留存與抹除了許多事物。
觀看亦非肉眼的眼見為憑,我們在特定的位置、立場、 角度、偏見、脈絡、關切下觀看,而且經常是透過某 些技術中介和管道(望遠鏡、顯微鏡),某些影像的 呈現機制(攝影、電影、電視)來觀看。
透視法(perspective)的出現,不僅是繪畫方法的革命,也 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新方式,是思想方式與認識世界方式的 變革。理性思考被想像成心靈之眼(eyes of mind),漂浮 在俗世萬物之上,保持一段距離。
伴隨著對視覺的尊崇,對清澈透明、光亮、影像等,也都 有正面評價;例如所謂的啟蒙,字面意思就是「照亮」 (在身心二元論裡,視覺被歸入心靈那一方,透過光的傳 遞而感覺到的視覺影像,是如此輕盈通透,有如輕巧活潑 的思維。)
14
男性凝視
男性凝視(male gaze)是一種性別化的觀看權 力,也是一種運用權力控制(女人)的方式。 例如,常見的論點或二分法是:男人觀看,而 女人被看;男人從觀看中得到快感,而女人重 視撫觸與擁抱等身體感覺;既然觀看是一種權 力的展現,女人就是被觀看兼被控制的對象。
色情圖文以及日常廣告影像裡,多的是讓男人 觀看的溫馴或挑逗的女體,而這反映了一個父 權社會的存在。
在這個過程中,經常會忘記再現是一種必然的 扭曲。也就是說,再現和所謂的真實之間,總 是會有差距,無論如何精確,再現總是與真實 不同。
另一方面,對於再現和真實之間差距的認知, 又鞏固了真實的至高地位。也就是說,這種差 距肯定了有所謂「真實」的存在,並且這個真 實本身的價值,優於對此真實的再現。
9
視覺再現的建構 2
在她們傳統上帶有裸露癖的角色裡,女性同時被觀看, 以及被展示陳列。為了營造視覺上和性慾上的強烈衝擊 效果,她們的外表被符碼化,以便使她們看來帶有「可 觀看性」(to-be-looked-at-ness)的意味。…她是故事 情節裡人物的性慾對象,同時也是電影院裡觀眾的性慾 對象,在銀幕兩邊的觀看之間存在著變化不定的緊張狀 態。 (Laura Mulvey)
就日常經驗而論,視覺是我們能夠發揮最大控制範圍的感
官,我們透過視覺來監視和觀察有一段距離的人事物,以
判別其來意或是否危險。我們只有在很親密而能夠信任的
人身旁,才會閉上眼睛,將自己最強大與最重要的控制和
防衛能力暫時中止。
8
視覺再現的建構 1
再現是企圖掌握和理解真實的工具,因此,如 何精確地再現,便成為努力的目標。
15
視覺與主體形構
看與被看的差異,確認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位置和 關係,以及自我和他人意識的形成。
Sartre:當他人注視我的時候,我本身就發生了變化, 我就成了「為他人的存在」,就是一種「自在存在」 了,我成為世界上的「我之外的我」的存在,成為 了非我之我,我接受了他人賦予我的存在,我被物 化了。在別人的注視下,我就感到痛苦、混亂與不 安,我的存在的異化。我最原始的墮落,就是他人 的存在。
13
視覺、權力、監控
觀看的能力,以及如何觀看,都是權力的展現 與運作憑藉。所謂「凝視」(gaze)便是一種 積極的監視(surveillance),而非普通的觀看 (look)或看見(see),而監視乃是權力運作 的基本方式。
凝視特別與人的意向(intention)和掌權意欲 (will to power)有關係。由於人體具有「可見 性」(visibility),而視覺是具有最大控制能力 的感官,因此在看見與否的課題上,關涉的是 人類行為舉止的基本控制。相對地,要脫離社 會規範與監督,就要躲藏和掩飾,不讓人看見。
是以,真實的性質從「本質」轉移到「效果」,再現 的作用從「反映」轉變為「建構」,這可說是後結構 主義思潮的主要立論。據此,理論層次的分析,也就 不再是探討表面再現背後的真實(例如「深層結構」、 「潛意識」、「經濟基礎」等概念),而是關注表面 (表象、再現)本身。
11Biblioteka 視覺再現的建構 4由於再現或表意的系統向來以「語言」為其主要 模型,當前有關再現的討論,經常有將一切社會 事象予以「文本化」(textualize)的趨勢,亦即 將社會世界的人事物,當成可以閱讀的「文本」 (text),並討論文本的書寫與解讀等課題,意 即再現的生產(建構)、分派與消費的問題。 (這正是符號學分析的主要特色。)
17
影像社會的來臨:奇觀社會
我們進入了一個人造影像無所不在的時代,一個講 求視覺快感的時代。「影像機器」無所不在,而且 越來越便宜,成為家庭的一般電器(或謂「消費性 電子產品」),增益了影像在生活裡出現與流轉的 機會;同時尋常個人也可以製造和創作影像,成為 影像生產者。
影像四處流傳的結果,是我們習於影像的語彙和再 現方式。尤其是MTV式的片段集錦、奇特景觀、鏡 頭瞬息萬變的影像拼組、以及多線敘述的方式出現 之後,可以說我們對世界有了新的看法和體會 。
特定的影像會塑造或召喚我們以特殊模式觀看之,我 們獨特的觀看方式,也會影響影像意義的詮釋和作用。
換言之,影像與觀看,都必須擺放在社會關係裡來探 討和理解,而這些社會關係經常牽涉了權力和利益。
4
攝影論
攝影是將時間長流擷取某個片段事物組合而成 的影像,既不是想像,也不是真實,而是一種 全新的存在,是種不可再碰觸的真實。這種新 形式幻覺,就感官知覺而言是假的,只有時間 因素是真實的(陳俊雄,1995: 26)。
換言之,影像和視覺產物的自然化傾向,有合理化所 呈現之事物,以及呈現方式的效果,從而具有意識形 態作用。
此外,迷惑誘人的視覺快感,也讓各種社會權力關係 被影像的鋪展所取代、替換,失去了透視其「縱深」 的能力。(但後結構主義者會說,根本沒有這種深度 可言,一切都屬於表面的耍弄,我們能夠窺探的是表 面的縫隙和重疊。)
攝影將人置入與世界的某種關係中,讓人宛如獲 得了權力,透過照片獲得了世界的片段和現實的 縮影(Susan Sontag)。
我們在攝影機前進入了特定規範,並抱持了特定 期待加入了攝影行列,製作與累積無數的影像。 影像成為生存的證據,成為認識世界的中介,確 認了、甚至是替代了經驗本身。旅遊、家族、結 婚、畢業,越來越多場合,必須以攝影作見證, 也透過攝影來建構、想像和完成。
攝影的本質:此曾在。攝影是沒有符碼的訊息 (外延意義),但會發展出內涵意義(迷思) (Roland Barthes)。
機械複製時代來臨:喪失神韻(aura) (Walter Benjamin)。
5
攝影論
攝影姿勢的相似與重複性,透露了社會群體共同 知覺、思維和評判的模式,即習癖(Pierre Bourdieu)。
既然再現是種建構,再現牽涉了我們如何界定與 看待真實的方式,而且真實與知識、權力的問題 又難分難解,那麼,再現作為一種操弄的領域, 便可以說深切地與社會過程及權力關係糾結在一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