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和态度心理一样,品德心理也是心理学领域中得一个重要课题。
如果教育者能够熟悉品德心理并能将有关品德心理的原理灵活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必将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心理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道德是由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质。
品德就其实质来说,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它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舆论的作用下,在道德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品德具有以下特点:
1.稳定性
品德表现为一个人某种持续行为的稳定倾向。
它个体在某一实践领域、一活动阶段以至一生全部行为的综合。
而且,品德是道德行为整体的稳定倾向。
每一个人的道德行为都是各种道德行为独特的组合,反映出个体完整的道德面貌。
2.个别性
品德是一种个性心理现象,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会表现出不同的水平、等级和层次。
从品德结构来说,人与人之间品德的差异分别表现在这些组成品德结构的成分上。
针对品德各成分的差异,也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品德标准。
3.自觉性
品德是自觉意志的凝结。
它是一种自觉意志的行动过程。
品德一旦稳定后,它能指导个体自觉地抉择行为,自觉地按一定道德准则来控制行为。
一方面,主体的行为根据自觉的目的来进行;另一方面,正是通过这种意志对行动的支配、调节或控制,自觉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
任何一种品德总是要借助于一定的形式而存在。
比较多见的是将它分解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是对于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道德情感是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
道德认识同相应的道德情感相结合,产生强烈的道德需要,并转化为道德动机,成为人们实现道德行为的推动力。
道德意志是根据人们自觉确定的目标,去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并不断克服困难,执行和实现目的的一系列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是实践道德动机的手段,也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
这四种基本心理成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在品德的心理形式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道德认识提供认识上的依据,为整个品德心理形式结构奠定思想基础。
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处于中间环节,起着调节作用,是实现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内部条件。
一定的道德认识同相应的道德情感发生共鸣,激发起道德动机,就成为推动道德行为发生的动力。
道德意志是体现出道德认识参与到道德行为中的能动作用。
在具备道德动机的前提下,道德行为的产生和执行,还需要道德意志发挥作用。
任何个人的道德品质者不是天生的,不是人的自然本性,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根源于社会。
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历史和现实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以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是在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合理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
每个人的道德品质产生、形成和发展变化的根据,都是各人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各自具体的社会存在。
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变化,依赖于个人的社会实践。
个人道德品质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培养和锻炼出来的,是在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的,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不断追求并经过长期的行为积累才能完成的。
任何一种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一般来说,都包含有心理上或行为习惯上几种基本成分的相应发展。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
1.家庭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家庭环境会对学生品德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来自两个方面,即家庭环境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
前者包括接听的物质生活、家庭结构和主要的社会关系,家长的职业类型及文化程度,以及孩子的出生顺序等;后者包括家长的品德修养、家长对子女的养育态度和期望,以及家庭气愤和家庭作风等。
影响子女品德发展的主要是主观方面。
2.学校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
许多研究者认为,学校正规教育是影响一个人道德发展的最有力的因素之一。
在学校里学习不同门类的课程,有助于人们的道德推理朝更理性、更合乎逻辑的方向发展。
受正规教育的多寡,影响一个人最终将达到什么样的道德发展水平。
3.个性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它包含道德动机、道德理想、人生观和自我意识等因素,在品德发展上起动力系统的作用。
道德动机在品德发展中起唤起道德行为、反映品德发展水平、处理各种道德情境的作用。
道德理想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心理现象,它既是一定社会要求人们追求的道德目标,又反映人民大众的愿望。
道德理想制约着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人生观是品德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给予品德发展以思想倾向性,二是给予品德发展以行为出发点,三是给予品德发展以习惯。
自我意识是品德发展中的监控结构,它能提高品德发展的策略性,促使学生做出适当的道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