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思潮及流派
绪论
一、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
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是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某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的经济学说。
(一)古代和中世纪西方国家的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15世纪)
经济学的思想最早产生与古希腊。
在公元前4到11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一些学者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论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在12至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时代,经济上是封建的庄园经济和领地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和政治上是与封建王权的等级统治结合在一起的基督教神学占主导地位。
(二)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变化(16世纪至19世纪)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不过,在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产生之前,怎经有过一个重商主义经济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学说的主要特点是,围绕着国家如何才能发财致富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注重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主张国家对经济活动积极进行保护和干预。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主要产生和发展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初级阶
段,即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取得完全胜利的时期。
这一时期大致是17-19世纪中叶。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所代表的经济思想与重商主义的理论学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主要特点是主张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自由主义。
古典经济学最主要的成就是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一整套经济理论体系。
包括价值论、生产理论、资本理论、分配理论、交换理论、货币理论、对外贸易理论。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观点的片面性:对经济的生产和供给较为重视,而对消费和需求没有加以重视。
(三)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是以1871-1874年经济学界发生的“边际革命”为起点,直至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出版,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新古典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相比,主要变化是将以劳动价值论为主体的客观的价值理论改变为主观边际效用价值论,并引进了运用数学的边际分析方法,由强调供给和生产转变为强调需求和消费。
(四)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流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在这个时代,既恢复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思潮,使之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了主流地位,同时也存在原先曾占据主流地位但在凯恩斯主义出现后暂据次要地位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
二、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一)1776年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斯密批判了居于统治地位的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力主实现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二)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边际革命”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瑞士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提出了主观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
以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出版为标志。
(三)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是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的第三次革命。
1936年凯恩斯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发了第三次革命。
理论上,凯恩斯反对新古典主义的“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重要作用。
他提出在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流动偏好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的作用下,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而市场自动调节
()
()
()
第一篇国家干预主义思潮下的各流派第一章凯恩斯的经济学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