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自己的村名是什么来历吗?一、大名镇县前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因位于旧县衙门南面,故名县前街。
,马文操神道碑原存于城内文庙(实验学校)内前院,后移至北关县招待所东院,今挪至大名县碑林处。
此碑立于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 年)五月二十五日。
马公是五代晋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
碑铭及序为贾纬奉撰。
道前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因位于旧道台衙门前边,故名道前街。
路北有关帝庙,拜堂下有一口大钟,为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铸造,撞之声闻数里。
铸造工艺较高,至今其面光洁不锈,“破四旧”时,经多次夯砸仍完好无伤。
关帝庙,在解放后即改建为人民剧院,其钟仍置于院内。
后来移至大名碑林园内陈列,供人观赏。
玉带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因该街成环状,形若玉带,故名玉带街。
菜园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据传,古时这里菜农较多,故名菜园街。
张小街古时,这里是无名小街巷,因街南头有一张姓大户,明朝时,某知府命名为张小街。
解放前,街西有一老爷庙,庙前称宫前,庙后称宫后。
解放后,也并入张小街,但人们对那两处地方仍有称“前宫”后“宫”的。
寺胡同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从前,这里是通往普照寺的一个胡同,故名寺胡同。
普照寺建在城西南角,是宋朝旧城(今大街)建的古刹(Ch d庙),明初迁城时,寺僧随来,并建此寺,规模宏大,僧众二百余人。
明嘉靖、万历及清顺治时,屡次修缮,游人甚多,并有不少名人题咏。
后渐倾废,因藏经阁失火,寺基半为民占。
同治十三年(1874),大名、顺德、广平兵备道恩福聚金补修,一度粗具旧观。
后又拆毁,如今泯(min灭无存。
大寺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古时,此处有普照寺,规模宏大,故名大寺街。
北城隍庙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从前,这里有座城隍庙,其位置又靠北城,故名北城隍庙街。
油坊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从前,这里的油坊很有名气,故名油坊街。
马厂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清朝时,此地西边是练武场,练武者均拴马于此,故名马厂街。
满洲街据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 年)《大名县志》记载:“顺城至东门,所谓东大街也,西行北为满洲街。
”大名历来是战略要地。
清朝派八旗部队(满洲兵)防守,并设有道台府和镇台(兵备道)衙门。
“满营”在大名驻扎,主要任务是维护社会治安,根据战争需要,兵力时增时减。
八旗兵流动性大,不准带家属,至今满洲街没有留下一户满族人。
因为这里住的多是满洲人,人们自然而然地称之为满洲街。
推翻满清后,此地没了满洲人,一度更名为“免愁街”,可人们还是缺吃少穿常发愁。
“文革”以前改名为胜利街,“文革”时叫反帝街,后又恢复原名满洲街。
北关因地处大名北城门外,故名北关。
明朝叙州知府陈绶(Sh bU之墓在此村郊外,曾有华表石器。
河北省立第七师范遗址在该村北侧,学校是革命教育家谢台臣于1923 年创建。
他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1936 年旧历二月初四不幸逝世。
为纪念谢台臣校长对革命事业做出的伟大功绩,全校师生自动捐款立汉白玉石碑一座。
原在七师正门前,现在校园东端,并建有纪念碑亭,以使后人永志不忘。
北刘庄很早以前,刘姓在此定居。
明末,刘家建一墓地,因该村在墓地之北,故名北刘庄。
在墓地之南的名南刘庄。
南关一铺从前,南关相当繁华,开有很多店铺,按区域划分为三处,此处离城最近,故名南关一铺。
与一铺相邻的为南关二铺,与城较远的为南关三铺。
金家潭从前,大名城南门外有一黑龙潭,其潭西又有一小潭,金姓定居于此,故名金家潭。
匡公堤此村在旧堤之上。
其堤原为明万历初知府匡铎(kuα ng du为所筑,人称匡公堤,村因堤得名。
七里店此处离大名县城七华里,早年有客商店铺,故名七里店。
十里铺此处距县城约十华里,早年又有客商店铺,故名十里铺。
康堤口此处原是一段古黄河残堤,后有康姓在此定居,故名康堤口。
村南有罗让墓,立于唐龙纪元年(889年),墓碑尚存,为我县少有的完好唐碑之一。
罗让为唐工部尚书,魏博节度使罗宏信之父。
邑人立碑以为纪念,公乘亿撰文,郑褒书碑文。
村北及村东南另有两处古墓群,据有关方面推测,也是唐墓。
刘堤口此处原为一段古黄河残堤,后有刘姓在此定居,故名刘堤口。
铁窗口该村地处古大名府城西门附近,因防水患,西门常年不开,并造有铁栅栏挡在门外,形似铁窗,故名铁窗口。
升斗铺从前,该村以做升斗量具而闻名,故名升斗铺。
成营相传,北宋时,宋与辽作战,在这一带安下九营十八寨,此处为其中一营遗址。
后有程姓在此定居,故名成营。
周围的谷营、夏营、苗营、窦营、金营、王营的村名起源也与之类似。
付桥相传,从前这里有座小桥,村在桥边,且村民多姓付,故名付桥。
程堤此处原是一处古黄河残堤,因程氏在此定居,故名程堤。
油粉滩《县志》载:元朝时,该村叫油盆里,后演变为油粉滩。
范店该村原名道堤口。
相传北宋时,皇帝曾在此吃过饭,誉称饭店。
又说,此地处进城官道旁边,早年开有饭铺,故称饭店。
后“饭”字演变成“范”字,故名范店。
二、西魏庄乡西魏庄相传,宋朝年间,有魏姓来此定居,故名魏庄。
因城东还有一魏庄,为示区别,故名西魏庄。
武马庄相传,北宋时,宋辽作战,这一带为宋军骑兵营地,因武氏在此定居,渐成村落,故名武马庄。
高马庄村名起源也与之类似。
王军庄宋朝时,此处为军屯之地。
军屯即屯兵于田之意。
古时为了战备的需要和节省开支,将军队驻扎在边防线战略要地,平时搞生产自给,谓之“屯兵于田”。
后来王姓在此定居,故名王军庄。
刘军庄村名的形成也同此。
大韩道相传,明嘉靖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韩姓在此定居,村名韩道。
后村旁又建一小村亦名韩道,为示区别,故名大韩道。
刘窑相传,明朝年间,有刘姓大户在此建一砖窑,称刘窑,后在窑东侧形成村庄,故名刘窑。
阎庄从前,该村名郭小庄。
一百多年前,阎姓占优势,改名为阎小庄。
后因大名县行政区划图误印为阎庄,村人顺势于1976 年改名阎小庄为阎庄。
西王庄明朝时,大名城四个方向各建一王庄,因该村在西,故名西王庄。
段村该村位于城西要道旁,段姓开有店铺,故村名段村铺。
随交通变化,此处行人渐少,店铺倒闭,后渐略去“铺”字,故名段村。
魏村因魏姓最早在此定居,故名魏村。
村南有清少傅成克巩墓,并有华表石器。
还有大学士京江张玉书志铭。
刘村因刘姓最早在此定居,故名刘村。
村郊有明卫辉府训导工部主事李友芝墓,并有华表石器。
漳河涯该村位于古漳河岸边,名漳河涯i毎i有东西两村,在东的名东漳河涯,在西的名西漳河涯。
村南有明尚书李养正墓,有华表石器。
有大学士成基命志铭。
未城未城名称来历说法有二。
其一、明洪武三十四年,旧大名府(大街一带)城池遭水患,计划迁城于此,并做了详细规划。
中未城为十字大街,吴未城为北门,双未城为东门,杨未城为南门,李未城为西门。
后因土质不好,不宜兴建,挪往今址,规划之城未能实现,故名未城。
其二、为魏武侯城遗址。
《明志》:在旧府城南十里;《汉书地理志》魏郡注:高帝置,莽曰魏城亭。
”应命曰:“魏武侯别都,今城西南十里数村并列,皆名魏城,疑即基墟。
”上述两种说法不同,但都与城址有关,只是“魏”字演变为“未”。
何说属实,尚待考查。
杨未城村名来历见未城。
后有欧阳氏在此定居,村名欧阳未城。
因欧阳姓断绝,改村名杨未城。
1947 年土改时,村分为二,在北的名杨未后,位南的名杨未前。
李未城村名来历见未城。
明朝时有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故名李未城。
吴未城村名来历见未城。
明朝时有吴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故名吴未城。
苗未城村名来历见未城。
该村原是吴未城的一部分,后独立为村,且苗姓居多,故名庙未城。
双未城村名来历见未城。
因从前该村有两座大庙(奶奶庙和南海庙),名双庙未城,后简称双未城。
老堤头该村在古黄河残堤上,是决口之一端,故名老堤头。
解放后,村分为二,在北的名老堤北,位南的称老堤南。
据《县志老堤头》载:在旧大名城(今旧治)西北二里,明朝嘉靖年间,漳、御(卫)水逼县城,旧堤崩,知县诸称复增筑之,名曰诸公堤。
以在护城堤外,亦名二道堤,今为村落。
朱洼该村在一片洼边上,又因朱姓居多,故名朱洼。
许堤该村在古黄河残堤上,又因许姓居多,故名许堤。
白水潭从前,村南有一大水坑,终年不涸,且水清澈,称为白水潭,村因此得名。
《县志》载:白水潭在卫水之阳,去今城十二里,为河南粮艘所经,林木交荫,菱荇(Irrg Xng)纵横。
邑(y)无名山大川之奇,临流眺望舟楫(j X,颇觉快心爽目。
旧治八景所谓卫水旧帆者也。
后河徙(X J 变村落,景状全无矣!历代有名人雅士题咏,现录一首:卫水归帆(在白水潭)(明)刘遵宪城头恣眺望,卫水正归舟。
一叶凭风下,孤帆来月流。
柳边堪倚擢,沙际见眠鸥。
擢zhuo顿有濠梁意,游鱼任拍浮。
刘堤口该村在古黄河残堤决口处,因刘姓居多,故名刘堤口。
三、大街乡大街大街乃古大名府城遗址,在今城东六公里大街一带,至今尚存有残垣。
明洪武三十四年,漳河、卫河同时数处决堤,水淹府城,才迁至现在的大名县城。
因该村的位置在当时旧大名府的中心大街,故名大街。
五里屯因该村距县城五里之遥,故名五里屯。
村东南公路南侧有狄梁公碑,立于唐元和七年(812 年)。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696 年)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朝廷委狄仁杰为魏洲刺史,镇守大名,契丹兵闻之慌忙退走。
地方百姓无不敬仰,为其立生祠及碑,以为纪念。
红寺从前,该村东北角有一寺院,名叫红罗寺,人们简称红寺。
村因寺而得名。
教善从前,村北有一杏黄寺,附近村民多来此拜佛,曰“向善”,故村名教善。
双台宋朝时,大名城曾为北京,此处在城中心。
当时有两个上马台,称为双台,后成村落,故名双台村。
村西北处有宋徽宗御制御题的五礼记碑。
碑倒于地,断为数截,字迹无存。
现挪至大名碑林,重新立起,供人观赏。
鱼营“鱼营”原是“御营”的谐音。
北宋时,此处在大名城内,御林军兵营设在这里,称为御营。
水淹城毁,此处为村,乃名御营。
后人为书写方便,往往写作鱼营。
久之,即演变为鱼营。
东门口该村位于旧大名城东门外,在南边的名前东门口,北边的称后东门口。
东未庄该村最早为魏氏定居,原名魏庄。
后“魏”演变为“未”,又因城西还有一未庄,为示区别,故名东未庄。
沙堤古大名城西,有一护城河堤,该村建在堤上,故名沙堤。
当时的沙堤为府城之屏障,故多有名人题咏。
仅录其二。
沙堤晓障万历进士官大学士成基命田野低平楚,亭亭此望赊。
赊Sh e蜿蜒曾阜起,迤逦抱村斜。
迤逦y I l 1村色迎初照,风烟散暮鸦。
直看屏是锦,不道堤是沙。
沙堤落雁康熙九年知大名县顾成泰大堤何年筑?寒沙聚雁群。
衔芦来异国,掠水下商旻。
旻min家自衡阳得,声从绿绮闻。
乡书何日到,翘首望秋云。
李庄相传,明朝时,有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来时带有一鹅一猫,村名为鹅猫李家,后改为李庄。
南门口该村在古大名城南门附近,名南门口。
又因此处有两村并列,在后的名后南门口,在前的前南门口。
摆渡口古时这里有条小河,此处是个渡口,村在其旁,故名摆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