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学 第三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学 第三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第三章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纷呈,翻译学研究空前繁荣,翻译思想异常活跃,翻译研究呈现出学科相互渗透、不同翻译思想既对立有互为补充的多元特征。

重点人物:奈达将当代翻译理论的流变表述为从语文学,语言学,交际学到社会符号学的发展轨迹根茨勒将当今翻译理论分为北美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起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和结构主义派五大流派曼迪将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大致分为翻译的功能理论,话语与语域理论,多元系统理论,文化研究和翻译的哲学研究贝克尔概括为交际与功能研究,语言学研究,心理语言与认知研究和符号学研究本章概括为:语文学翻译研究翻译的语言学研究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的哲学研究翻译的文化研究第一节翻译学传统与语文学翻译研究纽马克20世纪50年代以前统称“前语言学”翻译研究,认为这段时间缺少对翻译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属于“前科学”的研究,纽马克以重大翻译活动为标志划分翻译理论发展阶段。

斯坦纳1,古典翻译理论至18世纪末泰特勒和坎贝尔翻译三原则的发表2,从施莱尔马赫至20世纪中叶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70年代,以翻译语言学派的兴起为标志,以维纳,奈达,穆楠和卡特福德为代表4,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其标志是新兴学派林立,跨学科研究蓬勃发展谭载喜将漫长的西方翻译史划分为六个时期:1)发轫于公元前四世纪的肇始阶段;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3)中世纪时期;4)文艺复兴时期;5)近代翻译时期,即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

本章节将西方翻译理论粗略的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个阶段,基本上属于奈达的语文学的翻译研究1,古代翻译理论公元前3世纪到欧洲中世纪结束为止(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公元前285年,72学者对《圣经》的翻译,众多学者,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和奥古斯丁。

人物: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奥古斯丁西塞罗认为:翻译必须符合听众和读者的语言习惯,并能打动读者听众,翻译要传达的事原文的意义和精神,并非原文的语言形式,文学翻译是再创作,译者必须具备文学天赋或素质。

贺拉斯主张:在翻译和创作中不要墨守陈规,必要时可以创造新词或引进外来词,以便丰富民族语言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忠实原作的译者不适合逐字死译”哲罗姆:1,强调各种语言的形式差异,主张在翻译中不能逐字对译2,翻译方法应随原作的文本而异3,否认《圣经》中上帝的感召力4,翻译既然是一种创造,译者就完全可以具有自己的风格特征,而且优秀的译文完全可以和原作媲美。

奥古斯丁:优秀译者必须精通两种语言,译文的风格与译作的读者联系起来,运用符号学理论,意义和语言形式区分开来,在翻译单位上认为词是最基本的翻译单位,倾向直译,强调形式与结构的对称,《圣经》上帝感召力。

特点:受历史的局限,不可能十分完整和系统,除了少数如哲罗姆之外,大多数议论只是一些只言片语,散见于译序,译跋和其他著作,虽有不少的精辟论述和见解,但多局限于直译,意译,忠实等之类的议论,讨论也比较集中于宗教,文学和哲学的著作。

2,近现代翻译理论始于文艺复兴,止于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兴起欧洲文艺复兴前后是翻译活动的一个高潮。

翻译提高了本族语言的地位,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促进了民族身份的形成,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著名的理论代表:马丁路德,德国宗教改革领袖和翻译家,《新约》,《旧约》,《圣经》,《伊索寓言》提出四主张,七原则1,主张用通俗、明了、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语言翻译2,主张使用意译再现原文的形式风格和精神实质3,译者应该尊重原文,深刻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不应轻信教会神甫的传统解释4,翻译应依靠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

七条原则;可以改变原文次序,可以运用语气助词,可以增补连词,可以省略,可以用词组替代单词;可以将比喻改为非比喻用法,反之亦然;注意文字的变异和翻译的准确歌德,将翻译划分为彼此连贯的三类:信息翻译,近似创作的改译和逐行对照翻译诗歌不可译,主张翻译用朴实无华的文体,主张直译,使用地道的本地语施莱尔马赫语言决定思维,译者不能消极接受原作,必须积极创造,提出区分口译,笔译;提出顺从原作和顺从译作两种翻译途径。

洪堡(德):语言只是“各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提出翻译的两难,然而又提出“没有任何事物是语言无法表达的”这种辩证思维对20世纪的语言学家影响很大。

德阿布朗古尔(法):译文迎合本国读者的口味,强调文学可读性,因此容许增删和修改,甚至发挥,并不十分在意译文的忠实,被称为“自由翻译派”的总代表,翻译有价值作品而不是无新意的作品。

遭到翻译批评家的反对,争论到18世纪中期,多雷1,译者必须完全理解原作者的思想与风格2,译者必须通晓源语与译语3,译者不能屈从与源语而追求字当句对4,译者必须用通俗的语言形式5,译者不仅要满足读者的心灵,而且要满足读者美的享受巴托: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处于从属地位,原作者是主人,译者只是仆人,只能紧跟原作,忠实再现原作思想与风格,不能创作,修改和增减。

重原作重形式,但从翻译技巧角度分析翻译,将愈发结构、句子顺序等应用于翻译研究。

英国:近代翻译史上《圣经钦定本》翻译出版以及德莱顿,罗斯康门,泰特勒对翻译的论述历史上四大杰作《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奥德赛》《通俗拉丁文本圣经》《圣经钦定本》《圣经钦定本》1,集体翻译的成果,2,译者拥有较多的参考书籍3,译者遵循严格的翻译规则,有效地排除了个人的偏见和随意增删约翰德莱顿提出全面系统的翻译观第一,翻译是一门艺术,译者必须有艺术家的气质第二,译者必须考虑译文的读者和对象第三译者是原作者的奴隶逐字翻译意译拟作罗斯康门,诗人翻译家,1,翻译诗歌的译者首先必须是诗人,2翻译过程中建立一种共生关系,3,译者必须忠实原作,泰特勒《论翻译的原则》翻译三原则1,译者应该精通原作语言和题材,完全再现原作的思想,有限的增减自由2,译者应具有准备判断和鉴赏原作风格手法的能力,使译作的风格与手法与原作等同3,译作应与原作同样通顺进入20世纪以后,意大利克罗齐从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学翻译是艺术的再创作过程,译作不可能与原作等同,必然带有译者的风格,译作本身本为艺术品。

德国本雅明逐行翻译英国波斯盖特前瞻式和后顾式翻译古典名著一般后顾式翻译总结西方翻译研究的传统和语文学的翻译观讨论的核心是“如何翻译”即直译与意译,可译性,意义的流失以及能否用本族语言翻译等,其局限性在于过分强调译文在意义,句法,文体上与原文的对应,忽略译文读者的反应和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追求的目标是理想化的翻译标准,而研究方法流于主观印象。

第二节翻译的语言学研究1.奈达的翻译观尤金奈达:美国语言学家,《圣经》研究及翻译家。

翻译思想:语言学,交际学,到社会符号学。

(1)提出翻译的科学概念,主张不仅是艺术,技巧,还是一门科学。

“采用处理语言结构的科学途径,语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论来处理翻译问题”,其“翻译科学”的观点在西方语言学界和翻译理论界产生(2)将转换生成语法,现代交际理论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研究,提出翻译的交际学理论。

(3)提出动态对等翻译观,从译文接受者的反应出发,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形式对应。

(4)提出分析,转换,重组与检验的四步式翻译过程。

逆转换翻译理论---借鉴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的核心句,非核心句与转换等概念、翻译三步骤:(1)追溯原文句子结构最简单,语义最清楚的核心句(2)将核心句从源语种译出(3)按照译出的核心句生成译语中的表层句子卡特福德借用了系统语法对语言的描述分类,应用层次,范畴以及阶段的语言学理论作为论述语际转换的理论依据,力求科学地阐述翻译过程中的转换规律,翻译等值以及达到翻译等值的方法和条件。

语言的基本层次:语法与词汇形式媒介形式媒介实体和语境此外还包括上下文意义四个范畴: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三个阶:级阶说明阶精密阶意义:由任何语言形式或任何可能具有的形式形成的从网络翻译对象:语际之间单项的转换关系,从源语到译语的转换关系,属于比较语言学范畴两种语言是要具有“空间的,时间的,社会的或其他关系,都可以建立翻译等值关系翻译的定义: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源语)的文本材料。

根据范围,层次和等级,翻译可分为如下几类:1,根据翻译的范围,翻译可分为全文翻译和部分翻译2,根据翻译的层次,即语法,词汇,语音,词形等,翻译可分为整体翻译和有限翻译3,根据语言的“等级”即词素,词,短语或意群,分句或句子,翻译可分为逐词翻译,直译,和意译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两个重要的关系即形式关系和语境关系翻译等值的两个限度:1,媒介之间的翻译是不可能的2,无论是媒介层次之间还是羽凡和词汇层次之间的翻译都是不可能的不可译性:1,语言不可译2,文化不可译卡特福德声称要“建立一种翻译理论”,强调并深入研究成分分析和翻译对等,并将概率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力图使翻译研究走上客观,科学的道路。

三,哈特姆和梅森的翻译观哈特姆和梅森认为翻译是一个交际过程,并集中讨论了与翻译至关重要的语境的交际,语用和符号三个层面对译者的制约作用,以及文本类型,文本结构等衔接方式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语境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交际层面2,语用层面3,符号层面语篇:连贯是语篇层次上决定交际能否顺利进行的基本点。

语篇结构中单元构成序列,序列再构成语篇语境和作者意图影响语篇结构。

哈特姆和梅森以话语分析为中心,综合考虑了译者和读者的不同文化语境,他们认为,译者是原文作者与译文作者读者之间的协调者。

四,威尔斯与德国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第一:翻译研究是一门科学,翻译研究包括:,普通翻译学,描写翻译学,应用翻译学第二:威尔斯坚持翻译的可译性第三:翻译是一种语际信息传递过程第四:翻译方法的分类1,习惯化翻译程序2,可以使之半内部化的部分习惯化翻译程序3,非习惯化翻译程序。

第五:文本类型与翻译等值话语三种功能:描述性,称呼性,表情性威尔斯的翻译科学强调语言本质的普遍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化,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共性而不是个性。

德语国家为主而兴起的功能主义学派,即翻译目的论逐渐受到译届的关注。

代表人物:赖斯,费米尔,斯内尔-霍恩比和诺德。

目的论从行为主义理论出发,认为翻译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具有特定的交际目标,这就是文本的目的。

诺德:目标,目的,功能和意图费米尔:篇内连贯与篇际连贯译者必须确定不同层次对等之间恰当的等级关系文化特性必然影响翻译策略和取舍与选择。

文本分为,信息性,表情性,和实施性。

目的论收到的批评,认为就翻译而言,原文文本始终是译文评判的标准,目的论牺牲了意义的丰富性,有简单化之嫌,因而也很难适用于文学翻译的研究语言学的发展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积极的理论框架和思路,还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客观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