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它是观察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辨证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和一般规律,把辨证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它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在定义“社会”时曾指出:“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
他反对把社会看作是单个人的简单相加,主张把社会看作是个人相互联系的总和,是由个人组成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还认为,社会有机体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他指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由此可见,马克思把社会看作是一个有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并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发展。
第一、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共产主义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
1在《共产党宣言》中,做出“各个人的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理论概括。
2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强调“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3在《资本论》中,更明确地把共产主义表述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4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③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符合人的本质和需要的发展,就是让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
①马克思强调,在未来的社会中,“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⑤为此,马克思主张通过阶级的解放、社会的解放,最终达到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0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6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3⑤马克思。
资本论(第3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6一927马克思恩格斯深切地关注人的发展、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把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毕生研究的主题和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
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批驳了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重要地位,科学论述了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他们看来,社会发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
人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9](P273)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以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最高理想的。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符合人的本质和需要的发展,就是让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述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认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哲学和发展观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出发,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由各个要素和子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发展是社会诸领域全面协调的发展;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论证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既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指出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从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认识论出发,强调要尊重客观规律,实现社会发展要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高度,强调和重视人的发展,把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第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
如果后者不能适应前者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的基础,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任何社会都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条件。
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才能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前提和基础。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理论都是为了改造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社会服务的。
马克思、恩格斯改造社会、实现其理想社会之所以没有陷入空想,就在于他们把理想实现的根基扎在生产力不断进步的发展进程之中。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其内在动力是生产力。
第三、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过程的考察,科学地论证了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同时,他又深刻地指出:“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这就是说,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既有同自然史的发展一致的方面,又有同自然史的发展根本不同的方面。
因此,认识和把握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不论其发展的具体进程如何,最终都不可能摆脱客观规律。
马克思精辟地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栓桔。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周恩格斯也明确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
但是,不管这个差别对历史研究,尤其是对各个时代和各个事变的历史研究如何重要,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③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马克思、格斯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不可抗拒的发展规律。
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又是具有客观必然性、存在内在规律的进程。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都对主体的价值选择活动具有制约作用。
人类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界的规律,社会客体即社会关系也制约和规定着主体的活动。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价值选择活动提供一种客观的可能性空间,即选择的自由度。
人们不能突破和超越规律的支配和约束而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人的价值追求活动与社会规律的形成、作用过程并非是外在、互斥的关系,而是内在一致的同一过程。
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又制约着人类的实践活动。
社会的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第四、社会发展是社会诸领域全面协调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结构分为三大部分,一部分是物质生活,一部分是政治生活,一部分是精神生活。
社会发展不仅包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三大部分缺一不可,社会发展是社会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必须辨证地认识社会各种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全面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在《资本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中,论证了“社会有机整体”的思想,贯穿了社会有机体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观念。
“生产的承担者对自然的关系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他们借以进行生产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就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来看的社会。
”[4](P925)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
根据马克思经济社会形态的理论,可以把人类社会结构分为三大部分: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经济、政治、文化,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辩证的统一体。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物质生活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文明决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反过来,文化、政治对经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对物质文明也起制约和反作用。
三者具特定的功能作用,缺一不可,社会发展是社会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政治是社会发展的保障,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
如果只抓经济建设,忽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忽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社会就不能协调、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