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黍离》ppt课件

《黍离》ppt课件


a
17
这首诗歌有什么艺术特色?
1、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所谓重章叠句,是指章与章之间句式重复,
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是
《诗经》惯用的表现手法。本诗以三章为基本的
结构形式,三章共换六字,稷由“苗”而至“穗”
再至“实”,不仅起到分章换韵的作用,而且通
过稷的三种生长状态的变化,表达了随着时光的
1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朱 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的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释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现 赋就是铺陈直叙。
在 的
比就是比喻。
解 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
释 作铺垫。
a
2
《王风·黍离》
《诗经》
a
3

a
4
写作背景
《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
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
a
9
《诗经·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醉:指心中忧愁如醉酒一样难受而不能自持。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a
10
课文解释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 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那黍稷之穗啊,一行一列生得多么整 齐,我缓行其间啊,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 沉。了解我的人啊,说我心有哀愁,不了 解我的人啊,问我何所寻求。浩渺无垠的 苍天啊,是谁令我如此伤怀!
苍天:青天。此a:指造成下同这。种伤心的局8 面。
课文解释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 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那黍稷之苗啊,一行一列生得多么 整齐,我缓行其间啊,心中恍惚不安。 了解我的人啊,说我心有哀愁,不了解 我的人啊,问我何所寻求。浩渺无垠的 苍天啊,是谁令我如此伤怀!
学 习 字 词
14
⑤知我者:了解我的心情的;
谓我何求:认为我久留不去,

有什么寻求。

⑥苍天:青天。此:指造成这 种伤心的局面。 ⑦醉:指心中忧愁如醉酒一样
字 词
难受而不能自持。
⑧噎(yē):咽喉堵塞而难于
喘息。此处指心中忧闷如有物
在喉梗住,透不过起来。形容
忧思沉重,心里难受。
a
15
《黍离》结构分析
知我者靡:靡了行知(解迈我mǐ我)靡者的:靡谓心犹,我“情中心中迟的心迟忧心;:”心,摇,中摇行。步皮高谷之。摇之安迟后 粱 之 神假的摇缓叫 。 长 。借样“的小 古 , 汉字子愮样米 代 并 以,。(子。 以 奉 后忧y。一 稷 为 误á愁o说 为 五 以)不指 百 谷 为愮” 谓不悠我知悠何我苍求者天:谓,认我此为我何何久求人留。哉不粟黍“离!去为为稷”,稷稷” 兼有,。对为唐两互“什以者文黍么后形,”寻又容、 “求以,离。
a
23
练习:
翻译下列句子: 1.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
a
24
板书设计:


摇摇

如醉


如噎
a
忧爱 愁国 哀情 伤怀 黍离之悲
25
• 布置作业

(一)完成课后练习题 (二)背诵《王风·黍离》
a
26 25
谢谢!
a
27
从全诗看,以稷之“苗”、“穗”、“实”显示时序 的变化,以内心“摇摇”、“如醉”、“如噎”表明“ 心忧”如一,三章咏唱,情不能已。
aHale Waihona Puke 16研读诗歌,分析文章
问题1: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忧伤苦闷、悲悼故 国 问题2: 通过诗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这种情感?
“摇摇”、“心忧”、“如醉”、 “如噎”、“悠悠天”。
每章十句四层。 一二句以描写常见的黍稷起兴,为下文做铺垫。 三四句直写诗人的姿态和内心。 五至八句转换视角,从他人的不同评价中道出诗人心
忧的内心世界。 最后两句呼唤苍天,感叹自身。
叙写清晰错落,情绪波澜起伏。尤其是“此何人哉” 一句,其中的“此”,与“彼黍”、“彼稷”中的“彼 ”呼应,使得诗人的情绪在物与人的对照中一气贯通; 又因其运用向苍天的呼唤句式,使得“心忧”绵绵,但 又沉痛高昂。
因此历史是阐释的交a 集
21
“黍离”典故的固定解释
* 《毛诗传》认为“彼”指周王朝宗庙宫室 ,诗人路过此处,看到原来的宗庙宫室长
满黍稷,彷徨不忍离去,得出《黍离》哀
叹周王室衰败的主题。因此《黍离》一诗 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 家与国自古以来是统一的,有了众多的“ 家”才组成了“国”,因此,人们称“国
a
20
作品内涵的多重性理解
黍离之悲—亡国之悲 (悲旧家败落,流浪者 之忧,怨哉;伤怀时间流逝,感怀天生万物的 自然生老,无法宣泄的情感的倾诉)
故历史·写作·阐释:
以“真”为根本目的,但又往往无法实
现,无论写作/记载历史还是阐释/读解历
史,都是以一个非当事人来进行“时间差
”的想象,而且每一个人都是携带着当下 的各种背负在肩上但又往往是隐性的文化/ 道德/政治/个体等等各种诉求进行某一个 角度或者某几个角度的叙事。
”为国家。“家”是缩小了的“国”,“
国”是放大了的“家”。从诗中我们可以
看到一个常年四处漂泊的流浪者形象,听 到他因流离失所而发出的愤怒呼喊。
a
22
总结全文
学习诗歌一定要对作品、作者 及诗歌的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结 合多方面去理解诗歌,深入理解其内 涵,理解古人的情思,才能领会其意 蕴美。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情 感;通过小组竞赛,增强了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增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a
19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
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 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 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 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 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 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 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黍离之悲”。故成语“黍离之悲”的
意思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a
7
黍 去: 皮一 后《种 叫诗重 大要 黄经的米·粮,王食性风作粘物,·,供黍也食离称用黍或》子 酿, 酒。
彼:那个地方。 离离:庄家一行行排列整齐的样子。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复合词,即行走。行、迈都含步稷行(意jì)。:谷子,去
流逝,诗人心中由“摇摇”到“如醉”,再到
“如噎”的越来越深的忧伤之情。运用重章叠句
手法的作用,一是使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
二是突出主题。 a
18
2、用叠字来抒情,增强了诗歌的 艺术感染力
本诗大量运用叠字,使诗的节奏舒 缓悠扬,非常适合表现深沉忧思的感情 基调。如“靡靡”“摇摇”用叠字写出 行迈迟缓的状况和心中的恍惚不宁,是 人物外在征貌的形容,也是诗人心态的 揭示。叠字的运用还营造了婉转的声韵 效果,具有音韵美。
朱熹《诗经集传》卷二也曾这样记
录过:“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
故赋其所见之离离,与黍之苗,以兴行
之靡靡,心之摇摇。”
a
6
成语“黍离之悲”出处
《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
悼故国的代表作。
《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
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
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
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
那黍稷之实啊,一行一列生得多么整齐,
我缓行其间啊,心中难过,哽咽难言。了解 我的人啊,说我心有哀愁,不了解我的人啊,
问我何所寻求。浩渺无垠的苍天啊,是谁令
我如此伤怀?
a
13
①彼:那个地方。黍:一种重要的粮 食作物,也称黍子,去皮后叫大黄米, 性粘,供食用或酿酒。离离:庄家一 行行排列整齐的样子。 ②稷(jì):谷子,去皮后叫小米。 一说指高粱。古代以稷为白谷之长, 并奉为五谷之神。汉以后误以为粟为 稷,唐以后又以黍为稷。“黍”、 “稷”为互文,“离离”兼对两者形 容,下同。 ③行迈:复合词,即行走。行、迈都 含步行意。靡靡(mǐ):犹“迟迟”, 行步迟缓的样子。 ④中心:心中。摇摇“愮(yá o)愮” 之假借字,忧愁不安的a 样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
的诗歌 305 篇,又称“诗”或“诗三
百”《。诗经》“六义”:指 风、雅、颂、
赋、比、兴。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
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
鲁、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
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
祭祀的舞曲歌辞。a
a
11
《诗经·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噎(yē):咽喉堵塞而
知我者谓我心忧难,于喘息。此处指心中
忧闷如有物在喉梗住,
不知我者谓我何透求不。过起来。形容忧思
沉重,心里难受。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a
12
课文解释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 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称为“王
风”。
原本高高在上的周王室沦落到与诸侯
平起平坐的地位,王室日趋衰微,因此,
“王风”中多乱离之作!
在这段话中,我们要抓住两个关键
词:王室衰微和乱离之作。
a
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