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PPT课件
15
• 第一要,根境俱忘絕朕兆。山崩海竭灑飄塵,蕩盡寒灰 始得妙。 (“第一要”,根境俱忘,將主觀和客觀掃蕩無餘。 )
• 第二要,鉤錐察辨呈巧妙。縱去奪來掣電機,透匣七星光 晃耀。 (“第二要”,指師家在使用各種粉碎學人疑情妄念的 “鉤錐”之時,要詳加察辨,隨機應變,能殺能活,不著 言句,對機才愈加巧妙。 )
• 正法眼藏:佛的心眼徹見正法,名“正法眼”,深廣而萬德含藏, 叫做“藏”。
3
以心傳心、心印、印可、心 心相印
• 以心傳心:離言說文字而以心傳於心。達摩《血脈論》 曰:“三界興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 立文字。”《六祖壇經》曰:“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 悟自解。”
• 印可:“印”的意思是決定無疑。“印可”即認可、許 可的意思, 證明弟子之所得,而稱美許可之也。
• “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 “放之自然,體無去住。任性合
道,逍遙絕惱。”
9
四祖道信
• 道信是禪宗的實際創始人,奠定了禪宗的思 想理論基礎。
•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 以般若無相之實相改造楞伽心性說,強調眾 生與佛不二,使真常之心更多接近于自然的 現實人心。為慧能禪法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 “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 念心,求心即是求佛。”
禅
1
• 禪宗 • 又名:佛心宗、達磨宗、無門宗。 • 楞伽經雲: “一切諸度門,佛心為第一。”
又雲:“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 無門:佛心之異名。 • 傳佛心印 佛心宗 • 釋迎牟尼 ,摩訶迦葉
2
•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 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五灯会元》
• “奪人不奪境”,針對我執深重的人,必須破 除其以我為實有的觀念。
• 第三要,不用垂鉤並下釣。臨機一曲楚歌聲,聞者盡教來 返照。 (“第三要”,師家通過山崩海竭、縱去奪來種種施設 之後,學人自明本心,師家不再使用固定的垂鉤下釣的方 法,而是隨機妙用,如同唱一曲楚歌,使聽聞之人,迴光 返照,歸於精神故鄉,明心見性,直下悟入。 )
16
四料簡
• “四料簡”是臨濟導引學人悟入的四種方法, 即“奪人不奪境”、“奪境不奪人”、“人境 俱奪”、“人境俱不奪”。“人”指主觀存在, “境”指客觀存在。奪與不奪,根據物件的實 際情況而定。
• “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 強調所念之佛即是心,念佛之心即是佛。 • 黃梅四祖正覺禪寺
10
五祖弘忍
• 守心,守本真心,守此自性圓滿清淨之心,認 為我心即真心,真心之性即是不生不滅的真如 法性。
• “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門, 十二部經之宗,三世諸佛之祖。”
• 東山法門:思想上立足於真空妙有的契合無間, 真心人心本來不二;門風上開始有了比較固定 的徒眾,團體生活、農禪並作、經濟上自給自 足,基本的禪行生活規範與禪宗叢林制度已初 步形成;活動區域以湖北黃梅為中傳”的法門。
7
二祖慧可
• “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 僧寶亦然。”
• 心性即真如
• “我心未甯,乞師與安。” • “將心來,與汝安。” • “覓心了不可得。” • “我與汝安心竟。”
8
三祖僧璨
• 主張不取不舍,確立清淨本心的 自然自足,絕言絕慮,提倡無念 無得、放之自然、任性逍遙的修 行生活,強調本心自足自然而無 所得,不隨言教,無證無得。
13
14
三玄三要
• 善昭頌三玄三要偈: • 第一玄,照用一時全。七星常燦爛,萬里絕塵煙。
(“第一玄”,“照”,是自性本體的觀照功能。 “用”,是自性的妙用。有照有用,即體用圓融,正 偏不二。 ) • 第二玄,鉤錐利更尖。擬議穿腮過,裂面倚雙肩。 (“第二玄”,如鉤似錐,銳不可當。喻真如佛性在 本質上“絕相離言筌” ,只有摒落擬議,才能契證真 如本體。) • 第三玄,妙用具方圓。隨機明事理,萬法體中全。 (“第三玄”,妙用無端,能方能圓。此時,內理外 用,皆隨緣而明,極盡言說的玄妙。心靈如同明鏡, 遍照萬法,無一遺漏,因為這一切都在自性本體中, 是自性生出的萬法。此時已進入絕對自由之境。)
• 心印 :心者佛心,印者印可或印定之義。禪宗不立文字, 不依言語,只以心傳心,以佛心印定眾生心,證不二相, 故曰心印,以此佛之心印直印于眾生之心。謂之以心傳 心。
• 心心相印: 心者,佛心。以此佛心直印于眾生之心, 謂之以心傳心,以心印心。“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 使自證知光明受用而已。”後也用以指彼想感情完全投 合,又指彼此會意,心有戚戚。
5
東土五祖
• 初祖菩提達磨 • 二祖慧可 • 三祖僧璨 • 四祖道信 • 五祖弘忍
6
達摩禪法
• 藉教悟宗
• 理入:“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客塵障故。令舍偽歸真,凝住壁觀,無 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不隨他 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為,名曰理入。”
• 行入:即“四行”:報怨行、隨緣行、 無所求行、稱法行。
4
西天二十八祖
• 一摩訶迦葉、二阿難尊者、三商那和修、 四優婆毱多、五提多迦、六彌遮迦、七 婆須蜜。八佛陀難提、九伏馱蜜多、十 脅尊者、十一富那耶舍、十二馬鳴大士、 十三迦毗摩羅、十四龍樹尊者、十五迦 那提婆、十六羅睺羅多、十七僧伽難提、 十八伽耶舍多、十九鳩摩羅多、二十闇 夜多、二十一婆修盤頭、二十二摩拏羅、 二十三鶴勒那、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 五婆舍斯多、二十六不如蜜多、二十七 般若多羅、二十八菩提達摩。
11
• 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靜,何處染塵埃。
12
發展和演變
• 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嶽懷讓、青原行思、 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形成禪 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嶽、青原兩家弘傳最 盛。南嶽下數傳形成溈仰、臨濟兩宗;青 原下數傳分為曹洞、雲門、法眼三宗;世 稱“五家”。其中臨濟、曹洞兩宗流傳時 間最長。臨濟宗在宋代形成黃龍、楊岐兩 派。合稱“五家七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