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延模设计规范
模具大小分类:
注:为导板宽度
5
模具端头设计
上下模导向型式尺寸
导柱规格
d di D D1 D2 H1 H2 A ?50 50 40 70 60 125 75 70 140 ?60 60 50 :80 70 135 : 90 90 160 ?80 80 60 100 90 155
120 120 190 ?100
100
80
120
110
不套导 柱
150 150
210
h
■ 1・
严1
1
1 J'
常
— 工
I 1
町
1
1B 1
10 d . A A rj o 十 p — 1
II
I 1 —1 + “ ,1 ■
L ---- ■ ? ----- 11
|i
—1—
模具端头主要型式和尺寸如下:
A
<1>
<2> <3>
模具锁附及压板槽结构压板槽结构如下:
4
60r ir'
般
模
结
自动装模、
用结构
装
用
构
注:1.H值见筋厚规定
9 Or In
模具长度L 压板槽单边数量
L W 1600 2
1600VL W 2500 3
L>2500 4
压板槽设置数量:
5
限位柱
模具类别 特大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限位柱直径D
80 P 70 60 60 限位柱处方形 平
台尺寸A
100
90
80
80
注:1.每套模具在四角设置4处
材科:45
5 安全平面
每套模具必须设置4处安全平面(空间不允许时可仅设2处),且设置在明显处
安全平面尺寸:
注:1.中型模具空间有限时可设成120X120或120X150
2.上下模安全平面在闭合状态下相距110。
5 连模板
连模板使用范例及安装凸台尺寸如下:
.
扳
模具类别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连模板尺寸80X80 80X80 60X60 60X60 I
--------
T
型号 A B T L
「50 30 50 10 结构决定
70 40 70 12 结构决定
注:连模板长度应在存放状态下计算
5 平衡块
材料:45, HRC28-32
规格代号 A 模具类型
50 50 小型,且长度W
1200mm
60 60 ①.小型,(1200mm w长度w 1500mm ②.中型
80 80 大型,特大型
0A
5 起重装置标准一吊耳
吊棒单个承重
(T)
使用范围
© 50 3.5 中型
© 55 4.
2
大型,但宽
< 1500mm
© 60 5.0 特大型
ca
o
90
注:起重孔内必须镶钢管,保证同
轴度#58
j J
X! !
1 、
\
1
i
50, 55吊棒的吊耳
5
起重装置标准一插销式起重棒
吊棒 规格
D1 D2 D3 D4 D5 D6 D7 L L1 40 ;40
50 20 :22
35 32 :30 160 210 50 50 60 24 26 39 36 40 220 270 55 55 65 26 28 44 41 45 220 270 60 :60 70 28 :30 49 46 :50 250 300 70 70 80 32 34 56 51 60 250 300 80
80
90
36
38
62
56
70
300
350
材料:45,锻件,调质HRC2&32。
L
C4
飞土
5
起重装置标准一铸入式起重棒
D d D1 L L1 A B C
E
F
G R r 单个承 重(T )
42 90
110 140 80 15 75 20 10 10 32 4 1 0.7 50 110 130 175 100 :20 90 20 15 15 40 5 2 1.2 60 120 160 205 120 :20 110 20 15 25 50 5 2 2.5 70 130 180 230 140 25 115 25 20 25 55 5 2 5.0 80 130 210 250 160 25 125 25 20 35 65 5 2 7.0 90 140
240
270 180 ;25
135
25
25
35
75
5
2
10.0
吊棒 使用模具范围
D=42 小型,且长度w 1200mm
D=50
小型,且1200mm :长度w 1600mm
材料:45,锻件,调质HRC2&32
R
铸入式起重棒镶入处结构:
1-2 通用设计标准
注:
1. 铸件逃孔制作标准
2. 除制作必要外,外围铸孔尽量不要制作;
3. 铸件不加工处均倒角C10,吊索滑动部分均倒R20; 加工
面外缘处倒角C2-C3;
4. 铸孔标准上列为参考值,实际制作考虑模具强度;
5. 铸件筋条间最大距离w 300mm
1-2 通用设计标准
5
1. 仅导板导向时:
注: 1.防呆仅设置于模具F侧右下侧导板;
2.仅导柱导向时,设置于模具F侧右下侧导柱
2 .导柱兼导板导向时:
模具防呆标准
5 定位具设置
注:1•前后定位具分两种:一种为不带塑料滚轮的普通定位具,用于内装件的拉延模毛坯定位;另一种为带塑料滚轮的定位具,用于外观件的拉延模毛坯定位。
2. 一般零件采用四面定位,每侧各设两处定位,窄长零件前后各设两处定位,左右各设一处定位。
5 耐磨板组立标准防护板凸台1 •耐磨板组立范例如下:
2•防护板凸台
⑴.防护板凸台一律为30X30mr的方凸台,高10mm不需加工;
(2).防护板凸台每间距350m叶400mrr设置一处。
M >0 p
5 凹模与压边圈的设计
1 •凹模与压边圈一般情况下仅用导板导向;当工件拉延困难需在拉延模上设置预切边结构时,应增加导柱导向;
2.凹模与压边圈的导向宽度尽量大于模具宽度的1/2,最小不小于200mm;
3 •凹模上定位具避让孔80X70,平衡块位置要有筋条;
4. 压边圈与凸模为内导时,凹模上安全区与压料圈对应;压边圈与凸模为外导时,凹模上安全区
与凸模(下模座)对应;
5. 凹模主筋条沿分模线布置:
6. 压边圈一般从侧面掏空,压边圈上平衡块位置要有筋条;
7. 当下模座为吊耳起吊型式时,压边圈的吊棒不能在下模吊耳的正上方;
8. 压边圈的限位结构:
小型模具下模座高度取120mm中型模具(长度大于1600)下模座高度取150mm大型模具(长度大于2500)下模座高度取180mm压边圈最矮处高度(非加工面)取170mm 凹上模座最
5 凹模与压边圈的设计矮处高度取130mm
5 压边圈与凸模(下模座)的导向1.一般情况下,采用内导结构:
H下实平賣芟
2. 当凸模细长,强度较差时,采用外导型式;
3. 当行程较大机床闭合高度不足时,采用外导型式;
5 顶杆平衡块到底垫块平衡块
1 •生产顶杆原则上全数设置,仅在与内导板干涉时取消;
2. 试模顶杆依情况设定;
3. 平衡块间距350mmr450mm
4. 平衡块正下方必须设置到底垫块;可视模具大小在其它位置适当增加到底垫块;
5. 压边圈上平衡块位置要有筋条;
6. 下模座上到底垫块位置要有筋条;
7. 压边圈与下模座分模处及平衡块处结构如下:
5 顶杆平衡块到底垫块平衡块
5 顶杆平衡块到底垫块平衡块
当机床顶杆初始顶出高度不够高时,压边圈顶杆凸台铸高,型式如下图,若仍无法满足要求,则追加二级顶杆。
X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