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海洋经济背景下浙江水产品贸易发展研究【开题报告】
海洋经济背景下浙江水产品贸易发展研究【开题报告】
美国在1999年实施的“全国海洋经济计划”(The National Ocean Economics Program,NOEP)中将海洋经济定义为“包括全部或部分源于海洋和五大湖资源投入的经济活动”。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在《美国海洋政策要点与海洋价值评价》中将海洋经济定义为“直接依赖于海洋属性的经济活动,或在生产过程中依赖于海洋作为投入,或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在海面或海底发生的经济活动”。
美国学者拉尔德·J·曼贡在其编写的《美国海洋政策》(20世纪70年代初)中首次使用了海洋经济这个词。1974年美国首次提出了“海洋GDP”是指依靠海洋产业获得的国内生产总值,并确定计算方法,研究重点是可以确定的海洋产业和相关的经济活动。
日本学者清光照夫在《水产经济学》(1996年)一书中提出研究了海洋水产、造船、海上油气和海底矿物开采和海洋能发电等产业对海洋经济的作用。
陈可文在《中国海洋经济学》(2003年)中讲到“海洋经济是以海洋空间为活动场所或以海洋资源为利用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海洋经济的本质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利用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通过劳动获取物质产品的生产活动。”
要素禀赋论是赫克歇尔首先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19)中首先提出的,由俄林在《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1933)深入探讨产生的深层原因,创立了要素禀赋论。该理论认为,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基础,同时也是各国进行专业化生产的基础。如果国家之间在技术和需求方面没有差异,每一个国家将出口那些密集的使用本国较为丰富要素所生产的商品。
预期目标:
本文主要是针对浙江水产品贸易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的研究探讨。并在以往理论界学术成果的研究基础之上,运用国际贸易等相关理论,并结合浙江水产品贸易的典型案例,对浙江水产品贸易的动因、优势、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未来浙江水产品贸易的可开发潜力和前景预测,并针对现阶段水产品贸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浙江水产品贸易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
权锡鉴在《海洋经济学初探》(1986年)一文中指出其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海洋产业经济、海洋技术经济、海洋生态经济、海洋经济管理、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等,权锡鉴指出海洋经济应该包括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的内容。
许启望、张玉祥在《海洋经济与海洋统计》(1994年)一文中指出 “海洋经济是现代海洋开发的产物。所谓海洋经济,一般认为有广义海洋经济和狭义海洋经济两种概念。广义海洋经济是指人类在涉海经济活动中利用海洋资源所创造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物质量和价值量的总和,包括直接的海洋产业和间接的海洋产业。狭义海洋经济是指直接的海洋产业,所以也叫海洋产业经济”。这一定义从资源开发的角度出发,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对海洋经济进行定义,将其视为围绕海洋资源进行的一系列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的总和以及其所形成的一系列上下游产业,并提出了海洋经济的广义和狭义之分。
2.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家把发展海洋经济提升为国家战略,浙江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示范省。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水产品贸易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引起了国内外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和不少独到的见解。
2.1理论界关于水产品贸易发展的相关研究
2.1.1国外关于贸易的相关理论
2.1.2国外关于海洋经济的相关理论
前苏联学者布尼奇在《大洋经济学》(1977年)中提出了“大洋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源于海洋经济活动的学科,并对其中主要的海洋资源及其产业的开发前景、生态学与大洋经济学的关系作了评述。成为海洋经济进入现代化开发进程的宣言书,由此人类开始系统地认识沉睡的海水,以及在海水之中和海水之下的资源与陆土。
2.1.3国内关于海洋经济的相关研究
许涤新、于光远等于1978年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建立“海洋经济”新学科,引发了一轮海洋经济研究热潮。
蒋铁民在《中国海洋经济研究》(1982年)一书中阐明了“海洋、海洋经济、海洋经济学”、“海洋经济的战略转变”等重要内容。
何宏权、程福祜在《海洋经济和海洋经济研究》(1984)一文中指出,“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类在海洋中及以海洋资源为对象的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这个定义从内涵上说明了海洋经济的概念,把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相提并论,突出了海洋经济的重要地位,增强了人们的海洋意识。
开题报告
国际经济与贸易
海洋经济背景下浙江水产品贸易发展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
随着海洋资源的逐步利用,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地理位置优越,海域广阔,历来是中国最大的渔场,为浙江水产品贸易创造了先天的有利条件。2011年浙江海洋经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水产品贸易是整个浙江省对外贸易中的一个支柱产业,所以如何更好利用资源,发展水产品贸易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浙江水产品在贸易中存在着资源日益衰竭、缺乏系统的水产养殖理论知识、技术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海洋经济背景下,浙江水产品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水产品贸易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在水产品贸易中占既有丰裕的要素禀赋,又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论是建立在亚当·斯密《国富论》(icardo,1772--1823)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中首次提出的。他从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认为一国即使不能生产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与另外一国进行贸易,而且贸易双方都能够得到好处。
在国家海洋局科技司海洋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纂的《海洋大辞典》(1998)中,“海洋经济系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空间过程中的生产、经营、管理等经济活动的总称”。
徐质斌、牛福增在《海洋经济学教程》(2003年)一书中认为“海洋经济是活动场所、资源依托、销售或服务对象、区位选择和初级产品原料对海洋有特定依存关系的各种经济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