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发布时间:2011-10-12 信息来源:商务部网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沿海省市都提出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构想。浙江位于我国沿海中部,处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濒临东海。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

我省是较早从统计与核算角度研究海洋经济的省份之一,前几年省统计局与省海洋渔业局合作《浙江省海洋经济统计与核算研究》课题。通过对海洋经济概念的定义、行业范围的界定来测算我省海洋经济总产出和增加值,以满足省委省政府研究海洋经济的需要。最近,国家海洋局在吸收各省海洋经济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 20794-2006)。把海洋经济划分为两类三个层次,即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作为二大类,把海洋产业又分为主要海洋产业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主要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核心层,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是海洋经济的支持层,海洋相关产业是海洋经济的外围层。我们根据国家海洋局对海洋经济行业范围的重新界定,对我省2004年以来的海洋经济总产出和增加值进行了重新测算,下面就是对重新测算结果的初步分析。

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海洋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且效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经测算,2007年浙江省海洋及相关产业总产出为7373亿元,占全社会总产出的11.2%;海洋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2344亿元,占GDP的12.5%。按现价计算(下同),海洋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1%,比2004年增长59.2%,年均增长16.8%。其中作为海洋经济核心层和支持层的海洋产业增加值为122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5%,作为海洋经济核心层的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1030亿元,占GDP的5.5%,作为海洋经济外围层的海洋相关产业占GDP的6.0%(见表1)。海洋经济在我省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海洋经济附加值高于经济发展平均水平,2007年我省海洋经济增加值率为31.8%,比全省GDP增加值率高出3.2个百分点。初步预计2008年海洋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2677亿元,占GDP的12.5%。

2.作为海洋经济核心层,在我省海洋主要产业中,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所占比重较高。

2007年,全省海洋主要产业总产出3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增加值为1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占GDP的比重为5.5%,比2004年下降0.1个百分点。海洋主要产业这几年发展比较稳定,增加值占GDP比重基本稳定在5.5%-5.6%之间。但海洋主要产业在整个海洋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2007年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海洋经济的比重为43.9%。在我省海洋主要产业中,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所占比重较高,2007年,这四个行业增加值占全省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71.8%。在我省海洋主要产业中,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和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所占比重也相对较高,这四个行业增加值占全省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的24.8%。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电力业所占比重均较低。而作为海洋主要产业的海洋油气业我省目前还处于空白。

3.在我省海洋主要产业中,海洋电力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而海洋渔业在结构调整中向纵深发展,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尽管从总体来看,这几年我省海洋主要产业发展比较稳定,增加值占GDP比重基本稳定在5.5%-5.6%之间,但各行业之间发展还是不平衡的。2005-2007年,我省海洋电力业发展最快,现价增加值年均增长82.4%;海洋船舶工业其次,增加值年均增长61.8%;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也较快,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25.9%和25.2%。这四个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比海洋主要产业年均增速高65.7、45.1、9.2和8.5个百分点,导致这四个行业增加值占海洋经济的比重2007年比2004年上升4个百分点。

2007年,全省海洋渔业总产出268.7亿元,增加值15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2%和5.4%。2007年海洋渔业增加值占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0%,比上年下降个1.5百分点,比2004年下降6.4个百分点。这是我省根据渔业资源及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加大渔业结构调整和渔民转产转业力度,海洋渔业呈现出由捕捞向养殖转变、由近海向深海远洋转变、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的良性发展趋势。我省海洋渔业产值中捕捞和养殖的比例,1993年为80.7:19.3,1998年为74.5:25.5,2008年进一步调整为65:35。与此同时,我省努力拓展渔业发展空间,转变渔业增长方式,延长渔业产业链,依托渔港、渔乡渔村、养殖园区、人工鱼礁,大力发展休闲观赏渔业,把鱼类可吃、可玩、可赏的诸多功能挖掘出来、延伸出去,使海洋渔业在结构调整中向纵深发展。

4.作为海洋经济支持层的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快。

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我省各类海洋服务意识增强,投入加大。如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海洋保险与社会保障业、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海洋环境保护业、海洋教育以及政府部门对海洋经济开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等等,都使我省的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07年我省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为413亿元和1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5%和20.4%。其中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占海洋经济的比重为8.3%,比2004年上升0.5个百分点。

5.海洋相关产业发展稳定,在整个海洋经济中占居重要地位。

根据国家海洋局《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海洋相关产业主要包括:海洋农林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涉海建筑与安装业、海洋批发与零售业、涉海服务业等。经测算,我省2007年海洋相关产业总产出为3791亿元,增加值为11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2%和19.4%,海洋相关产业占GDP的比重为6.0%,占海洋经济的比重为47.8%。2005年以来,海洋相关产业发展比较稳定,2005-2007年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4%,占GDP的比重基本稳定在6.0-6.1%之间。在海洋相关产业中,涉海服务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海洋批发与零售业发展相对较快。

6.海洋经济二、三产业地位比较突出,尤其是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较快。

2007年,我省海洋经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09亿元、985亿元和115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8.9:42.0:49.1。预计2008年海洋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32亿元、1123亿元和132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8.6:42.0:49.4。与2004年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对比,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下降3.5个百分点;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下降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上升3.8个百分点。海洋经济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2008年达91.4%,地位日趋突出,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较快(见表2)。2005-2008年,海洋经济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6.1%、15.9%和18.7%,海洋经济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比全部海洋经济年均增速高2.6个百分点。

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与全国及沿海省市比较分析

通过相关资料对全国及沿海省市比较分析,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海洋经济已初具规模,但所占比重在沿海省市中排位靠后。

根据国家海洋局对沿海省市2008年海洋经济增加值的初步测算数据来看,浙江海洋经济增加值绝对量排在全国第5位,即排在广东、山东、上海、福建之后;但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排在全国第8位,即排在上海、天津、海南、福建、山东、广东、辽宁之后,高于河北、江苏、广西。

2.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海洋渔业产量居全国前列,特别是海洋捕捞产量居全国前茅,但海洋养殖业发展相对滞后。

浙江海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气候温暖湿润。海域热量丰富,雨量充沛,生物生产量大。同时在本海域由于大量的陆地径流带来丰富的饵料资源,再加上本海域海水温度和盐度变化大,岛屿众多,海区风浪较小,滩涂稳定,使该区域成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非常集中的地带,具有“中国鱼仓”的美誉。

丰富的渔业资源,保证了我省海洋渔业产量在全国的优势地位。2007年我省的海洋渔业产量达337.62万吨,排在全国第4位,低于山东(598.07万吨)、福建(466.47万吨)、广东(373.12万吨),但高于辽宁、海南、江苏等省市,特别是海洋捕捞产量在全国遥遥领先,2007年我省的海洋捕捞产量达251.49万吨,居全国第1位。但我省海洋养殖业发展相对滞后,2007年我省海洋养殖产量占海洋渔业的比重为25.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8个百分点,比辽宁、广东、山东、福建、江苏分别低35.9、34.3、33.6、33.3和26.7个百分点(见表3)。

3.港口湾道资源丰富,海洋运输发展较快,港口客货吞吐量居全国前列,但远洋运输所占比重仍然较低。

港口,是人类开发海洋的依托和基地。浙江海岸线曲折,且海域内的港湾、岛屿众多。据统计,全省海岸线长达6486公里,占全国总长度的20.3%,居全国第1位;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3061个,占全国海岛总数的2/5;可建万吨级泊位的深水岸线290.4公里,10万吨级泊位岸线105.8公里。丰富的港口湾道资源,为我省港口业发展提供了基础。2007年,我省沿海地区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57439万吨,仅低于广东的80282万吨、山东的57547万吨,高于上海(49227万吨)、辽宁(41492万吨)等省市;而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1位(见表4)。在沿海港口中,我省宁波港2006年货物吞吐量达309.7百万吨,仅次于上海,居全国沿海港口第2位,居世界港口第4位。

2007年,我省海洋货物运输周转量为3796.08亿吨公里,与2001年比较,年均增长31.2%,其中沿海运输年均增长30.0%,远洋运输年均增长35.7%。与沿海省市比较,海洋货物运输周转量年均增速仅低于江苏、辽宁,高于其他省市,海洋运输发展较快。但我省远洋运输规模较小,在沿海各省市中远洋运输占海洋运输的比重仍较低(见表5)。2007年,我省远洋运输货物周转量占海洋运输的比重仅比福建高,而在此之前,一直是我省远洋运输所占比重最低。

4.造船工业发展较快,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

近几年,我省开始实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组合,支持船企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鼓励优势船企做强做大,提高综合实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大力发展特种液化气船、化学品船、海洋工程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新型船舶工业,加快发展高科技船用设备及配件,延长船舶工业产业链。2005-2007年,我省海洋船舶工业现价增加值年均增长61.8%,比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高45.1个百分点。在海洋主要产业中,我省的海洋船舶工业是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增加值绝对量在海洋主要产业中的排位由2004年的第8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5位,总产出由第8位上升到第4位。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资料,2007年,我省造船完工量为702艘,居沿海省市第二位,比2006年减少249艘。但造船综合吨数(注:造船综合吨数等于以载重吨数为计算单位的和以满载排水量吨数为计算单位的民用船舶的吨数之和)却比2006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见表6),在沿海各省市中排名第3位,且与第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