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台州市实施方案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〇一一年八月目录前言5一、资源条件与发展现状5(一)海洋资源较为丰富 5(二)海洋经济蓬勃发展 7(三)存在的主要问题9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9(一)指导思想9(二)基本原则10(三)战略定位11(四)发展目标13(五)发展路径14三、构建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16(一)依托“一港” 16(二)联动“三湾” 17(三)保护和开发利用海岛18(四)促进海陆统筹发展 21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24(一)港航物流业 24(二)海洋新兴产业25(三)临港先进制造业26(四)现代海洋服务业28(五)现代渔(农)业28五、完善涉海基础设施建设30(一)综合交通网 30(二)水利设施网 31(三)能源保障网 32(四)高速信息网 33(五)生态环保网 33(六)防灾减灾网 35六、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36(一)完善海洋环保制度建设36(二)加强海洋环保能力建设37(三)推进重点港湾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38 (四)推进重点功能区环境保护与修复 38 (五)推进海岛生态区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39 七、实施海洋经济“十大建设”工程39(一)石化基地建设工程 39(二)沿海高速建设工程 40(三)头门港区建设工程 40(四)滨海汽车城建设工程41(五)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工程 42(六)海洋新兴产业及临港装备建设工程42 (七)海洋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工程43 (八)海洋服务业建设工程44(九)滨海旅游建设工程 45(十)海洋渔业建设工程 46八、保障措施47(一)项目推进,投资拉动47(二)深化改革,推进创新47(三)突出重点,保障要素49(四)加强领导,健全机制50(五)科技兴海,强化支撑51前言2011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十二五”期间,浙江将充分挖掘丰富的“海洋生产力”,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加快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努力打造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成为全国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为建设海洋强国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台州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州沿海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属于全省海洋经济发展布局的南翼范畴,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是全省“九区”之一。
为了充分发挥台州海洋资源优势,实现兴海强市,根据全省海洋经济工作安排和浙发改地区〔2010〕1259号文,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等相衔接,特制订《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台州市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作为指导台州海洋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实施方案》区域范围,陆域以沿海县市区为核心区,以黄岩、天台、仙居等非沿海区县为联动区,充分体现“举全市之力,使全市受益”要求。
海域面积约6910平方公里,其中海岛的陆域总面积约271.49平方公里。
实施期限为2011至2015年,展望到2020年。
一、资源条件与发展现状(一)海洋资源较为丰富台州地处浙江中部沿海,拥有领海和内水面积约6910平方公里,占浙江省的16.3%;大陆海岸线长630.87公里,占浙江省的34.28%。
台州拥有丰富的港、涂、岛、能、渔、景等资源以及特色突出的海洋文化,发展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港口资源。
台州规划港口岸线156.48公里,其中可建万吨级以上的港口岸线长达91公里。
台州港是国家对外开放一类口岸,蕴藏着健跳、头门岛、大陈岛、龙门、大麦屿等深水良港选址。
健跳港区岸线水深10米以上,可建深水泊位12个。
头门作业区具有建港条件较好的深水岸线,可建大小泊位88个,最大可建造20万吨级泊位。
大陈岛港区30万吨级深水岸线长达4公里,且终年不冻不淤。
龙门港区可建5万吨级以上泊位30个以上。
大麦屿港区南侧改造后可建20-30万吨级码头。
——滩涂资源。
台州2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约4323平方公里,海涂总面积约100万亩(666.54平方公里),占浙江省的27.3%。
台州沿海列入浙江省2005—2020年滩涂围垦规划的滩涂面积达69.74万亩,其中已围滩涂面积7.5万亩,在围10个滩涂面积共计29万亩(约200平方公里),并且是成片区域。
——海岛资源。
台州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87个,占浙江省海岛总数的22.4%。
其中无居民海岛有654个,位居浙江省第二位。
海岛岸线长约913.24公里,占浙江省岛屿岸线总长的19.05%。
玉环岛是全省第二大岛,面积169.51平方公里,是中国第八大岛屿,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明确的“综合利用岛”。
台州有11个无居民海岛列入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数量居全省首位。
——能源资源。
台州可开发潮汐能理论容量104.81万千瓦,年可发电26.81亿度,沿海和岛屿有效风时高达7000小时/年以上,台州海域还拥有丰富的波浪能和潮流能有待开发。
温岭东海塘4万(20×2MW)千瓦风电和大陈岛2.55万千瓦风力发电已投运。
温岭江厦潮汐电站规模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三。
三门健跳2万千瓦潮汐发电正在抓紧开展前期工作。
——渔业资源。
台州近海海域的底质、盐度、温度等较适宜多种海洋生物繁衍、栖息。
潮间带宜养海涂490平方公里,是全国最佳的海水养殖场所之一。
台州湾捕获鉴定共有鱼类200多种,甲壳类56余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和甲壳类分别有30多种,贝类20余种。
沿海拥有著名的渔场——“两湾一岛”(三门湾、乐清湾、大陈岛),是浙江省重要的海水养殖基地和贝类苗种基地,养殖品种有鱼、虾、蟹、贝、藻等五大类30余种。
——旅游资源。
台州滨海和海岛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荟萃,汇聚着“山、海、岛、城”等多种景观,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主要有大鹿岛、海洋公园等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解放一江山岛纪念地,桃渚国家地质公园,漩门湾农业观光园区等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及海蚀风光等。
——海洋文化。
台州海洋文化发展溯源于史前时代,历经数万年的发展历程,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主要有抗倭文化(戚继光抗倭)、红色文化(亭旁起义、解放一江山岛战役)、海塘文化(千里海塘)、海洋民俗文化(“送大暑船”、“大奏鼓”等)、海洋商贸文化(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海门港正式立埠通商)等。
(二)海洋经济蓬勃发展“十一五”以来,全市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速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形成了海洋渔业、临港工业、海洋运输、滨海旅游四大海洋主导产业。
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15亿元,其中海洋经济总产出954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296亿元。
——海洋渔业。
2010年,全市海洋渔业产值109.8亿元,实现增加值68.1亿元;水产品总产量140.4万吨,渔民人均收入12315元。
——临港工业。
海洋电力能源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三门核电一期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华能玉环电厂建成并网发电,台电五期交工验收,全市沿海火力装机容量达600多万千瓦,实现工业总产值125.3亿元,增加值28.2亿元;船舶工业2010年完成造船237.3万载重吨,实现工业产值258.1亿元,增加值75.6亿元。
台州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汽车、金属再生、医化等主导行业向沿海布局。
——海洋运输。
全市海洋运力快速发展,从2001年的51.3万载重吨发展到2010年的249万载重吨,列全省第三位,增幅第一位。
海洋运输向大型化、年轻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船舶年轻化居全省第一位。
2010年台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705万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2.2万TEU。
全市海洋运输业产出75.2亿元,增加值27亿元。
——滨海旅游。
相继开发和完善了以桃渚景区、温岭长屿硐天、千年曙光园、椒江解放一江山岛纪念地、玉环大鹿岛、三门蛇蟠岛、漩门湾湿地公园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鲜明特色和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滨海旅游景区(点)。
沿海6个县(市、区)建成星级饭店47家,拥有客房5983间和床位9904张,旅行社9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4家。
2010年实现海洋旅游总收入153.2亿元、增加值46.2亿元。
——海洋新兴产业。
甲壳素及衍生物是台州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重点产品。
2010年产量达787.6吨,实现工业产值4.1亿元,增加值1.2亿元。
其中玉环县有规模以上甲壳素生产企业3家,产值2.82亿元。
玉环华能电厂和鸡山岛海水淡化厂已投入使用。
海洋新能源开发步伐加快。
2010年,全市沿海风能和潮汐能装机容量6.97万千瓦,年发电量13925万千瓦时,实现工业总产值10361.6万元,增加值6606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海洋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亟待研究和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主要有:沿海淡水资源总量不大,时空分布不均衡;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度与利用不足并存;海洋产业结构有待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滩涂等海洋资源开发缺乏综合协调机制,海洋生态压力加大;海洋防灾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海洋开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
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四大战略”1,以“主攻沿海、创新转型”为发展主线,构建“一港三湾诸岛”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搭建大平台,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做强大产业,促进大开放,打造循环经济特色,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再创体制机制优势,努力建设全省乃至全国的循环型临港产业示范基地、1四大战略:主攻沿海、自主创新、城市群构建、民生优先“三位一体”港航物流重要基地、民营经济促进海陆联动开发开放示范区、海洋海岛海湾生态保护提升发展示范区,为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建成海洋经济强市。
(二)基本原则——循环引领,持续发展。
突出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以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为目标,注重保护和开发并举,实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依法管理的相互促进,坚持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实现海洋资源的有序开发,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海陆(岛)统筹,联动发展。
坚持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把台州港口、滩涂等海洋资源和周边区域的产业、科技、人才等优势有机结合,强化海洋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台州沿海产业带建设和沿海岛屿开发,构建陆海统筹的港口集疏运、能源供给、水资源保障、信息通信、防灾减灾等网络,实现海陆产业联动、基础设施建设联动、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推动陆域经济新突破与海洋经济新发展。
——协力共建,集聚发展。
以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为核心,协调推进三门湾、乐清湾发展,以沿海产业带各重点区块为主要载体,构建健全的科技、金融、开放等海洋经济开发平台,增进集聚区内不同主体的发展合力,推进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